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蕓
遼寧省大連市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遼寧大連 116011)
腦血管介入術是指通過股動脈或肱動脈穿刺后進入腦血管并進行介入手術或檢查的方式[1],該術式可清楚顯示患者腦部血管的血流狀況、側支循環(huán)和血管異常情況,有助于顱內動脈瘤、腦動脈狹窄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但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行全身肝素化并使用抗凝藥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使患者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穿刺部位出血、血腫,因此,如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成為臨床護理人員關注的重點。壓迫止血是傳統(tǒng)的止血方式,但其止血效果差且制動時間長[2]。近年來,血管縫合器逐漸應用于介入手術中,其止血優(yōu)勢明顯[3-6]。血管縫合器適用于使用5~21F 鞘管進行介入導管檢查或治療的患者,可在術后經(jīng)皮遞送縫線以縫合股總動脈穿刺部位。鞘管尺寸大于8F 時,至少需要2件縫合器械,并同時采用預先埋置縫合技術。本研究比較血管縫合器與加壓止血帶壓迫止血在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旨在探索一種更加安全、有效、舒適的股動脈止血方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6月于醫(yī)院行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80例,根據(jù)穿刺點止血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術前檢查患者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功能均無異常;術前患者神志清楚、無失語;股動脈直徑>5.0 mm,無血管性疾病,至少一側股動脈、髂動脈無嚴重鈣化、狹窄、迂曲、夾層或動脈瘤;穿刺部位皮膚無破損、感染及硬結;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腰背痛的患者;合并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伴有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使用無菌紗布和加壓止血帶包扎止血:術后由醫(yī)師人工按壓穿刺點15~20 min,然后將無菌紗布覆蓋于穿刺點上方,由助手協(xié)助用加壓止血帶8字形固定[7];患者返回病房后保持平臥,穿刺側肢體伸直、制動。
觀察組術后使用ProGlide 6F 血管縫合器局部止血:術后,醫(yī)師將導絲經(jīng)鞘管送入股動脈,然后拔除股動脈鞘管,將縫合器沿導絲送入股動脈至有動脈血液從標記處噴出時撤出導絲;然后打開控制桿使其在血管內張開,緩慢回撤縫合線,感到有阻力時回撤針栓并引出兩條縫線,打結,再以縫合器將兩根線的結頂緊0.5 min 左右;放松縫合器、縫線,紗布覆蓋;最后,用彈力繃帶及紗布加壓止血,患者返回病房后保持平臥,穿刺側肢體伸直、制動。
比較兩組肢體制動時間(止血成功至患者下床活動)、并發(fā)癥(穿刺點出血、血腫及尿潴留、骶尾部褥瘡)發(fā)生率、患者臥床時間及護理時間(護士每次護理患者所用時間)。
觀察組肢體制動時間為(6.15±0.50)h,短于對照組的(18.21±1.35)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86,P<0.05)。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臥床時間及護理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臥床時間和護理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臥床時間和護理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患者臥床時間(h) 護理時間(min)觀察組 40 6.15±0.50 6.42±0.69對照組 40 18.21±1.35 9.68±1.03 t-52.86 -16.63 P 0.00 0.00
腦血管介入術是臨床常用的檢查和治療方式,但抗凝藥物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使用及術后體位限制與制動等因素均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穿刺點出血、尿潴留、褥瘡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其生命質量[8]。
采用傳統(tǒng)加壓止血帶止血時,需嚴格控制止血帶的松緊度,過松止血效果不佳,過緊則會傷及神經(jīng);術后穿刺側肢體制動、包扎時間較長,還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9-10];此外,長時間臥床還會影響患者的舒適度。血管縫合器可以直接縫合穿刺血管,做到迅速有效止血,并且降低對動脈的壓迫程度,減少縫合后血管的滲血量,提高止血效果;與使用加壓止血帶組患者相比,血管縫合器可短穿刺側肢體制動時間[5],從而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
本研究中,對照組1例患者因為術后翻身時未按壓穿刺處導致加壓止血帶松動,進而導致穿刺點出血,更換加壓止血帶重新加壓包扎后出血停止,因此,護理人員應特別注意?;颊咝g后由于長期肢體制動臥床,會導致尿潴留,使用血管縫合器的患者肢體制動時間縮短,術后6 h 即可下地活動。因此,血管縫合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率,也降低了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風險[7]。本研究中,由于臥床時間縮短,觀察組無褥瘡發(fā)生,對照組則有2例臥床期間骶尾部皮膚出現(xiàn)了Ⅰ期褥瘡。采用無菌紗布和加壓止血帶包扎止血的患者由導管室返回病房后,病房護士需與導管室護士進行交接,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每2小時觀察穿刺局部有無滲血[11],穿刺側足背動脈搏動是否存在,末梢皮溫和色澤是否正常,護理時間較長;使用血管縫合器局部止血的患者返回病房6 h 后即可下地活動,護理時間相對較短,可節(jié)省人力,提升護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血管縫合器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血管穿刺點位于股動脈分叉及股淺動脈則不可使用血管縫合器[12]。
綜上所述,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采用血管縫合器局部止血,可縮短肢體制動時間、患者臥床時間及護理時間,并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