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宏新
生活中最棒的“如果”,不過是個美麗的夢,常被事后諸葛用作假言推理、以尋求解釋或者心理安慰;科學探索上的“如果”,則可能是正在經(jīng)歷或即將發(fā)生的一場真實預見;而課堂上的若干“如果”,需要在切磋琢磨過程中以問題和活動預設推動教學:以預設達成目標、以預設碰撞意外、以預設挑戰(zhàn)巔峰——在預設中通過學習活動達成深度對話。有目標指向的課前若干準備和有目的的教學情境若干預設,是成功對話的前提和成功對話的預設。
名著閱讀教學通常這樣展開。根據(jù)文本和學情設定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情設計活動、組織教學。如賀老師執(zhí)教“大話西游”一課的學習目標是:“結合小說相關情節(jié)、人物描寫品讀故事;在自主閱讀、探究過程中掌握精讀和跳讀方法;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趣;學習孫悟空等形象追求自由、敢于斗爭的精神?!?/p>
設計一堂好課,猶如導演一場舞臺劇,亦猶如構思一篇好作文。宏篇巨著,學習任務本身巨眾,如何落實到一個點上就需要匠心別醞,做好深讀探究的若干預設。教學《大話西游》名著閱讀指導課,需要運用兩種以上教學策略:一是文本閱讀的探究策略,二是課堂形態(tài)的組織策略,三是文本資源采集和運用策略。文本閱讀的探究策略,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閱讀方法指導,多維元素呈現(xiàn),深度研讀質疑。課堂形態(tài)的組織策略,可以從幾個方面考慮:點面結合,專題研讀,動靜相襯,一線串珠。而資料的采集運用與以上兩者密切相關,“準確而適切、豐富而靈動”,既是準備學習材料、又是組織教學的基本原則。
以賀老師執(zhí)教“大話西游”名著閱讀課為例,詳解如下。
一、歌語言志,生動入課
導入環(huán)節(jié):以主題歌曲《一個師傅三個徒弟》導入課堂。
設計解析:“歌以詠言,聲以依詠,律以和聲”,師生同唱,明主題,激興趣,一部宏篇巨著在歌聲中展開畫卷。
二、學練結合,雙劍合璧
學習環(huán)節(jié):精讀與跳讀閱讀方法學習與運用。根據(jù)《西游記》閱讀需要“精讀”與“跳讀”并用,并以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為例,共讀探究內(nèi)容和學習閱讀方法。先對“精讀”與“略讀”概念科學表述:精讀指向細膩的感受、透徹的理解和廣泛的聯(lián)想;跳讀則是主動的舍棄、有意的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再提示、指導學生有意訓練。
設計解析:作品不過是一個例子。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在“跳讀”與“精讀”方法的指導過程中,既援引詞典的規(guī)范闡釋,又在教師研究的基礎上、提供語文學習工具的指導性概述;這也是執(zhí)教者語文教學精神體現(xiàn):研究深入、用語專工、運籌嚴謹。
“精讀”與“跳讀”方法運用:師生共讀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哪些地方可以跳讀。學生根據(jù)閱讀體驗提出那些地方可以略讀,甚至直接跳過不讀,教師根據(jù)學情指導歸納。
A.略讀不甚精彩的部分內(nèi)容。
B.跳讀關于人物外貌、環(huán)境氣氛與打斗場面的詩詞。
C.跳讀“說書人”渲染夸張的套話且內(nèi)容處于游離狀態(tài)的部分內(nèi)容。
D.在不影響理解小說情節(jié)的前提下,跳讀難懂和不懂的部分。
設計解析:給章回做減法——引導學生習得跳讀方法,哪些地方可以跳讀、應如何跳讀。一個巨重的教學任務在一個小節(jié)操作上得到落實和解決。
“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哪些地方需要精讀,如何精讀。
(1)讀人物——繪圖譜、品人物。提前完成閱讀任務,繪制自己最喜愛的人物圖譜,并制作閱讀卡片。要求:
A.概括介紹人物的身世。
B.用幾句話勾勒性格特征,并引用本章回情節(jié)來印證,最好有細節(jié)。
C.寫出你喜歡這個形象的理由并向同學推薦。
D.談一談自己身上是否有自己喜愛的形象的影子。
(2)讀情節(jié)——三打白骨精。
圍繞“三變”、“三打”、“三責”的情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品讀。
(3)讀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雙面襯托。
(4)讀批注——批注能夠快速把握重點。
設計解析:給章回做加法——學生通過精讀方法,閱讀作品、設計形成性任務單;自讀自賞并分享。指向重難點的課前準備、指向靶心的鵠的預設。視角多維,文化多元,形式多樣,學生全方位參與、興趣被激活,探究氛圍濃郁,課堂氛圍生動,思維由淺表走向深入,學習由個人體驗走向群體共鳴。
三、鳴金收兵,余音瑯瑯
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1)精讀與跳讀方法小結。(2)在讀《西游記》時隨手在書上做精讀和跳讀標記。(3)勤做讀書筆記,多思考遇到的問題。
作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1) 制定整本書讀書計劃并與同學分享。(2)寫一段向自己的親朋好友閱讀《西游記》的推薦語。
設計解析:萬水千山只待東風喚醒,一葉扁舟飛抵煙雨江南。學以致用,是方法習得的通用法則,由單篇到單元,由單元到群文,由群文到海量,由節(jié)選到巨著;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意味著重新出發(fā),可以讓師生帶著思想和智慧去旅行。方法小節(jié)是必要的強化,批注筆記是必要的踐行,讀書計劃是必要的行動,推薦語是深度閱讀后指向思維與審美的靈動表達。這些考慮與預設可以成為名著導讀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四、專業(yè)影響,潤物無聲
師生才華在探究過程中顯山露水,終究是一種不可逃的幸福。教師的知識底蘊、專業(yè)素養(yǎng)、教育境界必然從學習實踐中來,到教育實踐中去。從這節(jié)導讀課示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名著導讀課素材整合不易,簡約中可有畫本的高度,有端工莊重、有繪漫諧趣,有學生作品、有教師心血智慧,有孫悟空身份證,有大唐到西天的普鐵客票;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富有詩書氣和撩撥力亦是一道風景,滔滔不絕的動情語流可以漫卷天山,潤澤學生心靈;教師豐厚的積累、開闊的視野,從西游記版本到現(xiàn)代文化與之相關元素則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高歌的地方不低語,輕舞的地方不重擊,讀書與感悟并重,方法與訓練同行。教學素材與學習方式的駕馭以富含文化韻味的方式呈現(xiàn),也必將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影響。
對話的前提是耕讀,如果教師不熟悉文本細節(jié)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對話的形式是互動,如果教師不善于運用多維角度和多元文化設計活動;對話的境界是碰撞共鳴,如果教師忽視了文學作品核心價值與學生生命的體驗共鳴;對話的追求是提升素養(yǎng)根植文化生成智慧……課堂教學就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深度對話、鵠的預設,是名著閱讀、整合性閱讀、大單元教學等探究性學習的核心要素。作品是載體,思想無家處處家。這樣的設計也是一種有追求的教學境界,師生人格和發(fā)展意義將在這些探究活動中亮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