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麗
摘? 要:敵友關系是探究政治本性涉及的基本理論問題。對敵友的辨認成為理解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思想的重要視角。在1921至1956年間,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的特點,在敵與友的變奏中不斷變動階級聯盟,并在新生政權中延續(xù)正確的統戰(zhàn)政策,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敵與友的變奏成為這一時期統一戰(zhàn)線關系的主線。革命、階級與政權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核心政治要素。開展階級革命、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各階級關系、實現階級統治即政權建構的政治任務,構成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調整敵友關系的理論根源、外在實踐和戰(zhàn)略需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從階級聯盟轉變?yōu)檎温撁恕T趪抑卫砗同F代化的政治邏輯下,以階級對抗為表現形式的敵友政治開始脫離統一戰(zhàn)線的主題,敵與友的變奏不再是統一戰(zhàn)線關系的主線。愛國統一戰(zhàn)線成為相對穩(wěn)固的政治聯盟,其變動的因素體現在不斷壯大統一戰(zhàn)線陣營,實現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
黨的四大從理論上論證了聯合各國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大會決議指出:自從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后,“直接的或間接的支配了全世界之經濟,全世界之經濟成了整個的,因此,全世界的革命運動也成了整個的了”[8]。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是相互支持的,“前者成功固然影響于后者,后者勝利亦有助于前者”[8]。為了加強同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聯合,中共中央還決定中國工人加入赤色職工國際。這些決策使中國革命得到了共產國際和各國無產階級的支援。
可見,中國共產黨肩負著帶領中國人民開展現代革命、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而誕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統一戰(zhàn)線就與中國革命的使命、任務與進程緊密關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思想,既與世界革命休戚相關,也與中國革命相伴而行。
(二)建立統一戰(zhàn)線:中國革命的客觀規(guī)律
毛澤東認為,由于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革命的敵人不但有強大的帝國主義,而且有強大的封建勢力,在一定時期內還有勾結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與人民為敵的資產階級反動派。因此,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中國革命具有長期性。為了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革命的這種特點,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史中所沒有的[9]。如果要求革命的力量純粹而又純粹,就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而博得敵人的喝彩[3]155。
根據中國共產黨18年的革命經驗,毛澤東總結了中國革命進程中統一戰(zhàn)線的客觀規(guī)律。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18年以來,中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的統一戰(zhàn)線,是在三種不同情況、三個不同階段中發(fā)展的: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階段,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戰(zhàn)爭階段,當時的抗日戰(zhàn)爭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歷史證明有六個方面的規(guī)律[9]606-607。第一,無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內,應該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zhàn)線,并盡可能地保持之。第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軟弱性,中國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內容在另一種歷史條件下是會發(fā)生變化的。第三,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各集團,是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背景的,在各個帝國主義間的矛盾激化的時候,在革命的鋒芒主要反對某一帝國主義的時候,屬于別的帝國主義系統的大資產階級集團,也有反對某一帝國主義的要求時,是統一戰(zhàn)線聯合的對象。第四,在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參加統一戰(zhàn)線并和無產階級一道向共同敵人進行斗爭的時候,它仍然具有反動性。第五,無產階級的堅固的同盟者是農民。第六,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可靠的同盟者。
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情況相結合原則,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進程。中國共產黨準確地定位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戰(zhàn)略與策略、價值與目標、根基與空間;在推動革命進程中形成對革命的主導權,在統一戰(zhàn)線的廣泛聯合中形成從邊緣到中心的位移,最終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領導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果斷地制定和運用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一整套統一戰(zhàn)線理論、策略和戰(zhàn)略體系,在分清敵友關系方面更加成熟。
(三)掌握領導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zhàn)線中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敵友政治的視野中,聯合農民、知識分子、少數民族、海外華僑、民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及其黨派而建立統一戰(zhàn)線、開展革命。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是同中國共產黨爭奪領導權的主要對象。中國革命的艱巨性以及革命進程的曲折性使中國共產黨體悟到領導權是統一戰(zhàn)線的根本問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zhàn)線中的領導權問題,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思想的根本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全面系統地闡明了統一戰(zhàn)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學說,為統一領導政治社會力量開展對敵斗爭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瓦窯堡會議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政策時,中共中央就總結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所造成的教訓,告誡全黨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掌握統一戰(zhàn)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會后,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等先后發(fā)表演說與文章,闡明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是關系統一戰(zhàn)線結果和前途的大問題,是統一戰(zhàn)線的中心問題[10]。