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岑
在談業(yè)務的時候,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一場業(yè)務談下來,明明感覺不錯,以為是穩(wěn)操勝券,可為什么事實正好相反?對方明明對我很和善、有禮貌,我提出的每項建議,他們都答應得干脆利落,可為何真到了簽約時就全盤推倒呢?”
說白了,這并不是因為對方出爾反爾,或者故意耍你,而是因為你沒有讀懂對方的“拒絕”。
拒絕一個人有很多種方式,不是只有冷冰冰地說“不”才代表他不贊同你。當端坐在你對面的人,不假思索地頻頻說“是”時,這也可能是一種拒絕。
這就是人的心理。讓一個受過高等教育且深諳社交禮儀的人張口連連說“不”,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們所受的教育也不允許他們這么做。于是他們常常用表面的謙虛與和善來掩藏內(nèi)心的不贊同,這也是本能的一種防衛(wèi)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想一下,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你可能會對他格外客氣,特別客氣,極端客氣,客氣到令他深感不自在。于是他就能明白:哦,原來你不喜歡我。
所以當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千萬不要被對方友善的態(tài)度蒙住了眼。一個人對你很客氣,有可能說明你的話根本沒有進入他的腦子。這場約會結(jié)束后,你不必對他抱有太大的希望。
或許你還會問:“那么如何才能看出對方接受了我呢?”
如果聽著你的話,他若有所思,無所應答,似在躊躇,那么,他至少動了腦子。
如果面對你的笑,他開始解除戒備跟你開玩笑,那么,他在心里已經(jīng)接受了你。
如果談話結(jié)束,他竟然大大方方地跟你聊些私事,那么,這次合作十有八九要成了。
這就是人心的規(guī)律。
(一米陽光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你要世俗地活著,才有不俗的未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