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李成蔭,王莎莎,朱豐林,戴 敏
(重慶市中醫(yī)院風濕病科 400021)
干燥綜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淚腺、唾液腺和其他外分泌腺的慢性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口干、眼干,可伴有多系統(tǒng)器官表現(xiàn)。臨床上分為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和繼發(fā)性干燥綜合征(secondary Sj?gren′s syndrome,sSS)兩種,后者主要繼發(f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1-2]。SS發(fā)病率男女比為1∶9,多見于中年女性?;颊咴诩膊∈状伟Y狀出現(xiàn)前幾年就會產生自身抗體,如抗核糖核蛋白(RNP)抗體、抗Ro/SSA抗體和抗La/SSB抗體,但也與抗M受體-3抗體和類風濕因子有關[3-4]。
目前認為SS的發(fā)病機制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環(huán)境因素或內源性因素觸發(fā)免疫反應[5]。導致pSS發(fā)病的主要環(huán)境危險因素是感染,尤其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EBV通過破壞上皮和刺激先天免疫系統(tǒng)和獲得性免疫系統(tǒng)觸發(fā)pSS的發(fā)展,被認為是導致pSS發(fā)病及發(fā)展的重要因素[6]。pSS從上皮損傷開始,導致自身抗原的釋放,激活先天和獲得性免疫反應,包括干擾素通路,以及 T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激活,從而產生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激活先天反應還會增加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的分泌。B淋巴細胞高反應性和自身抗體(主要針對Ro和La核蛋白抗原)的過度產生是pSS的免疫學指標。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及后期的自身反應性B淋巴細胞在外分泌腺中產生浸潤,特別是在唾液腺和淚腺中,這種浸潤也可見于其他器官和系統(tǒng)[7]。
EBV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主要通過含EBV感染的B淋巴細胞的唾液轉移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全球感染率約90%[6]。EBV感染B淋巴細胞導致其永生,并使EBV基因組持續(xù)存在。在潛伏期,EBV通過有效的細胞毒性細胞免疫被阻止重新激活。在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激素失衡和抗腫瘤壞死因子活性增加等條件下,EBV會重新激活(裂解期),從而削弱細胞免疫力,并且已證明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癥患者發(fā)生EBV激活[6,8]。SS患者血清中抗La/SSB抗體與唾液中芳香烴受體作用有關,活化的芳烴受體可能與潛伏的EBV感染相互作用,進而誘發(fā)SS的發(fā)生[9]。
SS患者的唾液和淚腺的上皮細胞中可以檢測到EBV DNA成分。FOX等[10]使用單克隆抗體和DNA探針檢測SS患者唾液腺和唾液中的病毒基因產物和基因組,結果顯示57.1%的SS患者唾液腺活檢中有針對EBV編碼的早期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對上皮細胞的細胞質染色,40%的SS患者腮腺唾液樣品可檢測到的EBV DNA。MARIETTE等[11]用PCR和原位雜交法檢測SS患者(包括pSS和sSS)和健康對照者涎腺中的EBV DNA,發(fā)現(xiàn)與sSS患者和健康對照者比較,pSS患者涎腺中EBV DNA陽性率較高,陽性率升高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PFLUGFELDER[12]等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在SS患者淚腺組織中含有B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區(qū)域檢測到EBV潛伏蛋白和裂解蛋白,而在對照中未檢測到。另有一項研究顯示,在BZLF1(BamH I Z left fragment 1)啟動子被強刺激激活的條件下,SS唾液(12例患者中有8例)對熒光素酶基因的表達有顯著影響,表明SS患者的口咽中可能經常有EBV的重新激活[13]。
SS患者外周血EBV感染也有報道。EBV早期抗原彌漫性抗體(抗EA-D)與病毒復制有關,一項研究顯示36%的pSS患者有針對EA/D的IgG抗體,而健康對照組只有4.5%,且抗體陽性的pSS患者關節(jié)病變活動水平更高,提示EBV的亞臨床再激活可能會觸發(fā)或延續(xù)關節(jié)受累[14]。KIVITY等[15]對82例SS患者和139例健康對照者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SS患者EBV早期抗原IgG陽性率增高,且與抗Ro/SSA和抗La/SSB抗體的存在相關,提示EBV激活與SS的發(fā)生有關。在SS患者的唾液和淚腺中發(fā)現(xiàn)了病毒載量和EBV蛋白的增加,表明有活動性感染,血液循環(huán)中也發(fā)現(xiàn)了EBV導向的抗體水平升高。這些研究均支持EBV是SS發(fā)病的危險因素。
