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吉趙娟
(懷化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侗族大歌是侗族傳統(tǒng)文化最具有標志性的事物之一,不但是侗族文化的活水源頭,對自身民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也對漢、瑤、苗等其它民族也有廣泛的影響。作者牛曉迪在2019年從跨文化的語用學視角對侗族禮俗大歌進行了探索;作者梁美清則從路由外宣文本探究其翻譯策略。因此,研究和翻譯侗族大歌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既有助于探尋侗族大歌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其翻譯質量,挖掘與整理侗族傳統(tǒng)文化;也有助于推動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傳播。
侗族大歌是侗族詩歌的早期形式,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節(jié)奏感強,用韻含蓄,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對侗族民歌的用韻關注不夠,就難以達到侗族民歌原本的音韻和審美效果,這會影響到侗族民歌在西方的傳播。
侗族人民以歌唱為樂,以和諧共生為終極追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侗族民歌中,每一首歌曲都是由侗語去完成,全都是運用平時生活中所說的方言,十分貼切侗族人民的生活。而在漢語版的歌詞中,也是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在侗族人們的生活里,凡是要用語言表達的地方,侗族都可以用演唱大歌來進行替代,他們“以歌記史、以歌傳史、以歌代書、以歌傳言、以歌會友、以歌傾訴、以歌傳情、以歌為媒、以歌說理、以歌頌世”,用一首首天籟般的大歌來完成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和自我認同。
每首歌的篇幅不會很長,諸如《夜無它樂》、《蟬之歌》、《風之歌》等,它們的歌詞長度在4至5句?!讹L之歌》中,通過“風公”這個被神話的人物引出了一年的四季,并形象的描繪四季的特點。于是侗族大歌的短小精悍的特點也就顯而易見。張揚自然意識、模擬自然之聲、表達自然之象、自然之境的描述,表現(xiàn)出自然性、整一性和層次性。
當下詩歌講究表現(xiàn)手法,講究平仄對仗。侗族有自己的詩歌,而侗族大歌是侗族詩歌的精髓。在第一本歌論《歌師傳》中,有這么一段:“十二種花朵哪種最艷紅,十二種樹木哪種最有用,十二種骨頭哪種最重沉,十二種師傅哪種最令人歡迎敬重?!泵恳痪渥詈笠粋€字“紅”“用”“重”都押漢語拼音“ong”的音,與“沉”勉強押“n”的音,每一句句子結構相似,通過花朵,樹木,骨頭設疑,最后引出“師傅”。歌頌侗族歌師受人歡迎和敬重。侗族沒有文字,然而大歌的音調就是與語言聯(lián)結的產(chǎn)物,與當?shù)卣Z言聲調有緊密的關系,特有的旋律形成了獨特的侗族風味,旋律悠揚昂長、節(jié)奏輕快自在,演唱時悅耳動聽。
在侗族大歌中,代表性曲目數(shù)不勝數(shù),最有特色的便是《蟬之歌》,夏天里,“蟬”的叫聲連綿不斷,讓人心煩意亂。但是生活在西南地區(qū)的侗族人民,蟬叫聲確實最美妙的聲音,人們聽多了,聽久了,尋找其特點,便開始模仿蟬鳴,《蟬之歌》就誕生了。這首歌是由女聲演唱,鼻音營造出給人描繪出與煙霧繚繞的大山,以“吟”的呼吸方式模仿蟬聲,委婉,飄逸。持續(xù)不絕。加上顫音的變化,更能體會到風聲水流聲?!断s之歌》形象的模擬自然中蟬聲,水聲,風聲,生動的展示了侗族人民生活的自然風光。
侗族大歌演唱時使用的是自己的語言——侗語,這種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簡化的漢語也不能合適的字眼可以代替。只能讓其通曉侗語和漢語的人將大歌所包含的意思簡單的表達。由于侗族大歌的特點是口語化,導致其漢譯的歌詞便也成了通俗易懂,簡單直白的口語體。因此,翻譯時要牢記的一點是,合理的將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及侗族文化相關信息的完整呈現(xiàn),并轉移到另一門語言。若是添加文化,背景等侗族傳統(tǒng)文化信息,翻譯出來的東西,必會變成讓人看了別扭的書面體。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學、文化特質,保留異國風味又使譯文不會很生硬,地道自然,讓譯文在目的語接受者中的接受和傳播。
許多人會把侗族大歌錯譯為Dong minority big song,后經(jīng)研究侗族大歌在國內(nèi)外常用的翻譯有Dong KaLau,Dong galloax/gal mags,Gaeml KaLau。國外報道常采用第三種。無論哪種,均可以看到侗語的影子,這就是采取了音譯法。這種方法可以保留侗族語言的原有特色,但國外的人人不知道是什么含義,通常采用音譯法加注釋a kind of mixed Chorus of Dong minority。
在《風之歌》這首歌中,“當初風公住天上,乾歲請他下地來,他下地來分季節(jié),春夏秋冬各分開。……”
譯文一:Originally,Feng Gong lived in the heaven,Qian Sui asked him to come down to the earth to divide the seasons into four parts.