毛澤東提醒:“在統一戰(zhàn)線中,是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呢,還是資產階級領導無產階級?是國民黨吸引共產黨呢,還是共產黨吸引國民黨?”[9]391劉少奇也一再強調:“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領導權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能否徹底勝利之中心和決定的問題。沒有無產階級的堅強領導,中國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就不能徹底勝利。”[11]周恩來在黨的七大作的《論統一戰(zhàn)線》報告中也指出:“無產階級比別的階級先進,是應當領導別的階級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司令官”[12],“所以領導權的問題,是統一戰(zhàn)線中最集中的一個問題”[12]109。
無產階級雖然具有足夠的資格擔負統一戰(zhàn)線的領導責任,但是它絕不會天然實現。由于階級利益不同,資產階級為了使革命納入本階級利益的軌道,必然要同無產階級爭奪統一戰(zhàn)線的領導權。因此,中國共產黨在經歷血的教訓后,保持了對無產階級政黨掌握統一戰(zhàn)線領導權的清醒認識。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無產階級在統一戰(zhàn)線中的領導權得到了充分的實現。統一戰(zhàn)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武器,黨是掌握這兩個武器以實現對敵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統一戰(zhàn)線這個法寶,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歷史作用[9]613。
二、階級關系與統一戰(zhàn)線
中國共產黨在認識和處理社會各階級關系的過程中,根據革命形勢和革命任務的變化不斷調整敵與友的陣營,形成了統一戰(zhàn)線的四種聯盟形態(tài),推動了統一戰(zhàn)線思想與中國革命實際緊密結合,帶來了豐厚的革命成果。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的敵友劃分與階級關系調整同步。
(一)民主聯合戰(zhàn)線:與資產階級聯盟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思想相當多的內容是在解決民族資產階級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基于列寧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問題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形成與資產階級聯盟的思想,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民主聯合戰(zhàn)線。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結合中國革命實際,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的決議案》。決議案指明了民主聯合戰(zhàn)線的任務:“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之下,在中國的無產階級現狀之下,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13]決議案強調:“無產階級一方面固然應該聯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然亦只是聯合和援助,決不是投降附屬與合并,因為民主派不是代表無產階級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奮斗的政黨;一方面應集合在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旗幟之下,獨立做自己階級的運動?!?sup>[13]65
1923年4月,陳獨秀在《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一文中,著重從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分析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以及無產階級與之建立聯合戰(zhàn)線的可能性。他指出:“中國的經濟現狀,軍閥階級已與資產階級顯然分開,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分化,尚未到截然分離的程度,所以革命的資產階級應該與革命的無產階級妥協,打倒共同敵對的軍閥階級,不應該和反革命的資產階級妥協;因為勞動群眾本來具有革命的實力,應在革命運動中占重要部分,而且此時和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同敵對的目標相同,可以聯合一個革命的戰(zhàn)線?!?sup>[13]557此時的陳獨秀對中國國民革命的規(guī)律有敏銳把握,認識到中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建立聯合戰(zhàn)線是國民革命的一個特點。他說:“全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在外國帝國主義者及本國貴族軍閥壓迫之下,有產無產兩階級共同起來,對外謀經濟的獨立,對內謀政治的自由,這是半殖民地國民革命的特有性質?!?sup>[14]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同資產階級及其黨派的關系,是建立和鞏固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zhàn)線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闡明了正確認識與處理資產階級及其黨派關系的基本思想。
但是,在與資產階級聯盟對抗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的過程中,現實的情況還是超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想象,對資產階級的聯盟意識消解和忽視了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性。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也使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過度關注團結而未防范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大革命的失敗表明,沒能正確把握敵友關系,沒能處理好與資產階級聯盟的關系,會產生思想認知和具體政策的一系列失誤。對資產階級的一再妥協退讓,使無產階級完全喪失了在統一戰(zhàn)線中的領導權。
(二)工農民主統一戰(zhàn)線:工農聯盟
與資產階級聯盟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為資產階級已經叛變革命,昔日的盟友淪為革命的對象,成為階級對立的敵人。中國共產黨與農民結成牢固的工農聯盟,農民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忠實的盟友。
