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超群,張倫忠,趙曼麗
從古至今,諸醫(yī)家對“郁證”的認識與診治處于一直不斷深化探索的過程中?!端貑枴ちo大論》曰:“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薄饵S帝內經》以“五行學說”為基礎,首提“五郁之說”,開辟了郁證治療之先河[1]。朱丹溪提出“氣、血、痰、火、濕、食”六郁,創(chuàng)“六郁論”,并首創(chuàng)專方越鞠丸。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郁證》中專篇論述了“情志三郁”即“怒郁、思郁、憂郁”,并首次提出從虛論治郁證[2]。郁證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郁證包括氣機失調、結滯不通所致的各類疾病,而狹義的郁證專指情志之郁。郁證病情復雜、范圍較廣,包括現代醫(yī)學中的抑郁癥、焦慮癥、腦卒中后抑郁癥或焦慮癥、焦慮抑郁狀態(tài)、更年期綜合征、神經官能癥等[3],臨床表現變幻多端,診治十分棘手。張倫忠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山東省名中醫(yī)藥專家、鳶都學者,擅長治療神經內科疑難雜病等。本研究通過收集張倫忠教授治療中老年郁證的門診首診處方122首,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進行數據統(tǒng)計,探析其組方規(guī)律及用藥經驗,以期為中老年郁證病人的診治提供辨證思路。
1.1 資料來源 篩選整理2018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張倫忠教授于濰坊市中醫(yī)院腦病科門診接診的中老年郁證病人的首診處方122首,病人年齡為(62±4)歲。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新世紀第2版《中醫(yī)內科學》[4]中郁證的診斷要點:①以憂郁不暢、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咳之不出的特殊癥狀;②病人大多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志內傷的病史,并且郁證病情的反復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等。
西醫(yī)診斷標準為符合現代醫(yī)學中抑郁癥、焦慮癥、腦卒中后抑郁癥或焦慮癥、焦慮抑郁狀態(tài)、更年期綜合征、神經官能癥等疾病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年齡的劃分標準,納入年齡在45周歲及以上的病人;②符合上述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標準的病人。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病人;②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患的病人;③智力障礙的病人;④既往有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等精神疾病或陽性家族史的病人;⑤腦卒中后抑郁或焦慮癥伴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如視聽障礙、構音障礙等無法正常溝通的病人;⑥未開具中藥煎劑或中藥免煎顆粒的病人。
1.5 處方的錄入與核對 運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開發(fā)的“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版)”軟件,選擇“方劑管理”選項,將收集的處方由專人逐一錄入,建立關于“中老年郁證”的處方數據庫。在完成處方的錄入后,另有專人進行逐一核對,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6 數據分析 選擇“統(tǒng)計報表”,通過“方劑統(tǒng)計”中的“基本信息統(tǒng)計”進行藥物歸經、中醫(yī)證候等統(tǒng)計分析;選擇“數據分析”,通過“方劑分析”中的“組方分析”進行軟件集成的數據挖掘,包括用藥頻次統(tǒng)計、組方規(guī)律分析、熵聚類組方分析等。
2.1 用藥頻次統(tǒng)計 對張倫忠教授治療中老年郁證的122首處方進行“藥物使用頻次”統(tǒng)計分析,得到用藥頻次≥17次的中藥共39味。詳見表1。
表1 治療中老年郁證處方中頻次≥17次的藥物 單位:次
2.2 基于關聯規(guī)則的方劑組方規(guī)律分析 設置“支持度”為30、“置信度”為0.9,得到使用頻次在30次以上的藥對組合共52個,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藥對為“熟地黃-山茱萸”,出現頻次為50次。詳見表2。網絡可視化展示見圖1。
表2 治療中老年郁證處方中使用頻次≥30次的藥對組合 單位:次
圖1 藥物之間關聯規(guī)則的網絡可視化展示
2.3 基于熵聚類的方劑組方規(guī)律分析[5-7]
