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君,張 嵐
(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09)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可視化信息。例如:教科書示意圖,產品說明書,景點導覽圖,科普宣傳畫冊,營銷海報等。它們利用視覺化的方式傳達信息,把專業(yè)性強、內容復雜且難以表述清晰的數據和信息,通過圖形配合文字等要素進行整合梳理簡化,再向用戶呈現(xiàn)出來。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迭代,網絡線上的信息可視化的產品也越來越受到歡迎,見諸于各類平臺,例如:人民網的政策解讀,新華網的新聞圖解,財經賬號的數據剖析等。與傳統(tǒng)的文字信息相比,“圖解”用視覺化的方式代替了以文字為主的閱讀方式,使得重要信息被強化突出,閱讀感受變得輕松直觀,受眾也更樂于接受。
氣象信息無處不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并會對公眾生活出行產生實際影響,但公眾對于氣象信息的理解多集中在“氣溫”或者“陰晴雨雪”,印象刻板且單一。而氣象信息的可視化可以使單調復雜并過于專業(yè)的氣象描述簡潔化、立體化、直觀化。
文字對于信息描述較為抽象,尤其是對于數據類信息的描述,往往需要受眾在接收了文字信息之后,再通過大腦分析,將抽象信息具象化后,形成基本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在文字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很容易由于讀者理解偏誤或者斷章取義而造成信息誤導。但是,信息的圖形化展現(xiàn)能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這些偏差,超越文字描述的限制。
恰當的符號符合普通人的社會認知和理解,多變的圖形能夠帶給受眾生動的視覺體驗和美感的享受,豐富的色彩可以給人以直接或間接的心理聯(lián)想[1]。比如,紅色讓人感到熱烈,藍色讓人感到清涼,綠色讓人感到生機,黑色使人感到莊重。
氣象是一門以數據為依托的學科,公眾日常所接觸到的氣象信息也多以數據的形式呈現(xiàn),例如氣溫、濕度、風力、降水指數等。如果將此類數據以折線圖、柱狀圖、點狀圖等合適的圖表形式展現(xiàn),則能體現(xiàn)較高的概括性和總結性特征。再將抽象內容以視覺呈現(xiàn)的形式進行傳播與科普,這種相似性首先體現(xiàn)在類象符號在視覺感知上與對象相似,相比單純的數據,給受眾形成一種直視感[2]。
比如,江蘇氣象制作的江蘇氣溫跳水大賽圖,將降溫幅度形象比喻為跳板高度,讓讀者快速了解各地降溫情況,起到信息傳達的效果。南京初雪簽到時間圖以條形圖為主,疊加雪花元素,精準展現(xiàn)每年初雪發(fā)生時間,并標注了常年平均初雪時間,便于讀者對比,呈現(xiàn)效果形象非常好,可讀性很強。
氣象信息的信息量較大,密度較高,且各類數據間往往含有內在的因果關聯(lián)性,對于普通公眾來說,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此時,通過圖形展現(xiàn)的方式可以令分散的信息變得集中,并將其中難以察覺的深層內容以及可能隱含的相互關聯(lián)進行梳理整合,便于公眾理解[3]。
3.1.1 確保信息來源的真實可靠
可視化展現(xiàn)的形式很重要,但作為信息支撐的數據更加重要。專業(yè)的氣象數據信息一般來源于氣象部門,其數據權威性能夠保證。但氣象信息可視化的內容不僅限于氣象數據,往往還包含生活、交通、旅游、農業(yè)等與氣象密切相關的各類數據,以擴充信息圖的豐富性和實用性,此時就需要從外部門或網絡渠道獲取。數據搜集時,一定要確保信息來源的權威性和真實性,盡量選擇權威部門發(fā)布的信息,或者是帶有水印方便溯源的信息,在信息的處理過程中,也要注意辨析核驗,剔除異常信息或不實內容。
3.1.2 選取公眾需要的信息
圖形可視化內容的選取要符合公眾需求,這樣的信息才有傳播價值。氣象從業(yè)人員對專業(yè)氣象信息的理解與普通公眾存在差異。所以,設計者需要轉換視角,站在普通公眾的角度,選材緊扣大眾興趣點與需求點的信息。
3.2.1 注重標題文字信息的選取與組織