李大釗很早就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若是不解放,我們國民的整體就不能解放。他預言:如果中國人數眾多的農民能夠組織起來,“參加國民革命,中國國民革命的成功就不遠了”[15]。陳獨秀也提出中國農民階級參加國民革命聯合戰(zhàn)線的可能性。他強調中國共產黨要重視農民運動:“人數超過一萬萬二千萬被數層壓迫的勞苦大眾(專指佃農),自然是工人階級最有力的友軍,為中國共產黨所不應忽視的。中國共產黨若離開了農民,便很難成為一個大的群眾黨?!?sup>[14]426毛澤東從1925年開始以主要精力領導農民運動,并注重研究中國農民問題和如何加強工農聯盟問題,提出“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16]。這充分估計了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為建立工農聯盟提供了科學依據。
大革命失敗后,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一部分附和蔣介石反動集團,作為統一戰(zhàn)線基礎的工農聯盟成為更加突出與重要的問題。在各地武裝起義中,特別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中國共產黨人達成共同的認識與行動——到農村中去,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從而創(chuàng)造工農聯盟的嶄新形式。
1928年6月18日到7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了工農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政策。大會通過的決議案明確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任務是:“力爭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的政權”,“鞏固工人階級與共產黨在農民運動與工人運動中的領導”[17]。1930年9月,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六大關于中國問題決議案的精神,在瞿秋白、周恩來主持下召開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建立下層統一戰(zhàn)線的方針。該方針提出,實行“下層群眾的統一戰(zhàn)線”的策略——在一切斗爭尤其是日常部分要求的斗爭之中,共產黨應當和非共產黨的一般下層群眾團結起來實行斗爭,獨立地去領導他們的運動,使這些運動都走到蘇維埃政權的總口號之下來[18]。統一戰(zhàn)線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群眾作為革命的基本力量,為中國共產黨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鞏固工農聯盟、發(fā)展壯大工農紅軍,不斷擴大根據地提供了政治和理論基礎。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踐行“農民是無產階級廣大的可靠的同盟軍”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列主義原理和中國的特點,提出了建立與鞏固工農聯盟的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在工人、農民和國民黨中進行統一戰(zhàn)線工作,凝聚城市群眾、工人階級、文化精英、國民黨中積極力量,鞏固工農聯盟。但是,“左”傾思想模糊了資產階級內部的復雜性,將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些中間勢力看作“最危險的敵人”。“清一色”思想完全否認中間派別的一切政治主張和活動,在實際斗爭中不與中間派別進行任何合作;視關門主義為唯一的法寶,將統一戰(zhàn)線看作機會主義,將很多本是朋友的力量關在門外,弱化了革命的力量。這種只注重斗爭而忽視團結的錯誤認知和實踐,影響對敵我關系的正確判斷,使中國革命和統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遭受挫折。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愛國力量聯盟
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通過了張聞天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指出,不論什么人、什么派別、什么武裝隊伍、什么階級,也不論參加反日的動機和立場,只要是反日反蔣的都應與之聯合。他說:“只有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下層的和上層的),才能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與其走狗蔣介石……民族革命的勝利,決不是少數上層分子所能完成的,不吸收千百萬工人農民與小資產階級群眾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中來,就不能形成抗日救國的雄厚力量?!?sup>[19]決議認為,黨應該采取各種適當的方法,爭取這些力量到反日戰(zhàn)線中來。為了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要求,《決議》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指出蘇維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農民的,而且是代表中華民族的[20]。
1935年12月27日,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全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方針和政策。他指出,民族資產階級有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甚至地主買辦階級在日本帝國主義變?yōu)樗莫氄贾趁竦氐男蝿菹?,也可能發(fā)生變化。我們要把敵人營壘中間的一切爭斗、缺口、矛盾,統統收集起來,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之用。毛澤東的報告用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完整理論和政策武裝了全黨,闡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劃分敵友的理論依據。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共產國際的右傾方針策略、國民黨的反共行徑,進行了既堅持原則又講究藝術的靈活斗爭。成熟的統戰(zhàn)策略使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獨立自主原則雖幾經挫折而最終確立[21]。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思想,最大限度地團結了抗日力量。
(四)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各個革命階級聯盟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了聯合社會各界進步力量,推翻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完善了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思想。中國共產黨不僅實現了對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領導,而且實現了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完全領導;不僅有政治思想上的領導,而且有組織上的領導。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22]。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得到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海外華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擁護和贊賞。同年秋,各民主黨派領導人應邀分批進入解放區(qū),籌備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1月22日,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譚平山、彭澤民、張伯鈞、陳其尤等各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55人,聯名發(fā)表《我們對時局的意見》。他們鄭重表示“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認為“革命與反革命之間,決無妥協與調和之可能”,“人民民主陣線之內,絕無反動派立足之余地,亦決不許有所謂中間路線的存在”[23]。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盟的統一戰(zhàn)線全面形成。
