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音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410012)
“所畫四十人,系根據(jù)宋末元初畫家龔開《宋江三十六贊》而作。這三十六人又系當時所傳“宋寇”真名,而非小說人物。這說明《水滸牌》還沒有脫離民間葉子的窠臼,只是擴充了圖畫的規(guī)模,從部分有圖發(fā)展成全部畫圖。因不足四十葉之數(shù),才由小說人物補入四人?!保蒙?,1984)①
相較于《九歌圖》,《水滸葉子》形象飽滿生動,簡潔卻不簡單,人物上中下疏密有致,有著很強的個人風格,整體形象裝飾感十足?!毒鸥鑸D》則有學習吳道子、李公麟等先輩的明顯跡象,個性還未明顯彰顯。九歌圖是老蓮早期手筆,明顯沒有水滸葉子中人物的形象生動,而且人物很容易淹沒于裝飾之中,但水滸葉子中的形象,繁簡得體、錯落有致,裝飾很好的襯托出了人物的主體地位??梢钥闯?,不論是人物形象還是畫面效果都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整體而言,《九歌圖》人物內(nèi)容豐富,裝飾很多。而《水滸葉子》有繁有簡,裝飾得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言簡意賅。
“明一代的文人畫家,主要以山水花鳥為創(chuàng)作題材,善畫人物者寥寥無幾,而能畫人物的職業(yè)畫家除吳偉、杜堇以外,也不多見。至晚明時代,終于出現(xiàn)了陳洪綬、崔子忠、丁云鵬、吳彬等人物畫大家,使日漸式微的人物畫得到振興?!庇纱丝芍?,陳洪綬、崔子忠、丁云鵬、吳彬等畫家都是同時期備受推崇的幾位人物畫家。
“崔子忠,尤善畫人物、仕女,師法顧愷之、陸探微、閻立本、吳道子,參酌周文矩筆意,細描設色,衣紋細勁,多用顫筆,面目奇古,自出新意。亦工肖像畫,與陳洪綬齊名,稱南陳北崔。作品格調(diào)高古,境界奇異,有超塵脫俗的情趣。”②
“丁云鵬,善畫佛像,得吳道子法,學李公麟白描,學錢選設色。白描羅漢,稱譽一時。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評其“道釋人物,丁南羽有張(僧繇)、吳(道子)心印,神姿颯爽,筆力偉然”?!雹?/p>
吳彬,佛像造型瑰奇,迥別前人。尤長于白描,論者謂其“脫唐宋規(guī)格,筆端秀雅,遠即不能當(吳)道子,近亦足力敵(趙)孟頫”,人物畫與陳洪綬、崔子忠、丁云鵬有相近的藝術(shù)情趣。作品造型夸張,用筆細勁,線條流暢聯(lián)綿,風格奇異高古,代表了他繪畫的典型面貌。(知網(wǎng)百科)
高古奇駭常用于形容陳洪綬的人物造型,“章侯兒時學畫,便不規(guī)矩形似,渡江榻杭州學龍眠《七十二賢石刻》閉目摹十日,盡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也’。則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則更喜?!边@充分的證明了他對于人物變形的喜愛。摹的像是學到了知識,在此基礎上不像了,則是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做到了將知識內(nèi)化、進階。
陳洪綬的人物畫一直注重收與放,形體比例正確時會夸大頭部的比例,亦或是五官的大小與位置,很清晰的是。他的人物造型能力毋庸置疑,由清代朱彝尊著的《陳洪綬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年四歲,就塾婦翁家。翁家方治室,以粉堊壁。既出,誡童子曰:“毋污我壁?!焙榫R入視良久,紿童子曰:“若不往晨食乎?”童子去。累案登其上,畫漢前將軍關(guān)侯像,長十尺余,拱而立。童子至,惶懼號哭,聞于翁。翁見侯像,驚下拜,遂以室奉侯?!?/p>
年僅四歲的陳洪綬就能畫出令家中長輩震驚下拜的關(guān)侯像,其造型繪畫能力實屬世間罕有,畫面所呈現(xiàn)的變形也絕非能力不足而至了。
陳洪綬與崔子忠女性題材對比,以《雜畫圖冊3-夔龍補袞圖頁》與《云中玉女圖》相比:陳注重身形的纖細,而將頭部處理的較為圓潤,另外頭部有一些比例上的放大,營造出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柔弱感,畫中紅袖,身若扶柳,顧盼生姿。崔注重臉部的小巧別致,身形卻略微放松,未能很好的將女子美好的身姿表達出來,但人物比例與陳相比則要準確很多。
