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昱衡
(武警士官學(xué)校,浙江 杭州 310000)
作為清代分書之冠冕的伊秉綬,善書能畫,且醉心于鼎彝考據(jù)之學(xué),其隸書被譽為“乾嘉八隸”之首,聲名遠(yuǎn)播,故其與當(dāng)時頗負(fù)盛名的金石學(xué)家、書畫家如桂馥、黃易、翁方綱、王芑孫、張崟等都有交游,并留下了大量贈答唱和的詩作。
據(jù)《清史稿·儒林二》記載:
“桂馥,字冬卉,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選云南永平知縣,卒于官。馥博涉群書,尤潛心小學(xué),精通聲義。四十年間,日取許氏說文與諸經(jīng)之義相疏證,為說文義證五十卷。力窮根柢,為一生精力所在。”①
除《說文義證》外,桂馥尚有《晚學(xué)集》《未谷詩集》等。綜合史料可知,桂馥較伊秉綬晚一年中進士,兩人同朝為官,皆善隸書,但各有特點。梁章鉅《退庵隨筆》曰:“直至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遙接漢隸真?zhèn)?。墨卿能拓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未谷能縮漢隸而小之,愈小愈精。”②因為是同僚,且有共同的愛好,故二人交往密切,常一起切磋書畫碑帖。而且彼此又有送別贈和之詩?!段垂仍娂酚小秾⒐俚崮弦聊湔型w味辛、魏春松、張船山、吳穀人、何硯農(nóng)、蘭士兄弟雨中小飲分得賞字》,記伊秉綬等為其餞行送別。在《留春草堂詩鈔》中,伊秉綬有三首詩歌記載與桂馥的交游,分別是《送桂未谷之官滇南》《為桂未谷題戴花騎象圖》《同桂未谷進士、張船山檢討夜訪陳笠帆曹長小酌》。
《為桂未谷題戴花騎象圖》亦作于嘉慶元年,時桂馥將之永平,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為其作《戴花騎象圖》,張問陶、伊秉綬皆作詩以示祝賀。伊秉綬詩曰:
猩猩啼雨瀾滄暮,夕陽明滅花深處。金鉦雙導(dǎo)宰官來,嵯峨騎出千人咍。
昔聞馴雉今馴象,行春顧盼南蠻長。夙學(xué)三倉爾雅書,據(jù)鞍拍手吟咿唔。
獠童吹笙歌且舞,宰官亦解為蠻語。飄蕭短發(fā)還簪花,蠻花無名壓鬢斜。③
這是一首題畫詩,描述畫中所繪情景再現(xiàn)了一幅邊民迎接長官、官民同樂的熱鬧景象,語氣中不乏揶揄調(diào)侃,祝賀之意明顯。
《送桂未谷之官滇南》作于嘉慶元年六月,時桂馥授任滇南永平縣知縣,將行,伊秉綬、趙懷玉、何道生皆作詩送之。伊秉綬詩曰:
拋卻氈青綰綬黃,別君那惜醉千場。也知判牘心如水,其奈譚經(jīng)鬢有霜。
極北星文占鳥道,博南山勢界蠻荒。部民自古博忠義,曹檄功曹最擅長。④
此詩首聯(lián)即點出離別之意,“那惜醉千場”可見其情誼之深厚。頷聯(lián)、頸聯(lián)點明桂馥時值花甲,鬢發(fā)星星,仕進之心已退,此去邊遠(yuǎn)之地為官,其艱辛可知,在不動聲色的敘寫中,關(guān)切之情見于言外。尾聯(lián)則以寬慰作結(jié),友情之深殷殷可鑒。
伊秉綬常與桂馥一同聚會暢飲、閑話聊天?!锻鹞垂冗M士、張船山檢討夜訪陳笠帆曹長小酌》曰:
晚涼同盼雨,疏磬落生煙。忽報月初上,因知人未眠。
燈光深竹里,夜氣小山前。洗盞留斟酌,閑論種樹篇⑤
此詩寫朋友間的一次小聚,通過疏磬、初月、燈光、竹林、夜氣、小山等意象,渲染了一種幽靜恬淡的意境,可見聚會者閑淡悠然的心境及融洽和樂的氣氛。
以上三首詩,一為送別,一為題畫,一為聚會,寫的雖然是日常事,但其中包含著深厚的感情,并非尋常應(yīng)酬之作,可見二人關(guān)系之親密。此外,《題衡方碑陰同覃溪先生寄桂未谷大令》也言及將題詩寄桂馥,可見他們常常在一起欣賞考辨金石碑刻。
