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鐘標 鄧琤琤 謝強 黃冰林(.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3.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嗓音言語聽力醫(yī)學研究所 南昌 330006)
江西的旴江流域是我國戲曲和喉科成長的重要搖籃之一?!皯蚯币辉~最早由旴江流域南豐人劉塤(宋代)提出,我國最早的喉科醫(yī)生范叔清(元代)、著述最早的喉科醫(yī)籍專卷危亦林 (元代《世醫(yī)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齒兼咽喉科》)、著述最早的喉科專著聶杏元 (明代《咽喉說》)及著名戲曲大家湯顯祖(明代)就誕生在旴江流域,戲曲的繁榮亦促進了喉科的發(fā)達[1-4]。旴醫(yī)謝強教授開展咽喉嗓音醫(yī)學研究40余年,臨床擅長聲病的診療,筆者有幸侍診,受益良多,現(xiàn)將其辨治聲弱之疑難病案作一探析。
聲弱,常發(fā)生于職業(yè)用嗓工作者,如教師、播音員、企業(yè)家、行政管理者,或見于慢性喉炎、喉肌弱癥、喉病手術(shù)后的患者,檢查可見喉肌松弛、張力不全、聲帶內(nèi)收欠完全[7-8]。罹患聲病后又常常因為仍然要過度用嗓,使聲病遷延難愈。聲弱,講話時表現(xiàn)為聲音低微細弱,音強減弱,音量降低,高音難出,發(fā)出的聲音力度不夠,音質(zhì)模糊不清晰,氣息表淺低沉,或初語時聲音尚可,說話稍多即感語聲無力;歌唱時表現(xiàn)為開唱時起聲低,詠唱中聲音越來越弱或某個高音唱不出[5-9]。
聲弱日久,多由人體中氣不足無力鼓動聲門所致,追根溯源可找出脾氣虛弱為其根本,甚則久病及心腎,氣血生化無源,氣息衰弱,故聲音低弱難愈。臨床多見氣陰不足或氣血不足,甚或元氣衰微[6-9]。
1.1 病例資料 黃某,女,45歲,大學教師。 2017年4月24日首診?;颊咭颉鞍l(fā)音無力4個月余”,多方治療無效。癥見:聲音低弱,發(fā)聲不彰,口燥咽干,痰少而黏,清嗓頻作,神疲體倦,自汗盜汗,汗出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檢查:喉粘膜色微紅,聲帶變薄,松弛無力,聲門閉合不全。診斷:聲弱(喉肌弱癥),證屬脾肺虛弱、氣陰不足。治法:補益肺脾、益氣養(yǎng)陰、潤喉宏音。
治療:(1)針灸: 采取旴江明代李梴“上補下瀉”法,主穴選三陰交、合谷、太淵、神門,應穴選肺俞、脾俞、開音2 號。先針主穴三陰交、合谷、太淵,平補平瀉,中途行針一次;再針應穴肺俞、脾俞、開音2 號,補法,以應答主穴,中途不行針。留針20 min。隔日1次。針刺期間,即感咽喉潤暢,聲音未開。(2)耳穴貼壓: 選脾、肺、腎、咽喉、神門、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腎上腺等,用王不留行籽粘貼壓于穴上,隔日1次,雙耳交替。(3)中藥:西洋參10 g、覆盆子15 g、五味子10 g、瓜蔞皮12 g、天門冬12 g、甘草10g、西藏青果12 g、鳳凰衣10 g,每日1劑。4月31日復診,患者聲音已亮。檢查:室?guī)П砻娴t,無明顯松弛,聲門閉合尚可。患者因要去外地出差,故囑其內(nèi)服生脈飲口服液半個月,以善其后。
1.2 討論 本案乃肺脾虛弱、氣陰不足所致聲弱。故治療以補益肺脾、養(yǎng)陰益氣、潤喉悅音為主,針藥結(jié)合治之。