譯文二:Originally,Feng Gong(the Wind God like human beings in Dong Minority culture)lived in the heaven;Qian Sui(the Earth God like human in Dong Minority culture)seasons into four parts
譯文一和譯文二中,對風公和乾歲的處理,同樣都采用了音譯法,譯成了“Feng Gong”和“Qian Sui”,譯文二中“風公”“乾歲”這兩個詞語,不僅音譯,而且加上了注釋。雖然形式上不太符合原文的內(nèi)容,但是它能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譯文,恰當?shù)貍鬟_了侗族文化中“萬物有靈”,人與自然相處和諧自然,天地萬物為一家。
在侗族大歌的中,為了讓旋律朗朗上口,印象深刻,都會有重復的部分,例如《蟬之歌》最后兩句“……歌唱我們的青春,歌唱我們的愛情。”《風之歌》最后的兩段中,“……當初風公力無比,腦殼尖尖,像那黃牛角。春天出氣,天漸暖,夏天出氣,雨落地。當初風公力無比,腦殼尖尖,像那黃牛角。秋天出氣地打霜,冬天出氣,大雪落”。對于重復的段落,我們可以采取句子上的減譯(省譯)和適當?shù)膲堊g,使譯文更通順。
所以在《風之歌》中,將其翻譯成:
Originally,Feng Gong was much stronger with sharp head like a cow,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day warmer in spring,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rain fall to the ground in summer,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frost fall to the ground in autumn,and 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snow fall to the ground.
“當初風公……像那黃牛角?!边@句話中只翻譯了一次,采取盛意的方法。在譯文中后面的部分四處增譯了主語“He”,使譯文處理成了四個排比句,前后對仗工整,正好與歌音律相互呼應上,在譯文的形式上也顯得更為連貫,誦讀時也給人輕快的感覺,體會到大自然風的力量?!癶e”的增加,使“風公”擬人化,感受到春夏秋冬的變化,體會到侗族人民的質樸田園鄉(xiāng)村生活。
在侗族大歌中,由于它的口語化決定了漢譯歌詞的通俗易懂,大部分歌詞都是采用的直譯法和意譯法相結合。如這首歌《三個臘漢吹笛在坡巔》的前兩句:“三個臘漢吹笛站在六紹山巔,五個姑娘吹簫站在六紹山下泉水邊?!北悴捎昧酥弊g和意義相結合。如下所示:
Three lads are playing the whittle,At the top of the hill named Liushao.
Five girls are playing the bamboo pipe,By the brook at the bottom of the Hill.
前面的兩句話直譯成四小句,整體上的含義和原文是對應的,在譯文中,要尤其注重侗語特有文化詞的翻譯,例如,“蠟漢”,“笛”“六紹山”,“蕭”“泉水”“坡顛”的詞語中文理解,結合侗族文化和生活的環(huán)境,我們便可以知道,“臘漢”是小伙子,“笛”和“蕭”是在侗族中是沒有的,而是勤勞的侗族人民利用自然界的事物制作出來的,泉水指的小溪,“坡顛”指的山巔。這些詞語根據(jù)它的意思來翻譯,不拘泥源語的語言形式,雖未有逐字對等,但能體會到侗族俊男靚女們悠閑的侗家生活,因此,在侗族大歌的整體上我們可以采用直譯,對詞的處理,采用意譯。
本文從中西文化對比、研究與翻譯并舉的角度審視侗族大歌英譯的策略和方法,既注重從語言微觀層面揭示侗族民歌的語言特色、文學特色及其英譯策略和技巧,又力求以跨文化視角探討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與意義。以期更加有利于侗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在國外的傳播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