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慧
摘 要: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化為不同領域的教學都帶來了全新的轉變,必須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切實提升。語文學科是高中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人文精神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將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切實提升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文章將對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展開探討,以促進二者的結合。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滲透
一、 引言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人們逐漸提高了對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視。通過高中語文教學,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深刻認知,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為學生提供了融入自身生活文化背景,投入情感的機會,讓學生可以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同時,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價值
(一)切實滿足新課改的要求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內涵,與新課改下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相契合,需要教師予以高度關注。在新課改背景下,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可以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轉化,讓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切實提升。此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可以在教授給學生語文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提升情感素養(yǎng),建設完整的思想體系,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再從情感及文章內容入手展開教學,而是從人文的角度展開課程設計: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建立對于故事所處時代背景的深入了解,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不懼困難、不畏強暴以及顧全大局的精神和廉頗公忠體國及勇于改過的精神。通過這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學生自主進行角色的轉變,主動參與課堂,與新課改下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
(二)達成全面教育的目標
教學實踐表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利于達成全面教育的目標。為促進人文精神的滲透,需要教師高效利用教材資源,積極探索素材,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滲透人文精神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質的關鍵,也是實現(xiàn)全面教育目標的重要依托。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通過開展思想教育,讓學生主動將自己的生活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強化學生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強烈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之中,源于“識記”,終于“聽、說、讀、寫”。此外,教師可以關注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出發(fā)點,著力建設語文學習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以實現(xiàn)對學生的全面教育。
三、 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現(xiàn)狀
(一)人文教育水平較低
由于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使高考成為檢驗人才培養(yǎng)效果的重要依據(jù),充分展現(xiàn)了應試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價值。在此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越發(fā)強調高考的重要地位,以高考大綱為依據(jù),制定語文教學計劃,片面關注對學生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力度較低,限制了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因此,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積極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以強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理念的束縛,許多教師無法及時轉換自己的教學思想,與時代相脫節(jié),無法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只是片面地將考試成績當作教學目標,關注對考試重點的教學,錯誤地采用了題海戰(zhàn)術,導致人文教育水平較低,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經(jīng)典作品中的人文價值。
(二)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刻板,未能切實落實生本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需要高中語文教師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改革教學目標,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深入落實生本教學理念,將學生視作課堂主體,便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實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充分結合,以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無法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未能充分認識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只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進行機械的講述,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讓學生被迫成為知識的接受者,導致學生無法高效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缺乏科學的課程設計
語文學科在高中教學中占有關鍵位置,同時也是高考的重點考察科目。盡管語文學生在課程設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教師在進行課程安排時需要將語文課程進行劃分,通過課文教學和作文訓練兩種形式開展課堂教學,導致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常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片面關注對學生寫作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將教學重點放在修辭及語言鑒賞上,導致學生的學習脫離實踐,未能將生活與語文知識學習進行有效聯(lián)結。
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
為促進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關注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師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因此,需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學歷的教師,并且不斷提升教師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在引導學生高效利用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需要教師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意識,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鼓勵學生持續(xù)發(fā)展。例如,教師應努力學習有關的教學資料,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活動,學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jīng)驗,針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展開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特色化的教學形式。此外,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形式,主動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以“互聯(lián)網(wǎng)+”的交流平臺為依托,通過網(wǎng)絡資源進行學習,借助一對一的網(wǎng)絡課程學習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爭取成為教育行業(yè)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