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曉 王少芳 張軍營
肺癌是1種高發(fā)病率的惡性腫瘤,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就已經是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因此病死率也極高。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85%[1]。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編碼的跨膜糖蛋白存在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信號轉導因子調控,該基因發(fā)生突變會使信號轉導通路出現異常持續(xù)激活狀態(tài),增強腫瘤細胞的粘附力和侵襲力,最終導致肺癌的發(fā)生[2-3]。對于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首選EGFR-絡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靶向藥物作為一線治療,能明顯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4-5]。臨床上常使用腫瘤標志物用于腫瘤的診斷及預后預測等,其半衰期普遍較短,能及時反饋癌細胞的存活及生長狀態(tài)[6]。本研究采用EGFR-TKI對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患者進行治療,并對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以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108例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和治療組。常規(guī)組56例,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齡37~81歲,平均年齡(57.3±18.6)歲,腺癌55例、鱗癌1例,ⅢA期6例、ⅢB期7例、Ⅳ期43例,Exon-18位點突變2例、Exon-19位點突變24例、Exon-21位點突變30例;治療組52例,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6.7±17.2)歲,腺癌52例、鱗癌0例,ⅢA期6例、ⅢB期6例、Ⅳ期40例,Exon-18位點突變3例、Exon-19位點突變22例、Exon-21位點突變27例。2組患者基本資料經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倬浞至私庋芯績热莶⒑炇鹬橥鈺狙芯恳勋@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準許。
納入標準:①符合NSCLC診斷標準《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7],經CT、MRI、B超等影像學和細胞病理學等檢查確診為NSCLC;②經基因突變試劑盒檢測證實為EGFR基因敏感突變;③年齡大于18歲;④治療前未接受放化療等治療。
排除標準:①EGFR基因敏感突變?yōu)殛幮缘腘SCLC患者;②接受過針對EGFR的藥物治療的患者;③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等嚴重疾病者;④合并精神病患者;⑤對治療中所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⑥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
2組患者均在治療前接受常規(guī)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EGFR基因檢測、影像學檢查等。常規(guī)組患者進行基礎化療(吉西他濱+順鉑),第1~3天,靜脈滴注30 mg/m2順鉑-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第1天和第8天靜脈滴注鹽酸吉西他濱100 mg/m2+氯化鈉注射液150 ml。1個療程為21天,治療2個療程。治療組患者在化療的基礎上接受EGFR-TKI治療,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1次/日;或口服厄洛替尼150 mg/次,1次/日;餐前1 h服用。1個療程為21天,治療2個療程。
1.4.1 療效判斷標準 在治療后的第2個月,對患者進行療效評估。完全緩解(CR)為:經影像學檢查,患者所有目標病灶消失,沒有殘留;部分緩解(PR)為:經影像學檢查,患者目標病灶體積縮小≥50%;疾病穩(wěn)定(SD)為:經影像學檢查,患者目標病灶體積縮小<50%,或增加<25%;疾病進展(PD):經影像學檢查,患者目標病灶體積增大≥25%,甚至出現新病灶??傆行镃R+PR+SD。
1.4.2 CEA、CA-125和NSE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EA、CA-125以及NSE的水平變化。
1.4.3 不良反應 對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如惡心、骨髓移植、低血壓、皮疹、腹瀉以及胃脘部不適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38%,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5.00%(χ2=8.263,P=0.004)。見表1。
表1 EGFR-TKI對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的療效評價(例,%)
治療前,2組患者CEA、CA-125和NSE水平無顯著差別(P>0.05),經治療后,2組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中CEA、CA-125和NSE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CEA、CA-125和NSE的水平
常規(guī)組和治療組均有惡心、骨髓移植、低血壓、皮疹、腹瀉以及胃脘部不適等不良反應情況,常規(guī)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64.29%(36/56),治療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69.23%(36/52),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χ2=1.141,P=0.708)。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肺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涉及細胞衍變復雜過程,但患者治療后的5年相對生存率依舊較低。目前對于NSCLC的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化療、靶向藥物治療、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以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等[8]。多數NSCLC患者在診斷時已處于晚期,失去接受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轉而接受放化療,但是治療效果不佳。近年來與肺癌有關的常見基因靶點治療已經被用于臨床診療,取得了較好療效[9]。
受EGFR基因編碼調控的跨膜糖蛋白存在酪氨酸激酶活性,為Erb B/HER家族成員,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幾乎存在于所有類型的人體組織細胞,與其所對應的配體和轉化生長因子α等一起對細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和遷移等活動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同時在胚胎發(fā)育和受損組織的修復中也有重要作用[10]。EGFR-TKI目前被推薦為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的首選治療方式,EGFR-TKI可通過競爭性抑制ATP和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對下游信號通路進行阻斷[11]。本研究對EGFR-TKI治療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的療效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38%,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5.00%(P<0.05)。
CEA是一種大分子酸性糖蛋白,存在于細胞膜上,可以在微循環(huán)中使腫瘤細胞集聚,引起腫瘤轉移,其對于各種進展期的腺癌有較高的特異性,在多種腫瘤如胃癌、乳腺癌以及肺癌中均呈現出高表達狀態(tài),并與患者的生存情況密切相關。EGFR的蛋白活化能激活多條信號轉導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的同時抑制腫瘤細胞凋亡,而腫瘤細胞的增多能引起CEA的表達進一步增加[12]。CA-125是一種腫瘤糖類抗原,正常情況下儲存于細胞中,健康狀態(tài)下血清中CA-125的濃度很低,而當腫瘤浸潤時正常的組織結構破壞,則CA-125釋放入血,研究表明,血清CA-125的水平對于NSCLC的診斷治療有重要作用[13]。NSE為一種糖酵解酶,存在于神經組織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中,可以作為NSCLC的重要腫瘤標志物[14]。
本研究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EA、CA-125和NSE水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CEA、CA-125和NSE水平無顯著差別(P>0.05),經過治療,2組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中CEA、CA-125和NSE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即EGFR-TKI療法可以通過降低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患者血清CEA、CA-125和NSE水平發(fā)揮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EGFR-TKI治療EGFR敏感基因突變型NSCLC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顯著降低患者CEA、CA-125和NSE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