羅漢圖題材的比對:最大的不同是對羅漢形象的處理,丁的《十八羅漢圖》中,羅漢頭型大部分均為類似正方形的形狀,有一種憨態(tài)可掬的感覺,很有親和力,人物體型較小,表情神態(tài)以慈眉善目,和顏悅色為主。用線偏高古游絲描。流暢順滑的線條為主,較方的線條僅出現(xiàn)于轉(zhuǎn)折之處。綜觀陳的羅漢形象,均強調(diào)羅漢異于常人之處,身材比較高大,一貫的夸大五官比例結(jié)構(gòu),正如圖例所示這個羅漢五官,雖是正常大小,但五官與頭部的大小對比卻很是明顯,集中偏小的五官恰巧顯現(xiàn)出了頭部與下巴出的豐碩之態(tài)。這正是陳的人物畫風格個性所在,通過夸張的對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的展現(xiàn)于觀者眼中,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帶來了極大的視覺享受。就像盤踞與懸崖之上的怪松,倔強且堅韌。散發(fā)出獨特的美感。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在生活中沒有藝術(shù)鑒賞基礎的人往往傾向于照片式的繪畫,但以藝術(shù)鑒賞的眼光來評判,這是最值得拋棄和輕視的。造型準確與否只能證明畫家的造型能力,而不能說明其藝術(shù)素養(yǎng)的高低。運用藝術(shù)品質(zhì)的評判標準則能輕易分出伯仲,好的藝術(shù)品凈化人心,提升審美素養(yǎng),畫中有深切的情懷和至高的藝術(shù)追求。
老蓮的人物形象,不論大的身體比例,還是五官大小都是被夸大的,從而顯示出一種強烈的沖擊感,《水滸葉子》中對人物比例的夸大,恰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與豐滿,這就與小說描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家常常通過對人物外在抑或內(nèi)在缺點的描寫,來增添其真實和生動的感覺。這種夸張與變形并不等同于由能力上有限而造成的形體不準確,而是帶著鮮明個人繪畫風格的自然流露。
縱覽西方美術(shù)的發(fā)展,古典油畫人物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但后來發(fā)展到了印象派繪畫,這樣的寫實風格反而被嗤之以鼻,逐漸退出西方繪畫的主舞臺。有很多造型能力很強的畫家,后期也慢慢走向了抽象繪畫的道路。這恰巧證明只有融入變化,才能更加靠近藝術(shù)。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卻又不等同于生活,藝術(shù)采用生活作為素材將藝術(shù)家的思想、情感、追求等精神世界所包含的一切都表現(xiàn)出來,此時這個素材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單調(diào)的外在,它有了飽滿生動的靈魂,帶給人們以啟發(fā)震撼。這才是一件藝術(shù)品真正具有的價值,而這樣的作品才能傳達藝術(shù)。
以《水滸葉子》為例,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如果用寫實油畫的形式表達,長相、神態(tài)、動作是出來了,但那始終是停留在表面的描繪即對生活素材的生搬硬套,所有形象都是具體的,而中國古代白描藝術(shù)更多的注重目識心記,人物形象先有成竹于胸,再一氣呵成,氣韻綿長。其人物特征更加明顯言簡意駭,這也是《水滸葉子》的最為可貴之處。
陳洪綬以其扎實的造型功底將變形人物的美感很好的傳達了出來,他筆下的人物有著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線條強勁有力,彈性十足。既有行云流水般的瀟灑,又有九曲百回的頓挫。眾生百態(tài)在他畫中各得其樂。在《水滸葉子》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性格及所擅長之事均在方寸之間展現(xiàn),另外裝飾的美感由線條的組織,人物動態(tài)的設定及單個人物上黑白灰的分布所營造,直到現(xiàn)在依舊不失為一套極具欣賞價值的故事插圖,通過對它的的臨摹與學習,不僅能提升勾線功力,更能收獲很多人物造型的方法。
注釋:
①裘沙.關(guān)于陳洪綬的《水滸葉子》[J].新美術(shù),1985.04,第62 頁.
②《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 美術(shù)卷):中國繪畫藝術(shù)(五代繪畫~清代繪畫)[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③史仲文,胡曉林.中華文化人物辭海:文化人物[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