毛澤東明確了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重大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消滅的對象,只是封建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只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不是消滅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由于中國經濟的落后性,廣大的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使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在一個長時期內,還是必須允許它們存在;并且按照國民經濟的分工,還需要它們中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部分有一個發(fā)展;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4]。中國共產黨即將建立的新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24]1436。“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對于人民內部,則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選舉權,只給人民,不給反動派。這兩方面,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sup>[24]1475
這要求中國共產黨“去認真地團結全體工人階級、全體農民階級和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這些是這個專政的領導力量和基礎力量。沒有這種團結,這個專政就不能鞏固”[24]1436-1437。中國共產黨也要“去團結盡可能多的能夠同我們合作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它們的知識分子和政治派別,以便在革命時期使反革命勢力陷于孤立,徹底地打倒國內的反革命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24]1437。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成為凝聚建立新政權力量、瓦解反動派力量的調整敵友關系的重大戰(zhàn)略。
三、政權建構與統一戰(zhàn)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zhí)政黨。在國內,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的殘余,在國外是仇視新生政權的敵對勢力。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掌政權的情況下,正確把握敵友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鞏固和建設新生政權,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既團結又改造的統戰(zhàn)政策,結成兩個政治聯盟,同時確立多黨合作原則,完成政權建構的政治任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民族資產階級成為勞動者的一部分,階級斗爭已不是國家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及時調整政策,在黨的八大做出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的判斷,國家工作重心轉向解決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一)新政權中的統一戰(zhàn)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1950年3月,在第一次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部長李維漢作了題為《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新形勢與新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統一戰(zhàn)線已經發(fā)生歷史性變化。黨的統一戰(zhàn)線工作的總任務是要在實現《共同綱領》、鞏固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密切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愛國分子,爭取盡可能多的能夠同我們黨合作的人,為著穩(wěn)步地實現黨的新時期的歷史任務而奮斗[25]。
1951年3月26日,鄧小平在西南局第一次統一戰(zhàn)線工作會議上作了《全黨重視做統一戰(zhàn)線工作》的報告。他指出:“固然,統戰(zhàn)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戰(zhàn)略性,就是要廣泛地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社會各階層人民?!?sup>[25]351“實際上,統戰(zhàn)工作是我們黨的總路線總策略的一部分,是要貫徹到底的。”[26]“只要有敵人,有朋友,就得團結朋友,孤立和打擊敵人,就還得有統戰(zhàn)工作,因此,統戰(zhàn)工作一直要做到社會主義社會以后?!?sup>[26]350-351
1953年7月,劉少奇在第四次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上指出:“黨中央認為統一戰(zhàn)線工作是一種必要的工作,過去是必要的,現在是必要的,將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是必要的,今后還要進一步加強這項工作?!蹏髁x還存在,還威脅著我們,臺灣還沒有解放,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的殘余還存在,還想復辟。……中國還很落后,工業(yè)很少,特別是重工業(yè)很少,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的情況,為了建設我們的國家,為了實現國家工業(yè)化和過渡到社會主義,我們需要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需要統一戰(zhàn)線。”[27]對于統一戰(zhàn)線的長期性,劉少奇指出“統一戰(zhàn)線政策是長期的”[28],“我們要把資產階級、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等一直引導到社會主義,統戰(zhàn)工作要做到社會主義”[29]。
為了使統一戰(zhàn)線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重視,更好地發(fā)揮統一戰(zhàn)線在新中國建設中的作用,毛澤東在1954年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寫進了統一戰(zhàn)線的內容。6月14日,毛澤東在關于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要有“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通過統一戰(zhàn)線,可以安定各階層,安定民族資產階級和各民主黨派,安定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還指出:“我們現在要團結全國人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和應當團結的力量,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這個憲法就是為這個目的而寫的?!?sup>[30]
(二)“兩個聯盟”思想:區(qū)分勞動者與剝削者
