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芳
(福建省197地質大隊,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洛江河市土樓下組陳志強房后滑坡地質災害點,滑坡前緣為民房和鄉(xiāng)村道路,2016年9月份受14號臺風“莫蘭蒂”影響,泉州持續(xù)強降雨,造成河市土樓下組陳志強房后發(fā)生滑坡,滑坡潛在方量約5.60×104m3。受威脅對象為坡下陳志強等20戶126人以及舊官公路過往行人及車輛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消除滑坡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查明滑坡的形成機制及整體穩(wěn)定性,為滑坡治理工程設計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根據訪問調查,該處滑坡后緣裂縫①早在2001 年即已形成,滑坡引起坡腳擋墻多處出現裂縫、鼓脹、前傾。當時尚沒有采取滑坡治理措施。
受本近兩次臺風及強降雨影響,后緣裂縫加大并誘發(fā)其他4處新生裂縫,同時對滑坡巖土體穩(wěn)定性造成了進一步破壞,本次的滑坡進一步加劇了坡腳擋墻裂縫、鼓脹、前傾。目前滑坡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滑坡區(qū)未做截排水措施和支擋措施,在臺風強降雨時候可能會造成更大規(guī)模的滑坡。
滑坡平面形態(tài)呈“半圓弧狀”,后緣高程33.20~39.60m,前緣高程約15.0~18.0m,斜長約36.50m,前緣寬約140.0m,后緣寬約148.3m,滑坡區(qū)已垮塌部分(前緣滑坡體)面積約1500m2,已滑方量約10m3,滑坡區(qū)潛在方量約5.60×104m3,主滑方向為NE146°,滑體主要為含碎石粉質粘土,為淺層滑坡。根據實地調查及變形特征,滑坡整體邊界較明顯,其大致狀況為:
(1)后緣:根據后緣裂縫產狀分析,滑坡后緣標高位于34.0m附近,后緣和前方的裂縫極發(fā)育,總計出現5 條,長度約5~28m,寬約0.10~1.0m,深約0.5~1.5m的裂縫或陡壁,下錯高度約0.20~2m,拉張變形特征明顯。
(2)兩側邊界:滑坡左側邊界位于7幢民宅北西側,主要變形特征為地表拉張裂縫、下錯,右側邊界位于宗祠后方位置,主要變形特征為拉張裂縫、錯斷臺階、擋墻側傾。
(3)前緣:滑坡前緣剪出口為坡腳擋墻墻腳,擋墻已經變形、開裂、傾斜,擋墻前方地面隆起約0.10~0.30m。
(4)滑體特征:崩塌物質主要由坡積碎石粘土組成,土黃、褐黃色,稍濕—濕,可塑,干強度中等,無搖振反應,土體平均厚度約5.35m。
(5)滑帶特征:滑坡發(fā)生前屬于土質邊坡,坡腳開挖臨空,砌置的擋墻不規(guī)范,滑體的滑面位于碎石粘土層和殘積土層交界面,碎石粘土層在雨水的作用下呈飽和狀態(tài),強度大幅降低,易形成軟弱帶(面),形成滑坡。
整個滑坡體總體上坡度較小,坡面未采取有效的工程防護措施,長期在雨水的作用下,隨著雨水的下滲,使滑坡土體自重加大,抗剪強度降低,前緣臨空面較大,易導致前緣土體發(fā)生下滑變形破壞,牽引上部土體和推動下部土體向下滑移,從而使上部土體失去支撐隨之變形滑動。上述表明該滑坡的變形破壞模式為牽引式滑動。
滑坡區(qū)上部土層為碎石粘土、殘積粘性土(特殊性土)。碎石粘土層厚度大,一般3.80~5.30m,結構松散,內聚力低,透水性較強,具弱膨脹性和濕陷性,受水浸泡易軟化及崩解變形,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能較差,力學強度中等,尤其是浸水后強度降低較大。下臥殘積粘性土厚度大,力學強度中等。巖土物理力學性質詳見表1。
表1 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分層統(tǒng)計表
3.2.1 變形影響區(qū)穩(wěn)定性分析與評價
從邊坡所處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變形特征等綜合分析可能導致滑坡形成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巖土性質及水的作用。
地形地貌:邊坡整體處于斜坡上,斜坡坡度60°~70°,為滑坡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滑移條件。
巖土性質:碎石粘土層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
水的因素:由于長時間強降雨,導致滑坡體上部土體呈飽和狀態(tài),隨著雨水不斷下滲,沿著土體的孔隙進入滑坡體,增加滑坡土體自重,使土體間的結合力降低,降低土的抗剪強度,坡體均為碎石粘土,碎石粘土土質和密實度不均勻易在坡體內形成不規(guī)則的相對含水層和隔水層,下臥殘積粘性土厚度大且透水性弱,不利于水下滲至下部土層,而積蓄在坡體中,從而形成軟弱帶,最終導致斜坡的滑動變形。
人為因素:滑坡體前緣為修建房屋形成高陡臨空面,破壞了斜坡內部的應力平衡,砌置的簡易擋土墻強度弱,且未設置排水措施等,增加了地下水動水壓力。上部碎石粘土層沿原始坡面滑動擠壓邊坡變形形成滑坡,因此人類工程活動是滑坡形成的誘發(fā)因素。
