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靜 余冰情 諶金吾* 李琳琪 謝 永 王 杰 楊再云
(1貴州黔東南州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所/貴州省黔東南州食用菌專班,貴州凱里 556000;2貴州省從江縣農業(yè)農村局/從江縣食用菌專班,貴州黔東南州 557400)
黔東南州地處貴州東南部,位于橫斷山脈以東的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過度地帶,海拔最高2 178 m,最低137 m,總體地勢西高東低[1],其氣候特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4~18 ℃,年日照時數1 068~1 296 h,年無霜期270~330 d,年降雨量1 000~1 500 mm,年空氣相對濕度78%~84%。黔東南州群山疊翠,林木蔥郁,森林資源豐富,有“杉鄉(xiāng)”“林海”之稱,適宜發(fā)展林下食藥用菌[2]。
靈芝(Ganoderma lucidum)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種名貴中藥,素有“仙草”“瑞草”“還魂草”之美譽[3],是一種著名的藥用真菌。我國人工栽培靈芝的歷史已有60多年[4],有短椴木栽培、代料栽培等模式。黔東南州主要以短椴木仿野生林下栽培靈芝?,F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選擇郁閉度在0.6~0.8的馬尾松樹林或竹林地,其坡度在5~10°,林內有微風流動,土壤肥沃[5]。
赤芝為高溫型食藥用菌,出芝溫度在27~30 ℃。根據黔東南州氣候特點,出芝時間在每年5—10月,4月中下旬做準備工作。
選擇赤芝和紫芝。母種培養(yǎng)基選用常規(guī)PDA培養(yǎng)基。原種培養(yǎng)基:雜木屑70%,麩皮20%,玉米粉5%,石灰2%,糖1%,石膏1%,過磷酸鈣1%,料水比1∶1.4,pH 自然。栽培種培養(yǎng)基就地取材,在松林、竹林下選取落葉闊葉樹木枝條,砍成2~3 cm 的短段,加玉米粉、麩皮等。其配方為上述枯枝條85%,麩皮8%,玉米粉5%,石灰1%,石膏1%,料水比1∶1.4,pH自然。
母種:選擇保存完好、菌絲體長勢旺盛的試管或平板在25 ℃復蘇培養(yǎng)2 d 后,接種到PDA 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擴繁母種。
原種:當母種菌絲體長至平板2/3 時,可進行原種培養(yǎng)基拌料、裝袋、滅菌。當擴繁母種長滿培養(yǎng)基后即可接入原種培養(yǎng)基,26 ℃暗培養(yǎng)。原種培養(yǎng)期間保持培養(yǎng)室溫度穩(wěn)定,潔凈,并經常檢查發(fā)菌感染情況,一旦出現雜菌及時處理。
將林下收集到的枯枝砍斷,按配方拌料后裝袋,120 ℃高壓滅菌8 h(或者常壓100 ℃滅菌24 h),移入接種室冷卻后接種。接種時兩人配合,一人開袋,一人放入原種,操作迅速準確,接種后迅速扎好袋口。接種料袋移入溫度適宜的培養(yǎng)室發(fā)菌。一般培養(yǎng)50 d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袋。
當靈芝菌絲長至袋3/4 時,在林地建廂面。廂面寬50~80 cm,長度因林地而定,有條件的可在廂面中間鋪設滴灌管,建廂面時要留出40 cm 左右的作業(yè)道。廂面建好后先晾曬3~5 d,然后噴灑石灰水消毒,完成整地。
待靈芝菌絲長滿袋后,用刀輕輕劃破袋,將菌棒平放在廂面上,如若廂面寬50 cm,可擺放2 排菌棒;若廂面寬80 cm,可擺放3 排菌棒。菌棒擺放完畢后,表面覆林下腐殖土,厚度為10 cm。
覆土后半個月左右,菌絲開始扭結成為靈芝原基并長出土面,慢慢分化出菌柄,若芝蕾太多,可以適當疏蕾。此時林下以陰陽六四分為宜,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
當靈芝子實體菌蓋顏色加深,邊緣白色基本消失時即可套袋(一般在脫袋覆土兩個月左右)。套袋后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95%以上,加強滴灌,以保障孢子彈射量。套袋1個月后開始采收孢子粉。采收時備好消毒滅菌后的細毛筆和專用的孢子粉收集容器,停止地面滴灌。當地面水排干時開始取下紙袋,用細毛筆輕輕將紙袋上的孢子粉刷入清潔容器中。采收時工人應佩戴一次性醫(yī)用外科口罩,戴好已消毒的手套,既防止污染,又保護了采收孢子粉工人。
圖1 馬尾松林下仿野生栽培靈芝
圖2 竹林下仿野生栽培靈芝
圖3 晾曬靈芝子實體
孢子粉采收后(若不采收孢子粉可以在子實體菌蓋顏色加深且還未開始彈射孢子前采收靈芝),就要采收靈芝子實體且采收不宜過晚。用剪刀從靈芝菌柄基部剪取子實體后去除雜土。
黔東南州秋夏溫度較高,但當地居民吊腳樓冬暖夏涼,采收后靈芝可以直接在房前屋后晾曬,也可以用烘干機60 ℃烘干。
林下仿野生栽培靈芝可以連續(xù)采收2 年。該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黔東南州栽培食用菌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問題,緩解了農林爭地的矛盾,也有益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