《清史稿·文苑三》載:
“黃易,字小松,錢塘人?!ㄒ祝┯诩饦肥?,寢食依之,遂以名家。凡四方好古之士得奇文古刻,皆就易是正,以是所蓄甲于一時,自乾嘉以來,漢學(xué)盛行,群經(jīng)古訓(xùn)無可搜輯,則旁及金石,嗜之成癖,亦一時風(fēng)尚然也?!雹?/p>
作為西泠八家之一,黃易不僅精通篆隸,且喜集金石碑刻,嘗廣泛搜訪斷碣殘碑與友人交流研摹,相與贈答。在《留春草堂詩鈔》中,有三首關(guān)于黃易的詩,其中兩首贈詩,一首黃易去世后的感懷詩?!缎W(xué)篇贈黃小松》可以說是用詩的形式寫的“小學(xué)”史,以議論、品評為主,雖曰酬贈詩,實為學(xué)術(shù)史論?!夺穾r覽古廿四圖》為黃易登覽泰山后所繪,此詩為伊秉綬之題詩,塑造了一位嗜好尋訪殘碑?dāng)囗俸徒鹗瘯嫷奈墓傩蜗?,并贊賞其畫作的傳神。詩曰:
子久一枝筆,能將古意傳。官宜訪碑使,杖掛水衡錢。
寥落漢唐字,蒼茫齊魯煙。如何懸蠟屐,畫里結(jié)因緣。⑦
《觀黃小松遺畫慨然題句》也是一首題畫詩,但作詩時距離黃易作畫已過四十三載矣,睹物思人,不免生出無限感慨:
湖面吹風(fēng)柳絲牽,月帶香來正放蓮。
四十三年人化鶴,尚留孤影斷橋邊。⑧
寥寥數(shù)筆,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愴然心境與對朋友的深切懷念。
據(jù)《清史稿·文苑二》記載:
“翁方綱,號覃溪,大溪人。乾隆壬申進士。(方綱)尤精金石之學(xué),所著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考證至精?!雹?/p>
伊秉綬常與翁方綱交往甚多,常宴飲雅集,賞析考辨金石書畫,吟詠詩文,相互贈答。據(jù)《復(fù)初齋文集》卷一五所載二人?!百p析攷證,切磋植行植學(xué)之要?!雹馕谭骄V《復(fù)初齋詩集》有《安陽訪碑圖》四首,記載與伊秉綬、黃易考釋古碑之事?!读舸翰萏迷娾n》中有三首酬贈翁方綱詩,分別是《翁覃溪先生》《題衡方碑陰同覃溪先生桂未谷大令》《為翁覃溪先生題黎美周芳草詩卷》。
《溯懷四首——翁覃溪先生》作于嘉慶丁卯年,時伊秉綬失怙,翁方綱為其父作《光祿卿伊公墓表》,禫后除服,詩人作詩致謝。全詩如下:
北平勤著錄,今之洪景廬。景廬所未詳,赤水搜元珠。
剖析晉唐帖,典核到累銖。而其碑版文,特以大筆濡。
先子一生學(xué),苦心抱區(qū)區(qū)。公揭其淵微,示后審不誣
既追班史傳,兼垂永興書。賤子嗜金石,亦曰公之徒。
勖之儀禮學(xué),猥云道不孤。采敖繼公說,補楊信齋圖。
即喪服一篇,心疚淚眼枯,惟應(yīng)祝公健,九十風(fēng)雨劬。11
篇首將翁方綱與宋代的洪適相較而論,贊其無愧為當(dāng)今的洪景廬,并以鋪敘手法論述他對于金石之學(xué),苦心孤詣,皓首鉆研,詩歌結(jié)尾以敬祝語收尾??v觀全詩,詩人通過對翁方綱勤于搜尋、著錄的學(xué)術(shù)態(tài)度的描述,表達了對其學(xué)術(shù)造詣的贊賞與人格魅力的欽慕。
《題<衡方碑陰>同覃溪先生寄桂未谷大令》為題金石詩。此詩作于嘉慶四年十月,黃易捶拓衡方碑陰后發(fā)現(xiàn)有“故吏故民門生”等字樣,伊秉綬得知因以記之。《為翁覃溪先生題黎美周芳草詩卷》是翁方綱請伊秉綬為其收藏的黎美周《芳草詩卷》之題詩,詩曰:
天涯香草懷君子,勝國名花作狀元。
一種芳情遙矚處,海風(fēng)吹月到南園。12
黎美周,明末畫家,曾英勇抗清,城破殉節(jié),其志可憫,其勇可嘉,此詩以“天涯香草”、“勝國名花”盛贊其高潔忠貞的情操,寄托緬懷之情。
據(jù)《清畫家詩史》記載:
