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 楊麗麗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yī)院外二科 鄭州450008)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約占歐洲男性癌癥人數(shù)的11%[1]。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RRP)是臨床治療PCa 主要手段,具有手術視野大、簡單易行等特點,但RRP 創(chuàng)傷性較大,對術后尿控能力及性功能有一定影響。而3D 腹腔鏡下前列腺根治術(3D-LRP)具有清晰三維立體視野與高清定位的特點,可有效確保精準分離及縫合,為手術的精細操作提供保障,減少術中對前列腺的損傷[2~3]。但該治療方案對于PCa 的尿控恢復及性功能方面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3D-LRP 治療對PCa 患者尿控恢復及性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我院2018 年5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97 例 PCa 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8 例,年齡53~68 歲,平均年齡(60.51±3.18)歲;病程5~11 個月,平均病程(8.46±1.24)個月;前列腺體積 20~37 cm3,平均體積(28.56±4.11)cm3。觀察組 49 例,年齡 54~67 歲,平均年齡(60.53±3.24)歲;病程 6~10 個月,平均病程(8.27±1.19)個月;前列腺體積 21~36 cm3,平均體積(28.53±5.35)cm3。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前列腺癌早期診斷專家共識》[4]中相關診斷標準;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經(jīng)前列腺核磁共振(MRI)檢查無精囊侵犯及遠處轉移;無手術禁忌證;知情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肝功能損害、肺功能減退、心功能障礙、腎功能不全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者;近期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者;存在全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麻醉禁忌者;術前已行放療者;精神異常者;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1.3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3 d 均行灌腸處理。
1.3.1 觀察組 3D-LRP:采用美國VI-KING 3D 腹腔鏡,術者及助手均佩戴3D 無源偏振眼鏡。術中取仰臥體位,全身麻醉,于臍下做一長約2 cm 切口,建立CO2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維持13~15 mm Hg,使用超聲刀將附于表層的脂肪組織剔除,打開盆底筋膜,顯露恥骨與前列腺輪廓,離斷恥骨前列腺韌帶,在采用2.0V-LOCK 線縫合盆底筋膜,離斷膀胱頸,使用超聲刀進行止血,保護尿道外括約??;將精囊與輸精管分離,采用超聲刀切斷輸精卵,充分暴露精囊,打開荻氏筋膜,離斷尿道,將精囊與前列腺病變徹底清除,采用3.0V-LOCK 線自右向左縫合,采用“三明治”法重建尿道,找到膀胱頸部,采用2 根3-0可吸收線(長度20 cm)將尾部進行打結處理,對尿道與膀胱采用雙半圓法縫合,縫合完畢后,留置導尿管,將水囊注射膀胱內(nèi),觀察患者有無漏尿情況。兩側置入乳膠引流管,自制標本帶,鏡下置入標本,在下腹正中做一切口約4~6 cm,取出前列腺標本,縫合切口。
1.3.2 對照組 RRP:取仰臥體位,全身麻醉,留置尿管,于臍下2 cm 切口建立CO2人工氣腹,顯露恥骨后間隙,入盆腔后分離前列腺,將陰莖背靜脈叢結扎,剪斷尿道后拔除尿道管,于尿道遠端1、5、7、11點處穿過可吸收線備吻合用。采用橫行方式切開膀胱頸,沿前列腺后表面將前列腺分離,縮小膀胱頸,再將預留尿道4 針縫線于相應位置的膀胱頸進行縫合,留置尿道管,關閉切口。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拔除導管后1 個月、2 個月、3 個月、4 個月的尿控恢復情況(評價標準:完全控尿為無須尿墊;尿控滿意為尿墊1 片/d;尿控不滿意為尿墊3~4 片/d)。(2)性功能:術后12個月采用國際勃起功能評分5(IIEF-5)[5]評估兩組性功能,共5 個維度,包括維持勃起能力、完成性交能力、性滿意度、插入能力及勃起自信度,總分25 分,IIEF≥22 分為性功能正常,12~21 分為輕度性功能障礙,8~11 分為中度性功能障礙,<7 分為重度性功能障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尿控恢復比較 兩組術后2 個月、3 個月、4 個月的尿控恢復效果均較術后1 個月逐漸增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尿控恢復比較[例(%)]
2.2 兩組性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性功能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術后性功能均升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性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性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9 48 14.624 2.130<0.05 0.036 tP術前 術后 t P 18.05±1.26 18.17±1.33 0.456 0.649 23.75±2.42 19.21±3.11 8.033<0.05
目前針對PCa 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認為可能與環(huán)境、種族、吸煙、遺傳、性激素及飲食有關。手術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療PCa 首選,而RRP 是常用術式之一,具有術野開闊、操作簡便等特點,但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易損傷前列腺組織及性神經(jīng),導致術后尿控恢復較慢,影響患者性生活質量[6]。因此積極選取合理性手術方案至關重要。
LRP 是治療早期 PCa 的標準手術之一,VI-KING 3D 腹腔鏡系統(tǒng)是在常規(guī)腹腔鏡2D 平面圖像技術基礎上發(fā)展為三維立體高清成像系統(tǒng)。其中3D 屬于三維立體影像還原了真實視覺中的三維立體手術視野,能夠清晰顯示解剖深度及層次,降低手術難度。由于腹腔膜傳輸?shù)漠嬅婢怯蓛蓚€攝像頭合成為立體效果,操作前術者及助手均佩戴3D無源偏振眼鏡才可操作,于3D 視覺下進行目的在于提高手術精準性,減少術中對病灶周圍組織造成的醫(yī)源性損傷[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個月、3 個月、4 個月尿控恢復效果均比對照組高,且術后性功能評分比對照組理想,說明對PCa 患者行3D-LRP 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尿控恢復,獲得更好性生活質量,與王仕欽等[9]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原因在于,對于尿控方面,主要是由盆底肌肉筋膜共同環(huán)繞尿道而形成的復合肌肉膜結構,采用3D-LRP 能夠將3D 攝影頭、導光束均進行連接,將光源亮度調(diào)節(jié)至30%,加之手術開始前,術者及助手均全程佩戴3D 無源偏振眼鏡,既能夠更好操作,又能在保護尿道外括約肌同時,離斷尿道,徹底清除前列腺癌變組織,再采用3.0V-LOCK 線自右向左進行縫合,尿道重建行“三明治”法,使患者尿道外括約肌具備完整支持結構體系,利于患者術后尿控恢復[10]。
綜上所述,PCa 患者行3D-LRP 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尿控恢復及性功能恢復,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