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一)
記憶里,小時候家里陸續(xù)養(yǎng)過兩只牛,養(yǎng)牛是為了耕田,那時候如果只靠人沒有牛,這些田是耕不完的。在農村,耕牛是主要的勞動力。
很小的時候我還沒上學,曾和爺爺一起到河邊放牛,爺爺不愛說話,是一個沉默寡言的老人。牛被趕到河邊的寬敞地上,爺爺坐在樹蔭下乘涼,我在青草叢中逮螞蚱,牛兒吃著草,現(xiàn)在想來這場景就像一幅油畫。
放牛,眼睛要盯著牛嘴,稍不注意,牛就將田里的稻禾吃一兜,又不注意,牛又吃一兜。所以看牛要格外的小心,不得分神,以免牛吃別人家的稻子。別看牛憨憨的,其實它也很精明,牛一邊吃草一邊不時地用牛眼睛打量著主人,主人稍不注意,它的嘴一歪,就吃了一兜禾。主人“啪”的一聲,一揮鞭子,牛好像做了錯事,默默承受鞭子,然后自顧地吃草。
在離莊稼遠的草地上,看牛就可以放松了。躺在濃密的草地上,望著藍藍的天空,上面有白云飄過,這時候你可以把白云想象成各種動物形狀,嘴里一邊悠閑地銜著青草,一邊哼著歌。
牛有沒有吃飽,就看牛肚,牛的后腹部與牛屁股之間,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凹陷的地方,這就是牛肚,左邊的是草肚,裝草的,右邊的是水肚,裝水的。到了晚秋,牛開始吃枯草。農人將稻草扎成一捆一捆的,一層一層碼上去,做草垛,草垛遠遠看上去像一間房子,大人說這樣做的草垛可防雨,這就是牛一冬的糧食。到了冬天,天寒地凍,一早一晚給牛一扎稻草,這樣牛就可以安詳?shù)囟冗^一個漫長的冬天。
養(yǎng)牛千日,用牛一時。春種時節(jié),牛開始耕田。天剛麻麻亮,大人們便牽著牛下地了。牛呼吸粗重,邁著沉甸甸的步子走在前面,身上肌肉在抖動,似乎每一塊肌肉都充滿力氣。牛耕地時要給牛戴上籠頭、拴好韁繩,系好牛肚帶和袢繩,耕牛知道自己已經站到田野上了。軛頭被套好,不用發(fā)出任何命令,牛就開始邁著矯健的步伐在田野上奔走,確是“不用揚鞭自奮蹄”。
有人說牛的眼睛很特別,能把人放大幾倍,因此它們才甘心受人的馭使。耕地時,農人嘴里不停地發(fā)出 “噫”“喔” “吁”的口令,隨后田里的泥土翻卷起來,空氣中彌漫著新鮮泥土的氣息。人們一邊揮舞著鞭子吆喝牛,一邊用力穩(wěn)穩(wěn)地扶住犁把。當牛耕到地頭時,就會停歇下來,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等待著主人卸下犁鏵。
耕種季節(jié)就會看到耕牛遍地走的場景。一頭??梢哉f沒日沒夜地勞作,這時的牛呀,卻沒有半點怨恨,在主人的口令下任勞任怨地勞作。有時牛也有力氣不足時,主人舞動鞭子,長長地吆喝著牛,牛伸直脖子身體前傾,努力地拉犁,這時老牛粗重的呼吸聲清晰可辨。有一次老牛確實拉不動了,只見它的前膝下跪,一臉的沮喪。
這就是父輩們的一生,他們樸實地生活著,艱辛地勞作著,在歲月的風塵中書寫著春夏秋冬。
若干年后,在《爾雅》的農耕篇里讀到:“爾勞勞,吾亦勞勞?!边@是來自上古的牛耕號子,讓人聽后感到一片歲月的滄桑。這些滄桑里浸染著無奈與荒涼,穿過漫漫黃沙一路走過歷史長河,使人在驚悸之下頓感莊重與激昂。
農閑時,是牛最愜意的時光,沒有了繁重的農活,一群牛散落在碧綠的草地上,自由散漫地吃著草,尾巴歡快地搖擺著,偶爾抬起頭,眼睛盯一眼遠方,然后又低下頭來吃草。河岸邊,一個流鼻涕的小孩坐在一頭水牛寬闊的背上,水牛悠閑地啃食著河邊的青草,牛尾巴不停地甩來甩去。旁邊還有一只小牛犢,一會兒跑前,一會兒跑后,稚氣又可愛。
