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慎 李濤 王攀 劉少軍 張惠麗 周瑩
摘要:目的:分析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9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25例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給予前后路聯(lián)合治療,回顧研討其臨床資料。結果:在給予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后,25例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皆治療完成出院,術后我院醫(yī)護進行了為期平均15個月的隨訪,均未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且后續(xù)隨訪中ASIA評分提高,ASIA分級提高,經(jīng)后續(xù)拍片復查,25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結論:對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有助于患者恢復脊髓功能,同時減少治療過程中其他并發(fā)癥。說明在臨床上采取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是有效的,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前后路聯(lián)合;頸椎骨折;脊髓損傷;效果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045-02
同時發(fā)生頸椎椎體骨折與椎節(jié)脫位被叫作頸椎骨折脫位,在臨床上,這種典型的完全性損傷并不少見,而且常伴有脊髓損傷。臨床上治療頸椎骨折脫位患者醫(yī)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利用手術矯正等達到頸椎及脊髓功能好轉的效果,對于病癥較為嚴重的頸椎骨折脫位患者來說,其致殘概率很大,所以通過手術的方式對頸椎骨折脫位患者頸椎曲度進行及時矯正,恢復脫位關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1]。但治療頸椎骨折脫位的傳統(tǒng)手術一般是前路手術固定和后路手術固定,像這種只行一側固定的手術方法,對患者癥狀緩解有一定效果,卻不能將前后兩側損傷部位同時固定,脊髓部位依舊存在壓迫,不利于脊髓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2]。臨床證明,如果采取前后路聯(lián)合入路的方式進行頸椎骨折脫位的治療將大大增加手術效果。本文主要通過我院2011年9月-2019年6月接受過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的頸椎骨折脫位患者實際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通過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所取得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jù)我院2011年9月-2019年6月的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資料,25例患者中有男12例,女13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7.3±6.8歲);致病原因:重物砸傷5例.高空墜落9例,意外摔傷11例。在治療中均給予的是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
1.2方法
25例患者均采用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具體手術過程如下:首先進行前路手術,將顱骨牽引糾正并復位脫位關節(jié),再按照氣管插管的方式進行全身麻醉。首先行前路手術,調整患者為仰臥狀態(tài)以便手術,從患者右側胸鎖乳突肌內側邊緣做橫切口,作為手術切口,其后行鈍性分離,從頸動脈鞘以及氣管食管內臟鞘入路停止于椎前筋膜。采用C臂x線機清楚頸椎脫位關節(jié)具體方位,切除與患椎椎間盤,刮除位于終板軟骨,清除干凈椎體脫位方位的骨折塊,初步前方復位,達到前方初步減壓的作用。在C臂機監(jiān)視下,確保頸椎序列已恢復,將融合器置入前路椎間隙,椎體前方鈦板固定。最后沖洗術腔,留置引流 (管),閉合手術切口。
隨后行后路手術,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俯臥狀態(tài),從后頸部正中取一道手術切口,完全暴露出脫位處棘突部分,將椎旁肌至關節(jié)突表面剝離,行顱骨適當牽引,穩(wěn)定頸椎,在其側方塊中部位置進針,剪除擬固定端小關節(jié)面上的軟骨。選擇孔距合適的側塊螺釘或椎弓根螺釘,雙側螺釘選擇生理彎曲實際狀態(tài)為標準的鈦棒安裝,將螺釘擰緊。若術中出現(xiàn)椎板骨折或椎管狹窄者,應切除椎板,同時將骨組織植入椎板兩側及側方塊表面,隨后以生理鹽水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進行縫合手術。
整體手術結束后,患者住院期間體征指標已記錄在案?;颊叱鲈汉笪以横t(yī)護人員在15個月間多次對患者進行隨訪,并了解記錄患者體征數(shù)據(jù)。
1.3
對比治療前后ASIA評分。對比治療前后ASIA損傷分級分為A、B、C、D、E五級,其中A級完全性損傷,脊髓損傷神經(jīng)平面以下,無任何運動及感覺功能保留;B級不完全性損傷,無任何運動功能保留,存在感覺功能;C級不完全性損傷,大部分肌肌力小于3級,存在運動功能;D級不完全性損傷,大部分肌肌力大于等于3級,存在運動功能;E級,正常
2 結果
2.1 ASIA評分
25例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都有醫(yī)護人員進行為期15個月的隨訪。術后骨折情況愈合良好,未發(fā)現(xiàn)有患者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術前ASIA評分為(51.16±3.99)分,術后一周ASIA評分為(72.24±2.67)分;手術一個月后隨訪時ASIA評分(76.11±5.24)分;手術六個月后ASIA評分(82.23±2.31);手術一年后ASIA評分(86.35±2.12)?;颊逜SIA評分術后皆高于術前,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術后影像學檢查病例見下圖1。
2.2 ASIA損傷分級
本次患者ASIA損傷分級情況,治療后ASIA分級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術后影像學檢查及術后恢復病例見下圖2。
3 討論