2.3.1 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 依照本數據庫中122首處方數量,結合設置不同參數提供結果的預讀和經驗判斷,設置“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進行聚類分析,將關聯系數在0.06以上的藥對按降序排列。詳見表3。
表3 治療中老年郁證的處方藥物間關聯度分析
2.3.2 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的藥物核心組合分析 以改進的互信息法分析結果為基礎,按其約束,依照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方法,選擇“提取組合”,演化得到核心組合共12個。詳見表4。
表4 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的治療中老年郁證的核心組合
2.3.3 基于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的新方組合分析 在上述核心組合基礎上,通過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算法,進一步聚類可以得到治療中老年郁證的新處方6個。新處方網絡可視化展示見圖2。新處方組合詳見表5。
圖2 新處方組合網絡可視化展示
表5 基于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的治療中老年郁證的新處方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不斷加大,郁證的發(fā)病愈來愈趨向大眾化,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其病情復雜多變,兼證頗多,或不寐、或疼痛、或汗出、或腹脹、或疑病癥狀、或生癭瘤等,均為郁證發(fā)作的軀體表現形式?!鹅`樞·本神》篇云:“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素問·舉痛論》篇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巢氏病源·氣病諸候·結氣候》記載:“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內”,充分揭示了郁證的基本病機多為情志所傷、氣機郁結,治法大多以理氣解郁、調暢氣機為主。
本研究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挖掘統(tǒng)計張倫忠教授治療中老年郁證的122首處方,分析組方用藥規(guī)律特點。本研究所選122首處方中共涉及134味中藥,其中出現17次以上的中藥共39味,且多以補益藥、理氣藥居多?!毒霸廊珪び糇C》中載:“又若憂郁病者則全屬大虛,本無邪實,此其戚戚悠悠,精氣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傷,凡此之輩,皆陽消證也,尚何邪實?”張介賓認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擅長從虛論治郁證[8],提示當用補益藥以補其不足、培本固元。本研究結果顯示,122首處方中所涉及中藥歸經以“肝經”為最多,且《醫(yī)碥》中記載:“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充分揭示了肝臟疏泄失職,則氣機郁滯,故郁證治療當用理氣藥以疏肝解郁。
張倫忠教授善用白芍,其在藥物頻次統(tǒng)計中高達72次,居第1位。白芍柔肝止痛、平抑肝陽,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記載:“白芍入肝經,主怒氣傷肝,胸腹中積聚”“白芍酸走肝,故能瀉水中之火,因怒受傷之證,得之皆愈”;配伍香附能理氣解郁;配伍當歸、柴胡善治血虛肝郁;與甘草相配則能緩急止痛;與龍骨、牡蠣同用可斂陰止汗等。生龍骨-生牡蠣為張倫忠教授常用藥對,在藥對組合及單味藥物使用頻次中均出現次數較多。黃元御《長沙藥解》中言:“牡蠣味咸性澀,降膽氣而消痞,斂心神而止驚”“龍骨斂神魂而定驚悸,保精血而收滑脫?!倍呦嗯淙∑滏?zhèn)靜安神、滋陰潛陽之用。
張倫忠教授重視辨證用藥、對癥用藥,典型的郁證病人根據其主要癥狀辨證可分為多種證型,如:肝氣郁結型的病人表現為情志不遂、胸悶胸痛、善太息,若橫逆犯脾則會導致腹脹納呆、厭食、噯氣等,舌苔多薄膩,脈弦?!饵S帝內經》中有“肝氣郁”與“肝氣逆”之分[9]。肝氣逆者,以氣病為主,為“氣郁”,治療當平肝降逆,柴胡疏肝散主之;肝氣郁者,郁在血分,為“血郁”,治療當疏肝解郁,逍遙散加減以治之。張倫忠教授在運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為主方同時,還常常配伍焦三仙以健脾開胃消食。咽中有異物梗阻不適、咯吐不出,胸悶,苔白膩,脈象弦滑等辨證為痰氣郁結型,應用二陳湯合半夏厚樸湯為主方加減。朱丹溪認為“氣有余便是火”,肝氣郁結日久極易化熱化火,導致“火郁”[10]。氣郁化火者有情緒暴躁易怒、胸脅脹痛、口干口苦、嘔吐吞酸、便秘、舌苔黃、脈弦數等表現,治療當在疏肝解郁基礎上兼以瀉火,丹梔逍遙散主之;虛煩不眠、心中懊惱者,此為心火,治宜清心除煩,梔子豉湯主之等。心煩易怒、腰酸、失眠、心悸、舌紅、脈弦細數等表現則辨證為心腎虧虛型,張倫忠教授多應用桑麻地黃湯合天王補心丹為主方加減。若婦人有精神恍惚常欲哭、苔薄白、脈弦細等典型表現則為心神失養(yǎng)型,甘麥大棗湯主之等。此外,若以軀體形式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人,則根據其主訴,不寐者先調睡眠、疼痛者辨證止痛等。