雖然本文著重強調信息的圖形化呈現(xiàn),但也不能忽視文字的重要作用。圖與文字并不對立,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優(yōu)秀的標題或者一段恰當的文字標注有助于圖形化信息的解讀。例如,在2019年初的江蘇暴雪過程中,江蘇氣象將降雪量預報、氣溫預報以及道路結冰預報,巧妙化為“江蘇堆雪人預報地圖”“江蘇哆嗦預警地圖”“江蘇摔跤預警地圖”,題目非常吸引眼球,并配合上趣味十足的打油詩,受到廣大公眾的喜愛,被各類媒體轉載,傳播效果顯著,成功“出圈”。
3.2.2 注重表現(xiàn)形式的合理性
在信息可視化設計流程中,設計者需要對設計主題、傳播需求、目標受眾、傳播平臺等各類因素進行充分研究分析,并將其轉換為設計思維,注重表現(xiàn)形式的合理性,體現(xiàn)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比如,色彩有明顯的影響情緒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在設計中需要使用切合主題,符合受眾心理需求的色彩,添加易于理解的符號和圖案,幫助信息的表達和傳遞。
例如,較為輕松的內容可以使用活潑鮮明的色彩,配合卡通圖案,提升其生動性和趣味性,滿足受眾的視覺愉悅性,進而增強產品的表達效果。
制作災害類圖形產品時,應確定莊重嚴肅的基調,顏色以深色為主,不使用活潑的圖形或字體,用詞要客觀準確,正確把握導向,不過度渲染,不刻意炒作。
3.2.3 注重數據信息的多維度關聯(lián)性呈現(xiàn)
氣象信息可視化是為了將信息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給受眾,但不僅是為用戶提供淺層的內容,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關系,并將其表現(xiàn)傳遞出來。例如,江蘇氣象在利用信息圖引導公眾關注連陰雨天氣時,選擇以折線圖的方式展現(xiàn)1961-2019年連陰雨天數的數據,在突出極值的同時,又呈現(xiàn)了數據趨勢,標注了常年同期值作為參考。雖然圖中的信息密度較高,但經過梳理后,圖形重點突出,關鍵信息一目了然。
3.2.4 關注平臺特點,對圖形進行差異化設計
為了提高信息傳播面,面向公眾的氣象服務產品會在多個平臺投放,進行多渠道分發(fā)。因此,需要對平臺特點和用戶行為特征進行研究,針對不同平臺的產品表現(xiàn)形式和投放策略需要有所差異,做到精準投放,實現(xiàn)信息可視化的最佳傳播效益。比如:同一個圖形產品,在PC端和移動端的分辨率上存在區(qū)別,所以,圖片的分辨率以及尺寸要分別設置,以確保達到最佳瀏覽效果。微博用戶和抖音用戶的活躍時間段存在區(qū)別,所以,信息推送時間點上要加以區(qū)分。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版權意識也在不斷加強。那么,作為氣象新媒體從業(yè)者也要注重版權意識的培養(yǎng)。
3.3.1 小心侵權“陷阱”
信息可視化設計需要使用各種圖形和字體,而“圖形”與“字體”往往又是侵權行為發(fā)生的重災區(qū)。氣象從業(yè)者由于自身行業(yè)的局限性,對設計領域版權意識較為薄弱,需要提高版權的法律敏感性。設計人員在制作過程中,圖形盡量獨立制作或者從正規(guī)素材網站上有償獲取,字體盡量選用免費字體,或者購買有版權的字體,并且要關注字體的授權狀態(tài)。
3.3.2 注意保護我方版權
氣象部門作為具有公益性質的部門,面向公眾的服務產品大多是非盈利性質,但不能避免有極少數不法分子利用此類信息進行惡意改動或解讀,從中不法獲利,甚至對公眾進行誤導。如果此時我方的權利不能得到有力保護,就會陷入被動。因此,可視化產品設計時也要注意保護我方版權,注重版權標識,一方面,方便信息的溯源,減少在傳播過程中因為反復轉載而造成的源丟失并能迅速對受眾態(tài)度做出相應反饋。另一方面,也防止別人盜用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搶先進行著作權登記注冊。
所有的信息可視化設計都是為更好地呈現(xiàn)內容服務的,在內容為王的前提下,選擇更具吸引力的表達方式無異于錦上添花,使信息傳播在新媒體平臺上形成更深遠的影響。目前,氣象信息可視化為氣象信息的傳播帶來了突破,而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也為氣象信息的傳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還將進行更多的嘗試,以滿足廣大公眾的需求,使專業(yè)氣象信息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