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全 郭幼清 譚超河
摘 要:采用AUTOFORM軟件對某車型側圍D柱下角板數(shù)模進行成型性有限元分析,預測出3處起皺或開裂風險。為解決D柱下角板成型問題,通過對D柱下角板成型工藝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理論知識對造成D柱下角板成型不良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研究;根據(jù)分析結果,通過優(yōu)化產品結構,改善工藝結構,優(yōu)化料片,使D柱下角板在成型過程中材料流動得到改善,提高產品的工藝性;通過CAE模擬再次進行分析驗證,D柱下角板的起皺變量和減薄率均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現(xiàn)場調試優(yōu)化,使D柱3種成型問題得到了解決。
關鍵詞:D柱下角板 起皺 開裂 成型結構 料片 起皺變量 減薄率
1 引言
側圍D柱下角板在車身中屬于結構件,屬于側圍總成零件,其所處搭接位置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四周都有匹配搭接,造型比較復雜,屬于成型難度較大的重要零件,本文簡要介紹了本公司某車型D柱下角板在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后續(xù)D柱下角板的開發(fā)提供參考。
2 零件的工藝分析及成型狀況
2.1 成型工藝分析
在汽車車身結構件中,D柱下角板搭接區(qū)域如圖1所示,零件具有造型較復雜,成型性和尺寸精度要求比較高等特點。本文側圍D柱下角板,材料采用B280VK,料厚1.6mm,零件的外型尺寸為405mmx391mmx111mm,左右件合模的成形方式,采用手工線生產。
D柱下角板的造型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沖壓成型方案,在產品數(shù)模前期,為保證零件成型質量和尺寸要求,對D柱下角板進行成型工藝分析,因左右件對稱,采用了左右件合拼的成型方式。其OP10成型結構采用常規(guī)壓料+直翻邊形式(圖2),料片直接選用CAE展料料片(圖3),模擬分析完成后成型極限如圖4所示,結合零件變薄分析,成型模擬結果見圖5,有1處開裂風險較大,其減薄率達到34%,開裂風險極高。通過成型和起皺分析,圖6所示位置2和位置3,在成型后這兩處起皺變量為0.303和0.217,結合成型過程(圖7)以及起皺準則判定(結構件起皺值要小于0.08),該兩處在成型過程中處于嚴重起皺的狀態(tài)。
2.2 問題分析
針對D下角板3處位置存在的問題,結合制件自身的造型,對造成各處問題的原因分析如下。位置1處的減薄率過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料片該處為缺口,根據(jù)缺口敏感性和應力分析(圖8),該處容易產生應力集中點,在翻邊過程中局部材料產生壓縮失穩(wěn),易于直邊產生開裂現(xiàn)象。而針對位置2和位置3處出現(xiàn)的起皺現(xiàn)象,起皺分析顯示在成型翻邊結束前11mm時,該處已經出現(xiàn)了嚴重起皺的現(xiàn)象,此處造型在X向和Y向都是內凹,翻邊料片又是出于自由狀態(tài),容易造成該處材料流入較多,而且此時翻邊刀塊和凸模之間的間隙也還沒有貼合接觸,導致這兩處位置產生起皺。
3 優(yōu)化方案
3.1 開裂優(yōu)化
通過開裂問題分析結果,對于料片缺口應力集中導致產品局部開裂現(xiàn)象,料片做如下改善。將料片局部缺口進行補料,改順此處線條,消除缺口帶來的應力集中而失穩(wěn)的影響,采用沖孔工序再進行局部修邊的工藝,剪掉補充的材料,以保證產品邊界尺寸,優(yōu)化料片和局部修邊后,減薄率降到9.6%,滿足開裂減薄率要求(減薄率要求18%以下),開裂問題解決。
3.2 起皺優(yōu)化
通過起皺問題分析結果,對于產品造型引起的起皺位置,通過優(yōu)化成型結構采用夾料翻邊來控制走料。采用圖11所示的成型結構,在下模增加夾料板,成型時在壓料板壓住板料后,上模翻邊刀塊與夾料板接觸,然后一起夾住翻邊料片往成形,在此過程中通過夾料力控制材料流入,對材料自由端進行約束,抑制了材料的失穩(wěn)。由于夾料翻邊造成的產品局部邊界不穩(wěn)定現(xiàn)象,可在后序沖孔工序增加局部切邊解決(見圖12)。成型過程如圖13所示,整個過程中無起鼓褶皺出現(xiàn),起皺效果明顯改善,起皺變量由0.303降低到0.03。
實際制造生產使用此工藝,最終產品局部無起皺現(xiàn)象,成型質量滿足要求如圖14所示。
4 結語
側圍D柱下角板是車身結構件中關鍵部件之一,其幾何形狀比較復雜,成型困難。通過傳統(tǒng)成型工藝分析和改進后工藝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采用傳統(tǒng)成型工藝方法,在翻邊過程中D柱下角板局部區(qū)域產生起皺缺陷,同時減薄率偏高,開裂風險極高,產品無法滿足質量要求。
(2)通過優(yōu)化料片缺口,消除缺口應力集中的問題,這樣可以減小減薄率,解決了局部開裂問題。通過采用夾料翻邊工藝,優(yōu)化了材料流動,解決了局部起皺問題,后續(xù)通過在沖孔序增加局部修邊工藝,保證了產品邊界尺寸,產品成型質量滿足要求,對此類零件的沖壓工藝設計和質量優(yōu)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孝培.沖壓手冊[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8.
[2]田嘉生.沖模設計基礎[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94.
[3]蔡珣.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4]揚玉英.大型薄板成型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6.
[5]向小琴,喻濤.鍛造工藝對鋼中組織偏析的改善[J].鍛壓技術,2014.
[6]田野,呂明達,黃余平.汽車前門加強板沖壓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J].鍛壓技術,2014.
[7]霍中雪,高錦張,賈俐俐.軸類零件冷鐓成形的預成形工步設計及優(yōu)化[J].鍛壓技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