張倫忠教授認為中老年人體質虛弱,形氣漸衰,氣血陰陽失調,加之肝臟樞機不利,故極易罹患情志不遂之證。中醫(yī)證候統(tǒng)計中以腎精虧虛證為最多,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臟腑功能失調”。分析聚類得到的新處方,得出以下結論。
從陰陽角度論治復雜多變之郁證。清代《傷寒原旨》云:“陰不交于陽則陽亢,陽不交于陰則陰凝”,故陽亢者發(fā)為焦慮、陰凝者發(fā)為抑郁[11]。世物萬變不離陰陽,張介賓在《類經》中言:“陰陽者,一分為二?!庇糇C雖變化多端,但以陰陽辨證為綱,從陰陽角度論治,能夠化繁為簡,準確辨證[12]。正如張倫忠教授善用滋陰之麥冬、玄參,斂陰之白芍、五味子,養(yǎng)陰之熟地,潛陽之龍骨、牡蠣,平抑肝陽之天麻、石決明等,治療當以陰陽并調,使陰陽和諧[13],從而達到《黃帝內經》中所謂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記載:“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薄夺t(yī)貫·郁病論》篇云:“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吐酸嘈雜,胸痛怯痛,小腹脹悶,黃疸瘟疫,疝氣飧泄?!庇糇C除精神癥狀外,還包括表現各異的軀體形式障礙,涉及全身多臟腑、多系統(tǒng),證候復雜多變[14]。正如本研究所得新處方4即是根據病人焦慮的精神表現及頭痛、眩暈等軀體癥狀,辨證屬肝陽上亢,運用“天麻鉤藤飲”化裁而來,全方以平肝潛陽、通絡止痛為主。
從補腎填精角度論治,尤善運用桑麻地黃湯?!鹅`樞·經脈》篇中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薄夺t(yī)方集解》中記載:“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本,內寓元陰元陽,主骨生髓,主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中老年人臟腑由盛轉衰,肝氣衰,天癸竭,腎臟衰,形體皆極,腦髓失充,神明失養(yǎng);肝腎精血同源,《醫(yī)方簡義》中言:“總之,肝木為病,需補其母,全賴腎水以生之涵之者也?!蹦I精不足則肝木失養(yǎng)、水不涵木,進而導致肝經疏泄失職,發(fā)為郁證[15-16]。故中老年郁證以腎精不足、肝腎虧損尤為常見。
張倫忠教授善用補腎填精之法,尤善活用“桑麻地黃湯”,本研究中藥對組合以及藥物之間關聯度最高的均為“桑麻地黃湯”中的組成藥物,且所得新處方6正是根據“桑麻地黃湯”化裁而來。桑麻地黃湯是在六味地黃丸組方基礎上加桑葉、黑芝麻而成。桑葉入肝、肺經,既能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又能清肺潤燥。黑芝麻既能食用,又可入藥,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中言其“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桑葉可增加“三瀉”之功,黑芝麻能增強“三補”之力,全方以滋腎陰、益精血。治郁之法,多以調中為要。朱丹溪指出:“凡郁皆在中焦。”《證治匯補·郁證》中云:“治郁之法,多以調中為要……治宜開發(fā)運動,鼓舞中州,則三陰三陽之郁,不攻自解矣?!惫蕬斣谘a腎填精基礎之上注重顧護脾胃,保脾氣健運,氣血生化充足,從而充盈他臟,培補后天之本以資先天[17];且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氣機升降有度,從而維持臟腑功能與神志活動的協調與平衡[18]。正如新處方3中黃芪、白術可益氣健脾;白扁豆味甘性微溫,能健脾化濕;黨參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肺之功,與白術相配可增氣血雙補之力,方取“參苓白術散”之意,以顧護中焦。
標本兼顧,多采用復方治療。腎精不足、脾胃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可導致痰、瘀、火、氣膠結難消,病理產物積蓄日久又可傷陰耗氣,加重腎精的虧損[19]。故治療應在補腎填精、培元固本基礎上兼顧標實之證,標本同治。正如新處方5中運用生地黃、天花粉、大黃、連翹等清熱瀉火之品,與補益藥相配,既能滋陰固本,又能清實火。郁證病機錯綜復雜,單方治療雖藥精力專,但常難以奏效,應用復方加減治療,以群隊組合應用化裁,療效常事半功倍[20]。
張倫忠教授治療中老年郁證善于從陰陽角度辨焦慮與抑郁,重視肝、脾、腎三臟,治以疏肝解郁、顧護中焦、補腎填精,多以桑麻地黃湯為基礎方臨證加減,采用復方治療,標本兼治。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處方量較少,運用平臺得出的新方組合有待于加以臨床驗證,望能夠為中老年郁證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葉天士《臨證醫(yī)案指南·郁》中有云“情志之郁,病難霍然?!币虼耍欣夏暧糇C病人還需轉變生活方式,加強溝通與交流,怡情易性,以期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