“張崟,字寶巖,號夕庵,又號且翁,江蘇丹徒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卒于道光九年。自少穎悟,好讀書,遇善本輒重資購之。工篆隸行草,畫宗沈周,晚入宋元人之室。有《逃禪閣集》?!?3
在《逃禪閣集》中,張崟有諸多贈和伊秉綬之詩,如卷五《和伊墨卿太守西溪詩三首》《用墨卿留下四首韻題西溪銷夏圖》,卷六《伊墨卿太守寄贈留春草堂集并致新詩作此答謝兼以奉懷》等?!读舸翰萏迷娾n》中有兩首酬贈張崟的詩歌:《贈張夕庵崟》《寄酬張夕庵》。伊秉綬與張崟之間的友誼主要源于對彼此才華的欣賞,《贈張夕庵崟》一詩對友人的畫作高度贊賞,稱贊其畫技精湛。其詩云:
妙手神摹古,含毫細(xì)揣摩。異書才子讀,奇壽畫師多。
我愛陶貞白,人推張志和。金焦青數(shù)點,欲泛小舲歌。14
第二首作于其得知張崟之子考中解元之時,除贊其子之外,還表達了離別之際對友人的留戀不舍之情,可見其情誼之厚。詩曰:
何處春風(fēng)不可憐,柳絲黃帶碧云牽。
忽承裁句來天外,頓覺分襟在眼前。
鳳羽為儀高一鶚,虎頭落筆重千年。
滄江茗戰(zhàn)聞枯坐,未許寒濤破醉眠。15
縱觀伊秉綬與金石書畫家的交游史,真可謂一部乾嘉士大夫的文采風(fēng)流史,《留春草堂詩鈔》作為伊秉綬流傳于世的唯一一部詩歌集,是詩人審美理想與人生志趣的體現(xiàn)??疾臁对娾n》中伊秉綬與金石書畫家之間的交游贈和詩歌,不僅僅是對伊秉綬交游史的研究,更是對乾嘉時期金石考據(jù)風(fēng)尚的探究。
注釋:
①趙爾巽.清史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230.
②梁章鉅.退庵隨筆[M].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97:224
③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4.
④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4.
⑤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2.
⑥趙爾巽.清史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420.
⑦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2.
⑧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4.
⑨趙爾巽.清史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394.
⑩沈云龍,翁方綱.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三輯——復(fù)初齋文集[M].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635.
11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7.
12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4.
13李濬之.清畫家詩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4:817.
14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6.
15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