在臨床上,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機體損傷,主要是由于患者當時所受的到的特別巨大的外力所致,在暴力的沖擊下,骨失去了其完整性,從而局部失去穩(wěn)定,患者胳膊、腿及軀干麻木或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更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患者截癱。為了提高脊髓功能恢復率只有通過手術的方式,達到增加損傷椎節(jié)穩(wěn)定性的目的,清除脊髓受壓的系列因素,為損傷脊髓提供更好的恢復環(huán)境,應采取合適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3]。
目前,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臨床采用手術進行骨神經(jīng)的恢復,具體情況按照患者病癥以及手術條件決定[4]。治療頸椎病的手術可分為前路手術和后路手術,若壓迫脊髓的壓迫物處于脊髓的前方,就要采用頸椎前路手術。反之,若壓迫物處于脊髓后方,則選擇使用頸椎后路手術。在臨床實際手術治療中,還可以選擇采取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來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下的脊髓損傷。簡而言之,要看對該患者頸部脊髓的壓迫物是處于脊髓的前方還是處于脊髓的后方。如果處于脊髓的前方,則做前路手術[5]。處于脊髓的后方,則做后路手術。對于不同的頸椎骨折患者,手術方法根據(jù)患者情況采用前入路、后入路或前后聯(lián)合入路。一般來說單純采用前路手術或后路手術可能術中減壓效果并不理想,殘留物清理不干凈,而且難以預防并發(fā)癥[6]。在進行前后路分期時,針對大多脊髓損傷患者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在實際臨床中,兩組分期進行會導致手術時間變長、出血量增加,產(chǎn)生更多對患者不利的不可控因素。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針對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有脊髓損傷無疑為近年來脊髓治療提供了治療方向,結合了前后入路的手術方式,可更加全面的修復受到損傷的椎體,減壓更加充分。針對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可以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提升手術效果[7]。在手術時,先采用顱骨牽引,緩慢牽引脫位關節(jié)進行復位糾正,穩(wěn)定脊椎。由于前后路聯(lián)合入路的特殊性,可完全清除頸椎骨折時殘留下來的碎片,降壓效果顯著。患者通過前后路聯(lián)合入路手術治療,還可減少殘留的神經(jīng)癥狀,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將我院行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經(jīng)驗進行總結分析,在頸椎骨折脫位患者入院后,行前后聯(lián)合手術,為防止脊髓二次損傷,先進行顱骨牽引。再于患處做手術切口,依照順序依次暴露損傷骨節(jié),將損傷部位碎片清除干凈,最后固定并縫合。先進行前路固定手術,前路固定完成后立刻行后路固定,確保將兩側患處壓迫物清理干凈。
在本研究中,取25例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進行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5個月的隨訪,并未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嚴重并發(fā)癥患者?;颊哳i椎骨折恢復情況良好,且ASIA評分和ASIA分級都有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由實際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對于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采用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是有助于患者減少并發(fā)癥,提升恢復效果。在臨床上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韋學昌,董勝利,劉帥,張豪偉.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臨床療效[J].臨床外科雜志,2019,27(12):1083-1085.
[2]宿顯良,李曉國,趙騰飛等.前后路單一手術及聯(lián)合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所致脊髓損傷的療效及圍術期指標比較[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6,19(19):61-63.
[3]溫松江.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6):149-150.
[4]杜志勇,賀新寧,張水清等.三種手術術式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的療效及對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J].貴州醫(yī)藥,2016,40(08):865-867.
[5]徐文明,楊本俊.比較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三種手術入路的療效[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07):53-54.
[6]TANG Jiansheng.Early operation with one-stage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Lingnan Modern Clinics in Surgery,2006,1(787):121-124.
[7]Guo-Huagm L O,Wang B,Kang Y J,et al.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cervical fracture-dislo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English Edition),2009,12(3):148-152.
兵器工業(yè)五二一醫(yī)院脊柱外科 陜西西安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