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繪畫,有的人是家學淵源,有的人是興趣愛好使然,也有人心性與繪畫的本質(zhì)更為貼近,更為融洽,繪畫成為不期然的自然而然。吳限,更屬于后者。繪畫,尤其是中國畫,本質(zhì)是什么呢?是表達天地人和的心懷,是文人的理想桃源,是一份真。吳限對文化之美的追求,貫穿她的人生,這份追求也不僅僅局限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與汲取,也包含她對西方繪畫的理解與吸納,但她的國畫很“正宗”,寫意、表意,詩情畫意。關于“書如其人,藝如其人”的觀點,古代畫論多有精辟論述,今人始終首肯。畫如其人,吳限除了率真的個性,她的人生經(jīng)歷顯然作用于她的審美與表達。
用“復”這一詞,并非吳限的繪畫經(jīng)歷過長期或階段性的非傳統(tǒng)。恰恰相反,關于丹青的實踐,她涉筆時間并不長,她在提筆繪畫之前,是從《靈飛經(jīng)》入手習練書法。《靈飛經(jīng)》是唐代經(jīng)典小楷,全篇筆筆不茍,流暢中求穩(wěn)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造型優(yōu)美,結構精巧,于飄逸中見穩(wěn)妥,于典雅中見遒勁。識得《靈飛經(jīng)》精髓,吳限娟秀清麗的題款與其繪畫相合,又為其繪畫增添了幾分書卷氣。
她開始繪畫也不過四五年光景,但對于丹青的摯愛由來已久。其繪畫筆墨堅定,沒有一絲猶疑于傳統(tǒng)之外,或說她此階段初露風姿的扇面繪畫,找到了國畫正確的“門”與“徑”,而其中令業(yè)界專家、學者給予肯定好評的閃光之處,是中國文人繪畫一脈相承的清雅。沒有流于膚淺的商業(yè)氣和浮躁氣,準確說她的繪畫還沒有出現(xiàn)習氣,呈一派天然、率性、雅致,恰是時人、時事求而難得的文氣與真氣。
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在經(jīng)歷世事后尤顯珍貴,這就回到對“復”的解讀,復,是指吳限的人生歷程與審美選擇。年輕時的她隨夫君赴法,古老的歐洲文化與博大深遠的中華文化相碰撞,各自不同的內(nèi)涵所帶來的審美影響,真實存在于她的人生經(jīng)年,那時的她對時尚、對傳統(tǒng),對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有過思辨,但最終愈發(fā)清晰,就如她也曾喜歡路易·威登、格子裙那種法式的優(yōu)雅,但如今素淡的旗袍加身,詩書加持,返璞歸真,心靈自在。以這樣復歸中華傳統(tǒng)審美、內(nèi)在外在相統(tǒng)一的身心走入繪畫的她,筆下云淡風輕、唯美清新,繪畫品格起步即在高格調(diào)。
中國畫不能缺少詩意,詩意又是文心的自然流露,刻意難成。歸國后的歲月里,吳限在文學、史學、鑒藏學等領域跟隨恩師李正中、鄭伯勁、初國卿先生及多位專家、學者,不斷學習提高。學習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yǎng)心靈與性情,涵養(yǎng)為人處世之道。當把這一切融入繪畫時,筆墨外化了內(nèi)心與品位,淡墨、淡彩、隨形抒懷,輕漾詩意。
畫者的生命情態(tài)是在畫中生發(fā)延展的,在畫中輕舞飛揚,在畫中傾灑愛意,在畫中追尋理想,把美播灑與分享。似乎也只有詩意的語言才能描繪其情狀:我看見你站在,鳥語花香的清晨,風靜靜的,云輕輕的,陽光灑一縷溫柔,散在你的發(fā)間。你帶著光,帶著暖,帶著丹青,帶著詩情,悠然著墨,典雅賦色。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薄霧輕拂,新葉滴露,花兒綻放,人兒含羞,裊裊清幽撩人面。風情意自足,橫斜不可加。須知自古來,畫家須詩家。
當看到吳限扇畫《梅蘭竹菊》時,我想到了初心的顏色。這組以中華文人的典型意象表達心中情感的中國畫蘊涵深意。梅花傲雪,以線與淡墨、散點狀濃墨勾勒根干的堅韌,以書法用筆繪出枝條的律動,以潔白綻放的梅花突顯生命力。整體繪畫構圖大量留白,并配以贊美梅花的詩歌題款。畫面匠心經(jīng)營,和諧雅致。有根蘭花枝條錯落,逸筆草草,輔以墨石,詩意題款,雅氣盈盈。寫竹,則以筆法與墨法的綜合運用表現(xiàn)清筋勁骨,優(yōu)美的竹葉使畫面剛中帶柔,使清竹不屈而有韌性的生命特性表現(xiàn)得更為貼切。菊花的描繪以色調(diào)取勝,點點秋意,一份香遠。
吳限的山水畫古樸悠然,著重于意境。臨《赤壁賦》及自創(chuàng)北方雪景作品,獨有意趣。鳥蟲則注重意態(tài),擬人化表達內(nèi)在精神風骨。難能可貴的是,她還嘗試了工筆人物畫。工筆人物畫開臉難度高,吳限很有天賦,呈現(xiàn)出一份清麗、一份思考。觀其繪畫,思緒會飄向畫外,感悟人生與生命的種種況味。
關于藝術的標準總是爭論不休,但基本的審美從不矛盾,在這樣的前提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吳限繪畫的清雅為人所識、為人所賞、為人所愛,當然,她在漫長的未來歲月中要持續(xù)錘煉“技”,也要不斷修養(yǎng)“道”,終歸是在依仁游藝。在中華民族獨有的人文觀念中,核心文化思想即是“和”字,經(jīng)過5000 余年的文脈相傳,已演變?yōu)橐环N精神,升華為一種境界,沁入藝術,成為天人合一的表達。每一點墨跡,每一絲色彩,每一個造型,每一處留白,每一首賦詩,每一塊落印,無不將內(nèi)心的文化氣質(zhì)呈現(xiàn)。走在這樣一條藝術之路上,用吳限的話說:“沒有語言能形容地喜歡……”
(凌鶴,《遼寧日報》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