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潔文,蔡俊媛,陳啟庭,金宇,岳雙冰,張廣路,林洪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深圳 518035)
乳腺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相關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7.0%,而復發(fā)以及遠處轉移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1]。由此可見,乳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針對乳腺癌復發(fā)、轉移的檢測主要是依靠體征、影像以及病理確診,但上述各項手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可早期、準確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轉移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意義[2-3]。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最早是在1869年由國外學者Ashworth提出,主要是指脫離了原發(fā)病灶或轉移灶進入外周血循環(huán)的腫瘤細胞[4]。CTC可到達患者的遠端器官并形成微小癌栓,進一步引發(fā)腫瘤轉移。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水平的飛速發(fā)展,CTC的檢測手段已取得較大突破,且具有取樣簡單、創(chuàng)傷性小以及可重復檢測的優(yōu)勢,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成為早期監(jiān)測腫瘤復發(fā)轉移以及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5]。鑒于此,本研究利用CTC檢測進行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轉移的監(jiān)控及扶正消瘤湯干預效果的研究,旨在為臨床治療診療提供思路支持,現(xiàn)作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就診的早中期乳腺癌且已完成根治性手術的患者120例作為觀察對象。年齡23~75歲,平均(56.28±10.87)歲;有家族史者2例;腫瘤大?。海? cm 36例,≥2 cm 84例;TNM分期:Ⅰ~Ⅱ級72例,Ⅲ~Ⅳ級48例;術后輔助放化療85例;雌激素受體(ER)陽性68例;孕激素受體(PR)陽性71例;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51例。其中CTC陽性者91例;CTC陰性者29例。另將所有受試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等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納入標準[6]:1)所有受試者均為早中期乳腺癌。2)均行根治性手術治療。3)年齡18~75周歲。4)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關抗腫瘤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腫瘤復發(fā)或轉移者。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心腦血管嚴重疾病者。3)入院前3個月內(nèi)發(fā)生嚴重血管病變、肺結核以及大面積急性炎癥者。4)入院前30 d內(nèi)接受過其他部位手術或(和)接受過放療者。剔除標準:1)臨床治療缺失。2)依從性較差,無法根據(jù)方案進行診治者。3)因各種原因退出者。所有受試者均已知情同意,并已簽署同意書。醫(yī)院的倫理委員會也已批準。
1.2 研究方法 1)治療方式:觀察組術后予以扶正消瘤方顆粒劑型中藥口服,對照組則給予常規(guī)治療。其中扶正消瘤方由西洋參15 g,靈芝15 g,法半夏 10 g,陳皮 10 g,豬苓 10 g,百合 10 g,薏苡仁30 g,三棱15 g,莪術 15 g,半枝蓮 10 g,白花蛇舌草30 g,山慈菇 15 g,仙鶴草 30 g,黃藥子 5 g,甘草 10 g組成(該組方每味藥物顆粒購自三九制藥有限公司)。將藥物顆粒溶于250 mL水中,每日1劑,分早晚2次飯后服用,連續(xù)服藥3個月,每3個月為1個周期,應用4個周期。2)CTC檢測:兩組分別于觀察組口服中藥前、口服中藥1周期后、口服中藥2個周期后、口服中藥3個周期后、口服中藥4個周期后采血進行CTC檢測,一共5次。使用CTCBIOPSY平臺檢測5 mL外周血中CTC的數(shù)量,每位患者的5 mL血獲得2份CTC分離樣本,然后進行光學染色和形態(tài)判讀,CTC>1個/5 mL為陽性,CTC≥5個/5 mL提示腫瘤可能復發(fā)或轉移。3)所有受試者均完成采血后完善乳腺及腋窩下淋巴結彩超、肝膽胰脾彩超、鎖骨上淋巴結彩超、子宮及雙側附件彩超、甲狀腺彩超、雙腎及輸尿管彩超檢查。
1.3 評價指標 分析CTC與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以及復發(fā)轉移的關系,評價CTC診斷乳腺癌復發(fā)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并對扶正消瘤湯對乳腺癌的干預效果進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C與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分析 CTC陽性者腫瘤大小≥2 cm、TNM分期為Ⅲ~Ⅳ級、無術后輔助放化療人數(shù)占比以及ER、PR、HER-2陽性率均高于CTC陰性者(P<0.05),見表1。
表1 CTC與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分析 例(%)
2.2 CTC與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轉移的關系分析 CTC陽性者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率、轉移率均高于CTC陰性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C與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轉移的關系分析 例(%)
