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龍
(南平市建陽區(qū)文龍建盞陶瓷廠 福建 南平 354200)
本文涉及瓷器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地說是涉及建盞的燒制技藝。
建窯是中國宋代的八大名窯之一,始于晚唐五代,舉于兩宋,終燒于元末;其建盞制品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與宋代文化一脈相承,并促進茶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引起過帝王詩人的無數(shù)贊譽;建盞制品帶有濃厚東方藝術(shù)的神秘感受和獨特的民族審美風(fēng)格,它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而且對世界亦有一定影響,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它那秀麗典雅的造型、璀璨如星光的釉色裝飾、無一不體現(xiàn)出其獨特的美學(xué)特征和表現(xiàn)出與時代相符合的美學(xué)思想。[1]
建盞的主要種類有兔毫盞和油滴盞,目前所報道的制備建盞的方法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配方的選擇和溫度的控制不明晰,良品率低;第二,建盞釉面花色普通,創(chuàng)新性較低。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盞的燒制技藝,釉面齊集毫、滴多種花斑形態(tài),且以毫為主,毫為長條狀,滴為類圓形或類橢圓形;毫絲紋理清晰,立體感強。釉面以藍、紫、金色為主,多種顏色交相輝映,色彩鮮明,熠熠生輝[2]。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shù)方案:
(1)提供坯體原料、釉漿,其中,
所述坯體原料通過以下方法制備:將5~6重量份的白土、及9~10重量份的紅土,混合、粉碎、淘洗,過80~85目篩,沉淀、裝布袋濾水、陳腐,得到坯體原料;
所述釉漿通過以下方法制備:將85~90重量份的釉礦石、85~90重量份的水混合,球磨機研磨2~2.5h,再加入3.2~3.5重量份的滑石、3.1~3.2重量份的石灰石、0.4~0.5重量份的鐵紅、2.2~2.6重量份的鉀長石及1.2~1.5重量份的草木灰,再磨2~2.5h,過80~100目篩,得到釉漿;
所述草木灰為硬雜木燃燒的灰燼。
(2)將陳腐后的坯體原料煉泥、拉坯成形、修坯,得到生坯;
(3)所述生坯放入電窯爐內(nèi)素?zé)?,?jīng)過3.5~4h,窯爐溫度從常溫升到450~500℃,此階段爐門為打開狀態(tài);然后閉合爐門,再經(jīng)過1.8~2.0h,窯爐溫度從450~500℃升到750~800℃,停爐,自然冷卻取出,得到素坯;
(4)上釉,釉漿倒入素坯盞內(nèi),停留5~7s,再反扣素坯入釉里浸泡5~7s,盞底不施釉,晾干;
(5)燒制:將施釉后的坯體放入窯爐中,關(guān)上爐門,開始燒制;
第一階段:窯爐溫度經(jīng)4~6h,從常溫勻速升溫到1000~1050℃;
第二階段:窯爐溫度再經(jīng)3~4h,從1000~1050℃勻速升溫到1300~1305℃;
第三階段:恒溫還原階段,將爐溫保持在1300~1305℃恒溫2~2.3h,在此過程中恒溫到1~1.2h時從窯爐孔投油柴,油柴的每次投放量為每0.1立方米窯爐投45~50g;間隔4~5min投入一次,共計投入5~6次;
第四階段:停爐,降溫至1050~1080℃時,從窯爐孔投入油柴,油柴的每次投放量為每0.1立方米窯爐投30~35g,間隔6~8min投一次,共計投入4~5次;
第五階段:投油柴結(jié)束后,爐門打開20~25min;
第六階段:關(guān)閉爐門,按每0.1立方米窯爐空間投20~25g量投入油柴,間隔8~10min投一次,共投2~3次;
第七階段:冷卻,出爐。
上述方法燒制得到的建盞,釉面齊集毫、滴多種花斑形態(tài),且以毫為主,毫為長條狀,滴為類圓形或類橢圓形;毫絲紋理清晰,立體感強。釉面以藍、紫、金色為主,多種顏色交相輝映,色彩鮮明,熠熠生輝。
實施例1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shù)方案:
建盞的燒制技藝,包括以下步驟:
(1)提供坯體原料、釉漿,其中,
所述坯體原料通過以下方法制備:將6重量份的白土、及10重量份的紅土,混合、粉碎、淘洗,過80目篩,沉淀、裝布袋濾水、陳腐,得到坯體原料;
所述釉漿通過以下方法制備:將88重量份的釉礦石、90重量份的水混合,球磨機研磨2.5h,再加入3.5重量份的滑石、3.1重量份的石灰石、0.4重量份的鐵紅、2.4重量份的鉀長石及1.5重量份的草木灰,再磨2.5h,過90目篩,得到釉漿;
(2)將陳腐后的坯體原料煉泥、拉坯成形、修坯,得到生坯;
(3)所述生坯放入電窯爐內(nèi)素?zé)?,?jīng)過4h,窯爐溫度從常溫升到500℃,此階段爐門為打開狀態(tài);然后閉合爐門,再經(jīng)過2.0h,窯爐溫度從500℃升到750℃,停爐,自然冷卻取出,得到素坯;
(4)上釉,釉漿倒入素坯盞內(nèi),停留5~7s,再反扣素坯入釉里浸泡5~7s,盞底不施釉,晾干;
(5)燒制:將施釉后的坯體放入窯爐中,關(guān)上爐門,開始燒制;
第一階段:窯爐溫度經(jīng)5h,從常溫勻速升溫到1050℃;
第二階段:窯爐溫度再經(jīng)4h,從1050℃勻速升溫到1305℃;
第三階段:恒溫還原階段,將爐溫保持在1305℃恒溫2h,在此過程中恒溫到1.2h時從窯爐孔投油柴,油柴的每次投放量為每0.1立方米窯爐投50g;間隔5min投入一次,共計投入5次;
第四階段:停爐,降溫至1050℃時,從窯爐孔投入油柴,油柴的每次投放量為每0.1立方米窯爐投35g,間隔8min投一次,共計投入5次;
第五階段:投油柴結(jié)束后,爐門打開25min;
第六階段:關(guān)閉爐門,按每0.1立方米窯爐空間投25g量投入油柴,間隔10min投一次,共投3次;
第七階段:冷卻,出爐。
油柴從窯爐孔投,窯爐孔只有投油柴時打開,其它時候封閉。窯爐孔的孔口直徑為10~15cm。
本文工藝流程明晰,易于掌控,缺陷少、穩(wěn)定性好,成品率高。
圖1 建盞作品
建盞制作的各個步驟,只有去實踐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建盞的燒制技藝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本文提供建盞的具體燒制工藝,釉面齊集毫、滴多種花斑形態(tài),且以毫為主,毫為長條狀,滴為類圓形或類橢圓形;毫絲紋理清晰,立體感強。釉面以藍、紫、金色為主,多種顏色交相輝映,色彩鮮明,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