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葦
個性是莫扎特歌劇中的多聲對抗,共性是貝多芬《歡樂頌》中的大合唱;個性是山坡上五彩繽紛的野花,共性是城市廣場上的井然有序。美是什么?美就是個性不失,共性不違。(開篇巧用比喻切入,以“個性不失,共性不違”來提出論點,緊扣材料主旨,簡明扼要。)
共性不違方顯秩序之美。(增加這個句子作為中心句,領(lǐng)起全段,突顯文章結(jié)構(gòu)美。)整齊劃一的共性,締造了《理想國》中的美好城邦?!白畲蟮恼x就是各司其職,美美與共?!卑乩瓐D的智慧在書中流淌。在那里,每個人都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在那里,不再有私人財產(chǎn)和貪欲;在那里,人人都懷有一顆善心,一個共同的夢想,沒有紛爭,沒有損人利己。這樣的社會秩序,這等偉大的共性,何嘗不是一種大美呢?難怪哲學(xué)家皇帝馬可·奧勒留認為,接受宇宙給人們的共性,和諧地存在著。共性者,美也!國慶閱兵式上整齊劃一的方陣,其排山倒海的氣勢就是一種秩序的力量,目光所及都是震撼,心中立刻會升騰起一種無與倫比的壯美。(列舉“國慶閱兵式上整齊劃一的方陣”這一典型事例論證觀點,論據(jù)充實鮮活。)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秩序之美達到極致就是靜止,就會走向固化,然后就會失去生機。(承上啟下,轉(zhuǎn)入對下文“共性”不能過頭的論述。)奧威爾在《1984》中的講述讓人不寒而栗,“同化人類的思情,讓人們在身體和心靈上同時臣服”。在《1984》的世界里,不再有百家爭鳴的繁榮,不再有真情實感的表達,不再有個性的張揚和萬物和而不同的場景。這樣的極權(quán)社會,當然是丑陋無比的,因為一旦失了個性,就如同天地失了白云草地,失了野花,上帝所應(yīng)許我們一切美的千姿百態(tài),也失了。推崇共性不一定要消除個性,個性不失才能有百花齊放,才有相互激發(fā)的勃勃生機。有參差百態(tài)的個性,才能避免《1984》中的可怕場景。個性不失才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延伸分析,先指出“共性過頭”之害,后議論“個性不失”之益。)
個性不失,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打破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局面,以先富帶動后富,所以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蓬勃發(fā)展;共性不違,所以有了十幾個五年計劃的有序高效推進,采用中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2020年,中國在保證了全部人口“脫貧摘帽”的共同目標時,也兼顧了5G、AI等各項創(chuàng)新技術(shù)的繁榮。我們新時代的建設(shè)者不僅要看到孟子所云的“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也應(yīng)看到國慶閱兵式上軍人的步履鏗鏘。(聯(lián)系現(xiàn)實,更進一步印證“共性”與“個性”要兩者結(jié)合,且行文將原文的“蓬勃發(fā)展”具體化了。)
因為個性不失,我們?nèi)f眾創(chuàng)新,大眾創(chuàng)業(yè),每個人都唱著一首屬于自己的靈魂之歌;因為共性不違,我們走在創(chuàng)造屬于中國的理想國的康莊大道上。個性不失,共性不違,中國復(fù)興勢必為世人所矚目。(文章以本土事例引出中國復(fù)興,洋溢著作者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行文也更有針對性。)
升格點評
巧設(shè)過渡句、中心句,言之更有序。行文主體先論述“共性不違方顯秩序之美”,然后用“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巧妙過渡,引出“共性”與“個性”兩者應(yīng)共存,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拓展延伸。行文時時處處緊扣“共性”“個性”說理,章法嚴謹。
擺事實、講道理,言之更有據(jù)。文章在第2段增加了國慶閱兵式事例,在第3段補充了費孝通的名言,并加入對事例的分析,內(nèi)容更為充實,達到了高分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