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同民族資產階級實行聯盟的同時,堅持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毛澤東提出關于兩個聯盟的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戰(zhàn)略策略學說,促進了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鞏固。1953年8月,毛澤東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兩個聯盟的概念。他指出,現在有兩種統一戰(zhàn)線、兩種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這是基礎。一種是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農民是勞動者,不是剝削者,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是長期的。
劉少奇也闡述了兩個聯盟的觀點:在統一戰(zhàn)線的兩個聯盟中,工農聯盟“是我們陣線的基礎,是最重要的,是決定我們命運的。革命能不能勝利,政權能不能鞏固,國家能不能工業(yè)化以及能不能建成社會主義,都決定于這個聯盟”。同一部分剝削者的聯盟服從于和服務于工農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29]152。1953年9月,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兩個聯盟的觀點,并對第二個聯盟的內容作了更為具體的論述。他提出,中國現在有兩種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跟農民階級的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跟資本家、大學教授、高級技術人員、起義將領、宗教領袖、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聯盟。這兩種聯盟都是需要的,而且要繼續(xù)下去[31]。1955年10月,毛澤東從我國經濟落后的客觀情況出發(fā),進一步強調了兩個聯盟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他認為在這兩個聯盟中,同農民的聯盟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同資產階級的聯盟是暫時的,第二位的。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兩個聯盟特別是第二個聯盟的內容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仍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勞動者的聯盟和愛國者的聯盟,實際上是對毛澤東兩個聯盟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三)多黨合作思想: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確立
在建設民主聯合政府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了聚合各方力量、協商建國的開國之路。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政權建設的構想從開始就主張新政府應該以各黨聯合的方式組織,由進步階級組成的“人民”共同掌握國家政權。革命的成功之路和國家的誕生形態(tài),都是建立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的戰(zhàn)略、思想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各革命力量聯合掌握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這決定了該政治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多黨合作思想內生于中國革命與國家建設,符合中國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
《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qū)、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組織形式?!?sup>[32]“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得就有關國家建設事業(yè)的根本大計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案?!?sup>[32]4-5新中國在政黨制度上不是采用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而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在政權機關中,統一戰(zhàn)線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建立黨與黨外人士合作的正確關系。為此,中國共產黨加強同黨外人士溝通政策觀點,并使他們有職有權。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和民主黨派的社會地位和界定有了明確的認識,把他們視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使多黨合作朝著有序、規(guī)范的方向發(fā)展,毛澤東與全黨同志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理論思考。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在我們國內,在抗日反蔣斗爭中形成的以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為主的許多民主黨派,如今還繼續(xù)存在。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蘇聯不同。我們有意識地留下民主黨派,讓他們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對他們采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一切善意地向我們提意見的民主人士,我們都要團結……這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比較有利?!?sup>[33]隨后,毛澤東在黨與民主黨派關系方面,提出了“兩個萬歲”思想。他說:“我們的方針是要把民主黨派、資產階級都調動起來。要有兩個萬歲,一個是共產黨萬歲,另一個是民主黨派萬歲,資產階級不要萬歲,再有兩三歲就行了?!?sup>[31]813-8141956年6月,李維漢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了題為《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發(fā)言。這篇發(fā)言稿原來引用了毛澤東“兩個萬歲”的思想,送請胡喬木幫助修改后,正式表述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劉少奇在黨的八大上代表中共中央進一步闡述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黨的八大通過的《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也明確提到:“必須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繼續(xù)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合作,并且充分發(fā)揮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各級協商機構的作用。”“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處理同民主黨派關系思想的一個重要發(fā)展。
四、結? 語
