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運用創(chuàng)意服裝的設計原理,通過作品《巒》的系列服裝設計來解析創(chuàng)意針織服裝的設計實現(xiàn)過程。
鑒于近年來人們對于城市高壓生活的厭倦和對大自然的向往,將設計主題確定為連綿不斷的山巒。明確主題后開始搜集有關山巒的圖片和進行實地考察,以獲得作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這個過程中,山巒的一切因素都要考慮在內:山巒的形狀、顏色,山間所形成的霧氣,山巒的早晚和四季的變化,山巒中的樹木和周圍的景象,乃至繪畫作品中的山巒等,思路在這個階段是重量不重質的,思維發(fā)散得越多,有價值的答案出現(xiàn)的概率也就越大。單純的山巒的外觀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景象很容易被觀察到,并且運用到作品中,但細微的不同可能就是設計的作品有別于他人的制勝法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發(fā)散思維找到與山巒相關的靈感關鍵詞:層疊、漸變、朦朧、虛幻、壯麗、氣勢、多變……
通過發(fā)散思維的分析,獲取了大量的靈感元素,這時應該對靈感加以分析概括,在思考的過程中,可隨手畫出大量的服裝草圖。由于是創(chuàng)意服裝設計,在考慮每件服裝的具體款式時,要多用逆向思維,在設計服裝色彩時,運用創(chuàng)意思維中的類比思維方式,可以使用扎染的自然過渡效果來迎合山巒色彩過渡的柔和漸變的色調。在分析這些問題的時候,設計思路也就漸漸地變得明朗起來。
首先是服裝效果圖的繪制,在人物動態(tài)的選擇上,要根據(jù)設計主題采用有特色的人物姿勢來表現(xiàn)服飾主題所展現(xiàn)的氣質。
為了表現(xiàn)山巒的氣勢,作品《巒》中的服裝款型設計為寬松垂墜、自然舒適的,所以用流暢稍帶夸張的人體動態(tài)來體現(xiàn)服裝上大量的褶皺,背景采用飄逸、灑脫的寫意山水畫,從意境上與服裝的整體風格相吻合。為了強化藝術觀賞性,效果圖在繪制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服裝的細節(jié)設計,所以在效果圖完成后,還要畫出服裝的正背面的款式圖、貼出面料小樣,必要的時候還要加上詳細的文字說明,以更好地詮釋服裝的款式和風格特點。接下來是系列實物制作,實物制作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效果圖階段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可能在效果圖繪制中感覺比較完美的部分,在實際制作完成后效果并不理想;在靜態(tài)展示中比較好的細節(jié),在動態(tài)展示中就失去了光彩,這就需要在實物制作過程中做一定的修改調整。比如褶皺的處理,在效果圖中畫得比較飄逸、褶量較大,在實物中由于所選的主面料稍厚,所形成的垂褶較有力度而飄逸感不足,那么在選擇相搭配的輔面料時便可使用相對輕薄的面料,這樣在最終的成品效果中便形成了較好的對比,增加了作品的節(jié)奏感,成衣制作的過程也是二次設計的過程。
2.1.1 利用面料特色創(chuàng)意
利用針織面料中緯平針組織較強的卷邊性,將之應用于底擺、袖口、褲口和側縫,任其自然卷曲,形成隨意、樸實的外觀形象;利用針織面料的脫散性,在面料上進行剪切,所形成的空洞邊緣由于線圈與線圈的分離發(fā)生脫散,顯露出底層面料的色彩,增加了面料的層次感。
2.1.2 利用面料形態(tài)重塑創(chuàng)意
2.1.2.1 自身立體設計
通過皺褶的方式來實現(xiàn)面料的立體塑形,其中有抽褶、懸垂褶、波浪褶、堆褶和疊褶等,大量的褶飾增加了面料的層次,各層褶皺之間相互疊壓的陰影或濃或淡,正好應和了服裝設計主題中層巒疊嶂的形象。
2.1.2.2 破壞設計
為了款式的需要,通過剪切手法破壞了面料的整體感,使面料產生了殘缺效果,同時也兼具了實用功能。
2.1.2.3 添加設計
采用造花的方式,將服裝本身的面料進行纏繞成立體的花型,訂綴在服裝上,不僅在色彩上與服裝其他的部分進行了呼應,同時也起到了形式美法則中點的作用;采用不同色彩和質地的兩層面料疊加的方式,形成面料的混合設計,通過剪切外層面料來或隱或現(xiàn)地透出內層面料,增加了虛幻朦朧的效果,扣合了設計作品的主題;采用編結和加繩帶的手法,制作了設計作品中的飾品,既為服裝的外觀效果增加了層次,也作為形式美法則中線的形象出現(xiàn)在作品中,意象地表現(xiàn)了隱藏在山巒中的瀑布和溪水。
2.2.1 防染印花
設計作品中利用扎染使面料色彩達到樸素原始、極富韻味的效果,扎染的魅力在于其表面效果的偶然性,運用不同的系扎手法可形成意想不到的花紋效果,與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不謀而合。形成的花紋色彩過渡自然,即使是單色扎染也能達到豐富的色彩效果,由淺入深的顏色過渡又契合了由遠及近的山巒的空間效果體現(xiàn)。
2.2.2 手工噴繪
利用紡織品顏料進行手工噴繪,以形成色彩的過渡效果,操作簡單易行,可控性強,為作品增加了古樸自然的感覺。
在結構處理上,運用解構主義原理下“一塊布”設計哲學來進行創(chuàng)意,其設計理念來自于日本設計大師三宅一生的A.P.C 品牌,是指只用一塊布,通過很少的縫線、挖洞等處理方式制成服裝,通常裁片呈幾何形,結構簡單[1]。
在本設計作品中,“一塊布”的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如下。
其一,圓形、方形、三角形、不規(guī)則形等幾何形裁片看似結構簡單,但穿著后服裝與人體之間的空隙較大,所形成的垂墜褶較豐富,著裝效果較好。用一塊正方形面料折疊成三角形直接縫合側縫便成了一條有特色的褲子,具有神秘的東方服飾文化的特色。
其二,借鑒解構主義中的反常規(guī)的設計理念,在裁剪時使衣片左右或前后不對稱、歪斜、整體結構不完整,以達到外觀的自由性,與作品中山巒形態(tài)多變的特點相吻合[2]。
其三,鑒于目前哈倫褲的流行現(xiàn)狀,將哈倫褲立襠長的特點夸大,在結構上模糊了裙子與褲子的概念,在穿著后看似是及踝長裙,實則為襠底縫合的長褲;在裙前片通過剪洞的方式挖出褲管的形狀,使短裙兼具了短褲的功能,為服裝增添了多種穿著方法。
由于針織面料具有良好的彈性、手感柔軟且與人體的貼合度較高,采用簡單的幾何形裁剪也不會造成穿著不舒適的現(xiàn)象;并且鑒于針織面料較大的卷邊性,也適合將裁片做成簡單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形,這樣可以使針織服裝的加工工藝相對簡單。所以,在現(xiàn)今的針織服裝設計中,“一塊布”設計哲學運用得越來越多,它為針織服裝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使針織服裝設計更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時尚感[3]。設計的《巒》作品成衣如圖1。
通過一個服裝設計實例來解析創(chuàng)意設計在針織服裝上的應用,從思維方式到效果圖繪制再到成品制作,對每個步驟都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對服裝設計的流程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