綜上所述,在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構造、巖土性質、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斜坡的不穩(wěn)定,發(fā)生滑坡,主導因素為長時間降雨和地表水的下滲、碎石粘土層泡水軟化、自身易失穩(wěn)。
3.2.2 邊坡定性分析
根據地質測繪及野外鉆探結果顯示,該邊坡屬于碎石粘土層土質邊坡,根據坡腳擋墻使用現狀及坡面土質情況,現狀處于平衡狀態(tài),邊坡后緣上方未見變形跡象,后緣上方碎石粘土厚度薄不易發(fā)生滑坡,現狀邊坡主要發(fā)生在碎石粘土層中,但如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在強降雨的作用下,碎石粘土泡水飽和后會沿滑動面滑坡,滑坡導致坡腳擋墻失穩(wěn)定,易形成大規(guī)模的滑坡。
3.2.3 滑坡定量分析
(1)計算方法與參數選取。邊坡現狀屬于土質邊坡,采用傳遞系數法對邊坡土體的穩(wěn)定性及推力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①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
②滑推力計算公式如下:
對剪切而言:
對彎矩而言:
(2)計算結果與評述。對滑坡6-6′進行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計算模型見圖1。
根據上面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模型和公式進行計算累計抗滑力和穩(wěn)定系數,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成果如表2所示。
圖1 (6-6′剖面)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模型(單位:m)
從計算結果中可以看出:邊坡區(qū)在天然工況整體處于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其潛在滑動面位于碎石粘土層和殘積粘性土層交界面,暴雨工況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將會發(fā)生滑坡。
根據上述邊坡累計抗滑力和穩(wěn)定系數計算參數,對該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進行優(yōu)化設計,即擬采用孔樁式擋土墻支擋為主,坡面放坡結合錨桿框架梁護坡及邊坡排水為輔的設計方案。
4.2.1 孔樁式鋼筋混凝土擋土墻
表2 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成果表
(1)抗滑樁設計參數。圓形抗滑樁長度10.5~15m,孔徑1.20m,埋藏深度7~10m;抗滑樁水平間距2.0m;相鄰抗滑樁之間采用鋼筋梁連接,斷面規(guī)格0.3m×0.5m;抗滑樁頂部采用鋼筋梁壓頂,斷面規(guī)格0.5m×1.4m。
(2)擋墻設計參數。相鄰抗滑樁之間地面采用C20墊層,斷面規(guī)格0.2m×0.3m;鋼筋連系梁上、下采用漿砌MU10機磚,斷面規(guī)格0.24m×0.3m,并分別設置泄水孔。
4.2.2 錨固工程
(1)錨桿成孔應根據地層選用相應的錨桿鉆機,且鉆進過程中嚴禁開水沖鉆及沖洗孔壁。
(2)錨桿施工前,應根據地層、錨固噸位做破壞性抗拔試驗。抗拔力為100kN,試驗時應記錄詳細數據,并及時向設計單位反饋以驗證與調整設計。
(3)安裝錨桿前,應先進行鉆孔深度、鉆孔傾角、錨桿長度的檢驗;然后放入錨桿并注漿;錨桿施工完畢后,按規(guī)范要求進行驗收試驗和錨索桿長度檢驗。
(4)注漿壓力為0.1~0.3MPa 左右,一般宜選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38~0.45的水泥砂漿。注漿漿液應攪拌均勻,隨攪隨用,漿液應在初凝前用完,并嚴防石塊、雜物混入漿液。注漿作業(yè)開始和中途停止較長時間,再作業(yè)時宜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泵及注漿管路。
4.2.3 排水工程
在邊坡頂開挖截水溝,截面呈倒梯形,頂寬0.7m,底寬0.4m,深0.6m,澆注水平30cm 厚的C20 素混凝土護壁;排水溝縱坡降5.0%;溝底30cm 厚的C20 素混凝土;在擋墻頂、底內外側分別開挖排水溝,截面呈正方形,寬0.6m,深0.7m,襯砌水平30cm 厚的M7.5 漿砌片石護壁,外面勾縫,與片石面平,頂部水泥砂漿抹面;排水溝縱坡降3.2%,溝底襯砌30cm厚的M7.5漿砌片石,并用水泥砂漿抹面。
以泉州洛江河市土樓陳志強房后滑坡為例,研究該滑坡發(fā)育歷史、規(guī)模及形態(tài)特征,滑坡變形破壞特征,對滑坡體穩(wěn)定性分析與評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同樣,對于相類似的滑坡體的工程治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