(二)
老黃牛的眼睛又黑又亮,溫厚而良善,這是世上最美的眼睛,積蘊了天地之靈氣。有一天老黃牛卻病了,只見它無精打采地躺在牛屋里,連草也沒有了興致。一縷殘陽透過木窗,灑下斑駁的光影,斜照在這頭疲憊的老黃牛身上。我拿了把小青菜,在它瞇縫的雙眼前晃動,聽到腳步聲,老黃牛勉強地抬起頭,只見它眼里滾出一顆淚珠,然后又滾出一顆淚珠,形成行,刷刷地流下,它的眼神似在感恩。
病了的老黃牛,連最愛吃的豆餅也不聞。爺爺找來獸醫(yī),為它看病,煎藥、喂藥。喂藥時,爺爺把藥裝在酒瓶里慢慢地灌,奶奶輕輕地拍著牛的頭,似乎在安慰它。老牛確實老了,瘦骨嶙峋,牛毛也變得稀稀拉拉的。它安靜地躺在地上,似乎在等待生命的終點。
1個星期后,這頭黃牛永遠地閉上了那雙清澈明亮的眼睛。老牛死了,它的頭無力地垂在地上,尾巴又硬又直,它的腮邊,還一片潮濕……奶奶抱著牛頭傷心地哭著,爺爺在一旁長長地嘆氣……我撫摸著牛背,回想起和它相伴走過的日子,眼淚也嘩嘩地流了下來。
農村實行土地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我家買了第一頭耕牛,這頭耕牛腦門上有一塊白,我們叫它老白。老白雖然個子比普通牛小些,但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好像我們家的一個成員。一年后,父親把老白變賣了,換了一頭個頭更大的黃牛,當老白被人牽走,它仍依依不舍地回頭,這時我發(fā)現(xiàn)牛眼眶里的淚水,那時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梢哉f是我們的恩人,“身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蹦ッ妗㈤_荒、耕地、收割、砍柴、趕集……牛就是農家的“頂梁柱”。牛對吃食似乎不挑剔,鮮草、干草、麥秸、麥糠、玉米秸、甚至花生秧和地瓜秧,都吃得津津有味。同人一樣,牛吃完了也要喝湯,往往是一大桶玉米面、麩子面。吃飽了喝足了,牛就悠閑地臥在牛圈里,漫不經心反芻起來。
牛的一生拉犁勞作,主人給什么吃什么,被人牽著鼻子,讓去哪里就去哪里。哪怕是亂石泥沼,哪怕是荊棘滿地。有時偶爾想發(fā)點脾氣,往往還沒有爆發(fā),就被主人一鞭子打了回去。等到老了沒有力氣干活了,就被牽到集市變賣,隨后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這就是一頭牛的命運,盡管它沒有思想,沒有預知。但是無論怎樣,牛,踏實、勤奮、任勞任怨,給人的印象總是好的。
牛似乎是一種哲學動物,它們能在辛勞和苦痛中悟透世間的一切因果。它們用哲學的思維使自己活得淡泊安然。
隨著歷史的年輪和時代的變遷,農民紛紛購買了手扶拖拉機、三輪車、收割機等農具,農村開始了機械化耕種。后來,村莊很少看到牛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牛執(zhí)著地把村莊從荒蕪貧困中一步步地拉出來。如今,堅固的牛軛和粗硬的牛套都已經朽爛,牛車散了架,犁鏵也銹跡斑斑。村莊不再需要牛了,它們黯然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每次回家鄉(xiāng),總想聽到那“哞哞”的叫聲,似有牛的叫聲,有炊煙的村莊才叫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