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保持對敵友問題的清醒認識,秉持“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的認識。一方面,游刃有余地采用時“統”時“戰(zhàn)”、又“統”又“戰(zhàn)”的策略,以分對象、分階段的方式開展統戰(zhàn)工作。另一方面,掌握對統一戰(zhàn)線的領導權,在與共產國際的博弈中取得了領導自主性,在與國民黨的較量中贏得了領導主動權,在與各方面代表的協商中獲得了領導合法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繼續(xù)執(zhí)行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的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全國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政權建構的任務,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自覺服從服務于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fā)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從階級聯盟轉變?yōu)檎温撁?,發(fā)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聯盟。隨著形勢變化和中心工作的不同,在國家治理和現代化的政治邏輯下,以階級對抗為表現形式的敵友政治開始脫離統一戰(zhàn)線的主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敵我矛盾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敵我關系也不再是政治生活的中心。盡管仍需高度警惕和防范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和顛覆活動,但是敵友政治不再是統一戰(zhàn)線關系的主線。大團結和大聯合成為統一戰(zhàn)線的主題,平等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包容、協商民主成為統一戰(zhàn)線的價值追求,凝聚人心和匯聚力量成為統一戰(zhàn)線的根本職能。愛國統一戰(zhàn)線作為穩(wěn)固的政治聯盟,其變動的因素體現在不斷擴大團結聯合范圍,以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實現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 何虎生,趙文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思想的精髓要義:法寶、和合與平衡[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1):123-133.
[2] 卡爾·施密特.政治的概念[M].劉宗坤,朱雁冰,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0.
[3] 毛澤東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4] 李大釗文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8.
[5] 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華文出版社,2017:3-4.
[6] 中央統戰(zhàn)部研究室.統一戰(zhàn)線100 個由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3.
[7]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二[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6.
[8]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71.
[9] 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4.
[10] 李萬青.劉少奇統戰(zhàn)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78.
[11] 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12] 中共中央統一戰(zhàn)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統一戰(zhàn)線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5.
[13]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 冊(一九二一—一九二五)[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65-66.
[14] 任建樹,張統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2 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7.
[15] 李大釗全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5.
[16]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4 冊[G].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出版社,1980:145.
[17]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 冊(一九二八)[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16.
[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7 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75.
[19] 《張聞天選集》編寫組.張聞天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2.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 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40.
[21] 張喜德.延安時期毛澤東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獨立自主原則的確立及其歷史意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9(3):1-11.
[22] 中央統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解放戰(zhàn)爭時期統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G].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195.
[23]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室.中國民主黨派史文獻選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89-90.
[24] 毛澤東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4-1256.
[25] 王邦佐.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26.
[26] 中共重慶市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350.
[27] 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7.
[28] 林蘊輝.一個偉人的奮斗與命運——劉少奇之路:第3 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865.
[29] 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研究室.歷次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G].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124.
[30] 毛澤東文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0.
[31]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747.
[3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 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
[33] 毛澤東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責任編輯:林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