【摘要】過去,高中英語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與其他閱讀教學中采取同一教學策略,導致對名著的解讀較為表面,沒有結合作品整體文化內涵及作者的觀點進行深入挖掘,學生無法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其他價值和內涵。因此,本文將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研究,希望能改變流于表面的教學現(xiàn)象,探討基于英語學習觀的經典名著閱讀教學案例,為教師開展英語名著閱讀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中英語;經典名著;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李晶(1982.07-),女,浙江省溫州中學。
為了提升高中生的思想覺悟,挖掘和培養(yǎng)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高中英語教材大多選入幾篇名著選編課文,這是拓展學生英語思維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但是,怎樣開展英語名著閱讀教學,實現(xiàn)讓學生領悟原著精髓和作者寫作風格成為高中英語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要引導高中生深入學習經典名著,掌握文章的語言運用技巧,深刻理解作者的文化內涵及感情思想,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概述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英語學習活動觀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英語學習活動觀指的是幫助學生在主題意義引導下,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深入分析課文本身,思考文章存在哪些問題,又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進而讓學生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言知識,拓展高中生的多元化思維。這樣的學習、思考、探索過程能夠增強高中生的文化藝術和思維品質,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理解活動主要包括感知注意、獲取知識與梳理知識以及概括整合文章知識的能力;應用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到具體實踐的活動,學生通過親自運用相關技能,將知識內化成自身的能力;遷移創(chuàng)新指的是閱讀過程中的推理、論證、想象、評價等活動,以激發(fā)高中生對文章的閱讀、探討興趣,引導高中生理性表達觀點,將能力轉化成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教學設計
經典名著閱讀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節(jié)選部分,而是應該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來全面掌握文章的整體內涵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時,經典名著在語言運用、寫作技巧、主題意義方面有著突出表現(xiàn),非常值得人們去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師可以利用名著來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重構能力,培養(yǎng)高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英語文學鑒賞能力等。下面將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6 Module 3 “The Steamboat”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1.教學內容分析。The Steamboat是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家馬克·吐溫的改編作品,原著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它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xù)集。主人公哈克貝利·費恩是一個聰明善良、敢于追求自由生活的白人少年。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哈克貝利在逃往密西西比河的旅途中,吉姆是哈克貝利在逃亡途中遇到的,他雖然是一個黑人奴隸,但是卻心地善良,對人充滿熱情,也是敢于與命運抗爭的少年。兩個少年在逃亡中經歷各種奇遇。“The Steamboat”主要是描述哈克貝利和吉姆與汽船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對這段故事的描寫更加深化人物個性和故事主題。雖然教材選取的文章是經過一定改編的,但是依然能夠體現(xiàn)出馬克·吐溫的小說特點和寫作風格,將景物、人物、內心活動等方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篇文章主要按照時間順序和情節(jié)展開,文中會涉及很多重點詞匯,如steamboat、panic、shelter等,同時需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有關景色描寫和人物描寫的句式,高中生可以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了解馬克·吐溫的寫作風格及19世紀美國的社會狀況。
2.教學設計理念。這節(jié)課會先引導高中生了解文章整體大意,然后詳細探討文本內容和分析文本結構,通過閱讀本篇這章幫助高中生掌握記敘文的閱讀技巧。然后依據(jù)英語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討主題意義,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理解、梳理整合、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過程,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偟膩碚f,就是要將教學目標設計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實際應用掌握相關知識。首先,高中生需要掌握語境中重點生詞的含義及運用方式;然后,引導學生明確文中對小說三要素的描寫,逐漸掌握文章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接著,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的描述分析兩個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最后,引導學生結合小說時代背景探究造成兩者性格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從而達到揭示小說主題意義的目標,引領學生完全掌握《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主題思想。
這四個教學目標中,前兩個屬于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通過讓學生閱讀和梳理文本信息了解到相關詞語的意義和小說的寫作特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個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分析、比較兩者性格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對黑人奴隸的壓迫,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邏輯思維。第四個屬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讓學生分析吉姆膽小的原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的教學將圍繞哈克貝利與吉姆發(fā)現(xiàn)汽船、登上汽船、離開汽船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并培養(yǎng)學生樹立小說三要素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是分析吉姆膽小、服從性格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掌握小說的主題意義,然后幫助學生使用所學的詞匯及方式講述故事。
3.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圍繞這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教學活動展開。首先,學習理解類活動包括情景導入、學習生詞、閱讀文章和細讀文章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情景導入。利用相關圖片和視頻進行教學導入,幫助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與哈克貝利、吉姆相關的認知,就能激起學生探知兩者汽船活動的興趣。第二,學習生詞。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steamboat、panic、shelter等詞的含義,為后續(xù)閱讀奠定基礎。第三,閱讀文章。這次閱讀主要是大致過一遍,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和文章結構,也就是與汽船相關的三個場景。第四,細讀文章。這次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具體信息羅列出來。
首先,場景一的內容是發(fā)現(xiàn)汽船,相關環(huán)境描寫為“時間是午夜,下著大雨,電閃雷鳴”,哈克貝利和吉姆是主要人物,情節(jié)為發(fā)現(xiàn)撞到巖石的汽船,然后接近汽船并登上汽船。場景二發(fā)生在汽船上,人物依然是哈克貝利和吉姆,但同時增加了船上的大胡子、大個子和被綁著的人,故事情節(jié)是兩個主角決定救被綁著的人。場景三是離家汽船,此時的環(huán)境描寫與場景一樣,這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突破點,也是兩個主人公,同時在情節(jié)中描寫到他們倆悄悄爬上了船,并將船開走。
其次,進行應用實踐類活動。要求學生在細讀文章后根據(jù)所學的知識梳理文章的內容及結構,并采用學過的詞匯講述有關The Steamboat的故事。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學習場景描寫特點、人物活動過程,并運用學會的單詞和句式描述整個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梳理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兩個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例如,向學生提問哈克貝利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學生會采用文中的kind、clever、decisive and brave等單詞來回答;如果問吉姆的性格特點,學生可以用文中的timid,obedient and loyal等詞回答。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論、依據(jù)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句子,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最后,開展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主要包括小組討論和作業(yè)布置兩個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個性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分析是什么造成吉姆非常膽小和服從,從而探究當時美國的社會環(huán)境,掌握馬克·吐溫的寫作特點和主題思想,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其養(yǎng)成批判性閱讀習慣。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需要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作業(yè)的內容就是讓學生思考兩人后面會發(fā)生什么事,最終的結局是什么,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自行推斷和預測未來的場景,培養(yǎng)高中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知識運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對19世紀美國的社會背景了解不全面,教師需要在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中進行相應的引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進而思考得更加完整、全面、深刻,實現(xiàn)提升學生文學品質的目的。
三、結語
基于英語學習觀開展閱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探究和重構,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評價能力,進而將文中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能力。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逐步引導學生漸漸深入文章中心,使得教學活動更有層次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投入到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思維。
參考文獻:
[1]高洪德.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與實踐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6.
[2]林舒迪.高中英語教學融入學習活動觀的實踐探索[J].現(xiàn)代教學,2018,0(23):38-39.
[3]張展.探討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0(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