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貝貝
(招遠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山東招遠265400)
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有鮮魚市場, 殺魚后會剩下魚內臟、魚鰭、魚鱗等大量下腳廢料,據招遠市蔬菜站調查,僅河東一處鮮魚市場,每天殺魚產生的下腳廢料就達800 kg 左右,多年來,這些廢料全被當作垃圾扔掉,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的污染。 如果各地將這些廢料利用起來做成肥料,是一個數量很可觀的肥料資源。 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廢料資源,使之變廢為寶,自2017 年開始,我們利用生魚廢料作原料制作液體有機肥,獲得成功,連續(xù)三年來進行了大量應用效果試驗。 試驗表明,噴施該液體肥后,辣椒增產49.8%,效果極顯著?,F將液體肥的制作方法及其應用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將固體的生魚下腳廢料中,加入酵素菌液,在酵素菌的作用下,經過有氧發(fā)酵,將廢料中的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化合物進行充分分解, 變成易被作物吸收的氨基酸、 礦物質等, 由固體廢料變成了液體肥,施入土壤或葉面噴施后,能被作物快速吸收,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按照重量配比,每30 g 酵素原菌,加入5 kg 純凈水,再加入0.5 kg 紅糖。 充分攪拌均勻,即配成酵素菌液。
每6 份生魚廢料中加入酵素菌液2 份、紅糖2 份,并混合均勻, 置于35℃~38℃環(huán)境下進行發(fā)酵, 發(fā)酵過程中, 每 8 h 攪拌一次, 發(fā)酵時間為 5~7 d, 固體的生魚廢料即變成了液體狀態(tài), 進行過濾后, 形成液體肥。
試驗時間:2019 年 4~8 月。 試驗地點:招遠市東觀村蔬菜基地。
2.2.1 肥料 生魚廢料液體肥,自制。
2.2.2 供試作物 辣椒,品種為羊角椒。
2.2.3 試驗地塊 試驗地塊土質為輕壤土,土壤肥力狀況一般,排灌方便,該地塊以前沒有做過肥料試驗。
在不施底肥的情況下, 辣椒于4 月21 日定植,8 月2 日采收結束。 平均行距70 cm,株距50 cm,畝種植1 905 株。 試驗共設2 個處理,處理1:生魚廢料液體肥按每畝每次1 kg 用量,對水75 kg,充分混合均勻后,進行葉面噴施。 于第一批辣椒雌花坐住后噴施第一次,結果盛期噴第二次,間隔15 d 后再噴第三次。 處理2:為空白區(qū),不噴施任何肥料,并以處理2作對照(CK)。 每個小區(qū)面積為50 m2,每個處理重復3 次,小區(qū)隨機排列。 其他田間管理相同。
2.4.1 對辣椒植株長勢的影響 通過試驗發(fā)現,不同處理間辣椒植株的長勢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噴生魚廢料液體肥的辣椒植株明顯好于空白對照的植株,表現為葉片深綠色,其高度、長勢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區(qū)(見圖1、圖2)。
據調查, 噴施生魚廢料液體肥的植株高度為83.5 cm,不噴肥料的植株高度為52.3 cm,處理1 比對照高31.2 cm;處理1 植株粗度(直徑)為1.25 cm,而對照區(qū)只有0.9 cm, 處理1 比對照粗了0.35 cm,葉面積也明顯大于對照區(qū)(見表1)。
圖1 噴生魚廢料液體肥植株的長相
圖2 不噴肥料植株的長相
2.4.2 對辣椒產量的影響 試驗表明, 兩個處理的產量性狀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噴施生魚廢料液體肥小區(qū)的產量平均為173 kg, 而對照區(qū)只有115.5 kg,折合畝產量為: 噴施生魚廢料液體肥2 307.8 kg,對照區(qū)為1 540.8kg, 每畝比對照增產767 kg, 增幅為49.8%(見表 2)。
原因分析, 噴施生魚廢料液體肥和空白處理間在植株長勢、產量等性狀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性,主要原因是,同樣不施底肥的情況下,噴施生魚廢料液體肥的小區(qū), 由于其肥料中含有大量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機物質,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噴施后,能夠滿足辣椒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光合作用,所以表現為長勢強、產量高;而空白對照,沒有施任何肥料,營養(yǎng)匱乏,表現為缺肥癥狀,所以植株的長勢弱、產量低。
表1 不同處理辣椒植株長相情況調查
表2 不同肥料對辣椒產量的影響調查
利用生魚廢料作原料制作液體肥技術, 操作簡單, 易掌握, 實用性強, 易于推廣, 是一項無污染、 環(huán)保、 增產效果明顯的農業(yè)技術。 從辣椒當季產量上看, 噴施生魚廢料液體肥后比空白對照畝增產767 kg,增產幅度達49.8%,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