2.3 CTC檢測診斷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價值分析 CTC≥5個/5 mL提示腫瘤復發(fā)或轉移,對比影像學檢查,CTC檢測診斷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9.47%、97.03%;診斷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1.67%、98.15%,見表3。
表3 CTC檢測診斷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價值分析 例
2.4 扶正消瘤方對乳腺癌術后患者CTC的干預效果評價 觀察組口服扶正消瘤湯前的兩組CT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采用中藥扶正消瘤湯干預后1、2、3、4周期時的CT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CTC對比(±s) 個/5 mL
表4 兩組患者CTC對比(±s) 個/5 m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中藥干預前 第1周期 第2周期 第3周期 第4周期觀察組 6 0 1 0.4 2±2.3 0 5.3 9±1.0 5* 5.0 1±0.8 7* 4.7 6±0.7 1* 2.8 4±0.5 5*對照組 6 0 1 0.3 7±2.3 1 1 1.9 4±2.4 8 1 2.4 7±2.5 6 1 2.8 7±2.7 5 1 3.0 1±2.7 9
目前,CTC的研究已成為國內(nèi)外乳腺癌相關研究的熱點之一,其臨床研究價值亦得到了廣泛認可[7-8]。相關報道顯示,乳腺癌早期即有CTC進入血液循環(huán)內(nèi),并發(fā)生全身播散,因此,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可能和CTC的數(shù)量密切相關[9-10]。另有國外文獻表明,在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中,通過分析CTC計數(shù)和基因,有助于預測和比較不同患者的預后[11]。另有國外研究者用CTC數(shù)值對乳腺癌的化療及個性化治療進行療效預測和評估,判斷患者對治療方案的敏感性,效果較佳[12]。迄今為止,中國對乳腺癌CTC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關于乳腺癌患者CTC的多因素研究并不多見,尤其未見中醫(yī)藥治療對乳腺癌CTC的干預效果研究。中醫(yī)認為:乳腺癌屬“乳巖”范疇,中醫(yī)藥在乳腺癌的防治上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3-14]。扶正消瘤方是以《圣濟總錄》等古今文獻相關方藥的系統(tǒng)整體為基礎,以瘤之為義,留滯不去等思想通過結合多年科研和臨床經(jīng)驗,本方攻補兼施,達扶正消瘤之效,對早中期乳腺癌療效顯著[15-16]。目前,全球范圍內(nèi)未見同類中藥復方對乳腺癌CTC干預效果的研究報道,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CTC陽性者中腫瘤大小≥2 cm、TNM分期為Ⅲ~Ⅳ級、無術后輔助放化療人數(shù)占比以及ER、PR、HER-2陽性率均高于CTC陰性者(P<0.05)。這說明CTC和乳腺癌患者的腫瘤大小、臨床分期、術后輔助化療與否以及ER、PR、HER-2表達均存在密切相關。分析原因,隨著腫瘤的增大以及臨床分期的升高,患者的病情隨之加重;而術后輔助放化療的實施可有效清除CTC;CTC的出現(xiàn)可能在遠端器官形成微小癌栓,進一步提高了ER、PR、HER-2等腫瘤標志物的表達水平。此外,CTC陽性者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率、轉移率均高于CTC陰性者(P<0.05)。與此同時,對比影像學,CTC檢測診斷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fā)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9.47%、97.03%;診斷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1.67%、98.15%。這和徐艷波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17]:CTC檢測有助于診斷乳腺癌患者的根治手術后復發(fā)轉移。究其原因,CTC屬于腫瘤患者原發(fā)病灶或轉移病灶內(nèi)具有轉移傾向的一類腫瘤細胞,其主要是通過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等生物學行為遷移至血液中。在健康人血液標本內(nèi)CTC的平均數(shù)量約為1.5個/mL,局部腫瘤患者的血液標本中CTC平均數(shù)量可達15.9個/mL,腫瘤細胞淋巴結擴散患者血液標本內(nèi)CTC的平均數(shù)量為47.4個/mL,腫瘤細胞遠端擴散患者血液標本中CTC的平均數(shù)量為122個/mL[18]。另外,觀察組口服扶正消瘤湯后第1、2、3、4周期時的CT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這提示了扶正消瘤湯可顯著降低CTC水平,這可能是其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機制之一。方中的西洋參、靈芝、茯苓、百合具有補氣養(yǎng)陰的功效;薏苡仁、豬苓、法半夏、陳皮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枝蓮則有一定的抗腫瘤功效,此方可通過增強機體的免疫殺傷作用和藥物本身的攻毒作用,繼而殺滅腫瘤細胞;三棱、莪術、黃藥子則有活血化瘀、消散結節(jié)的功效;甘草可發(fā)揮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共用,可達攻補兼施,扶正以消瘤的目的。
綜上所述,定期檢測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CTC水平,有助于早期診斷腫瘤的復發(fā)轉移。扶正消瘤湯可顯著降低乳腺癌術后患者的CTC水平,其治療乳腺癌的可能機制與改善CTC水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