EBV感染激活多種細胞信號傳導途徑,通過刺激TLR促進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產生IFN-Ⅰ,病毒持續(xù)激活導致IFN-Ⅰ應答的永久存在[16-17]。通過腺體組織和血清中高表達水平IFN-Ⅰ參與先天免疫的早期階段,并通過SS中的IFN-Ⅰ和Ⅱ型干擾素(IFN-Ⅱ)產生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參與疾病進展的晚期階段。上皮細胞被IFN信號通路激活后淋巴細胞(主要是T淋巴細胞)進入淚腺,上皮細胞分泌B淋巴細胞激活因子,隨后B淋巴細胞活化和成熟為漿細胞,改變自身抗體的分泌。這些過程刺激慢性免疫反應,導致淚腺功能障礙[18]。RUFFILLI[19]發(fā)現(xiàn),SS患者唾液腺的淋巴細胞中IFN-Ⅱ表達增加,提示IFN參與了SS的發(fā)生。SS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和小唾液腺活檢中的循環(huán)IFN-Ⅰ活性增加也證實了IFN-Ⅰ在SS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20]。
SS的特征之一是ELS的形成,ELS是具有基質濾泡樹突狀細胞網絡的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濾泡,支持異位生發(fā)中心反應[21]。CROIA等[22]采用逆轉錄-PCR、原位雜交技術,對28例SS患者和38例非特異性慢性涎腺炎患者唾液腺中的潛伏性和溶解性EBV感染進行了研究,在SS患者唾液腺的ELS中觀察到炎性浸潤液中的EBV失調,顯示為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潛在EBV感染和裂解性EBV感染,發(fā)現(xiàn)SS患者Ro52免疫反應性的濾泡周圍漿細胞經常被EBV感染,還發(fā)現(xiàn)移植到小鼠中的含ELS的SS唾液腺組織支持抗Ro-52/抗La-48和抗EBV抗體的產生。結果提示,活動性EBV感染與SS患者唾液腺中的ELS選擇性相關,并且可能有助于疾病特異性自身反應性B淋巴細胞的局部生長和分化。
分子模擬是指微生物或病毒多肽與自身多肽的結構相似性,它能激活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在遺傳易感對象中誘導自身免疫[23-24]。SS自身抗體(Ro-60)和病毒蛋白(EBNA-1)之間的分子模擬及對相同腺體結構的趨向性提示EBV感染與SS發(fā)病相關。早在1981年LERNER等[25]就發(fā)現(xiàn)了抗Ro/La自身抗體沉淀與EBV編碼小RNAs(EBERs)結合的蛋白質,EBERs是EBV潛伏感染時RNA轉錄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包括EBER1和EBER2。其后,F(xiàn)OX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抗SS-B/La抗體可能與EBER1和EBER2病毒蛋白結合。α-胞襯蛋白(α-fodrin)裂解產物被認為是SS發(fā)病機制中重要的器官特異性自身抗原,α-fodrin的IgG抗體可指示pSS的臨床和免疫活性,尤其是在病程較短的患者中,可作為疾病活動性的標志[26]。EBV重新激活誘導的凋亡蛋白酶活性增加可能參與了SS發(fā)生過程中α-fodrin水解的進程[27]。NAVONE等[28]篩選了一個包含pSS患者IgG免疫球蛋白的隨機肽庫,其中一種肽與EBV衍生蛋白、淚液和唾液中高度表達的淚液脂蛋白及α-fodrin具有同源性??梢奅BV感染可能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參與SS的發(fā)病。
CD8+T淋巴細胞缺乏是許多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EBV特異性T淋巴細胞反應受損的理論基礎是CD8+T淋巴細胞缺乏的遺傳易感性和CD4+與CD8+T淋巴細胞之間的失衡(CD4+/CD8+比率增加),這是導致pSS、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的機制[6,29]。缺乏陽光和維生素D會加重CD8+T淋巴細胞缺乏,從而進一步阻礙對EBV的控制,促進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S)的發(fā)展[30]。
EBV可以產生病毒性白細胞介素-10(viral interleukin-10,vIL-10),vIL-10是一種裂解相蛋白,為人白細胞介素-10(human interleukin-10,hIL-10)的同源物。vIL-10抑制hIL-10誘導的抗炎基因,以及增加炎性基因的表達,可以克服hIL-10的抗炎作用,并加劇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免疫反應[31]。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對SS的探索越來越深入,EBV導致SS發(fā)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EBV感染與SS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對SS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有一定影響,但SS的發(fā)病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其他病毒感染、遺傳等),EBV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二者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EBV感染在SS中的作用靶點,以期在易感人群中早期接種病毒疫苗,預防SS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