針灸選穴上,主穴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jīng),善益養(yǎng)氣陰;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善治頭面五官之疾。《素問·血氣形志篇》云:“陽明常多氣多血”,故有助于氣陰又能清消虛火,且可利喉開音;神門,屬手少陰心經(jīng),安魄益志、養(yǎng)神利音。應穴肺俞、脾俞、開音2號,益氣宏音;開音2號為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區(qū)域,能益氣助陰、壯氣宏音。耳穴貼壓選肺、脾、腎、神門,益氣養(yǎng)陰、調(diào)神利音;咽喉穴,消痰利喉、宏聲悅音。
中藥以西洋參、覆盆子為君,補益肺脾、斂氣養(yǎng)陰,養(yǎng)喉宏音。用五味子、天門冬、瓜蔞皮、甘草為臣,生津、化痰、利喉、悅音。配西藏青果、鳳凰衣為佐,助君臣之藥潤喉悅音。鳳凰衣又可作為引藥,引諸藥上達喉竅,利喉開音。
2.1 病例資料 張某,女,30歲,幼兒園教師。2018年1月13日首診?;颊摺鞍l(fā)音無力半年余”。癥見:聲音低弱,音色暗淡,氣息表淺,氣短心悸,自汗乏力,胸悶氣憋,面色萎黃,月經(jīng)量少,大便溏軟,舌淡,苔薄白,脈細軟無力。間接喉鏡檢查:左聲帶外展及內(nèi)收功能均消失,聲帶閉合不全。診斷:聲弱(單側(cè)聲帶完全性麻痹),證屬心脾虛弱、氣血不足。治法:補氣養(yǎng)血,壯肌宏音。
治療:(1)針灸:采取旴江明代李梴“上補下瀉”法,主穴選足三里、合谷、神門,應穴選脾俞、心俞、開音2 號。先針主穴足三里、合谷、神門,平補平瀉,中途行針一次。再針應穴脾俞、心俞、開音2 號,補法,以應答主穴,中途不行針。留針20 min。隔日1次。針刺期間,即感咽喉松暢,聲音即開,但聲不亮。(2)耳穴貼壓:選脾、心、咽喉、神門等,用王不留行籽粘貼壓于穴上,隔日1次,雙耳交替。(3)中藥:人參6 g、龍眼肉12 g、白術(shù)12 g、當歸 12 g、白芍 12 g、黃精 15 g、橘絡(luò) 3 g、訶子10 g、羊乳參15 g。每日1劑。
1月20日復診,患者聲音已亮。檢查:聲帶外展及內(nèi)收功能稍欠佳,聲門尚可。繼續(xù)針刺及耳穴貼壓治療,中藥守上方加黃芪20 g,繼續(xù)治療三周,以善其后。
2.2 討論 本案乃心脾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聲弱。脾主氣藏血,心主血,氣血足則喉肌壯而聲宏。故以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宏音為主,針藥結(jié)合治之。
針灸選穴上,主穴足三里、合谷屬手足陽明經(jīng),“陽明常多氣多血”,能調(diào)理氣血、利喉益音;神門,屬手少陰心經(jīng),安魄益志、養(yǎng)神利音。應穴脾俞、心俞、開音2號,益氣、養(yǎng)血、宏音;開音2號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區(qū)域,能益氣養(yǎng)血、壯氣宏音。耳穴貼壓選脾、心、神門,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神利音;咽喉穴,舒利咽喉、宏聲悅音。
中藥以人參、白術(shù)為君,補益陽氣,煦喉宏音。用當歸、白芍、龍眼肉、黃精、羊乳參為臣,補益陰血,滋養(yǎng)聲戶。配橘絡(luò)、訶子為佐,舒利咽喉,宏聲悅音。
3.1 病例資料 李某,男,50歲,播音員。 2018年4月19日首診?;颊咭颉鞍l(fā)音無力8個月余”,多方治療無效,來我院就診。癥見:發(fā)音無力,聲音無根,甚至失音,吐字無力,面色白,氣短自汗,形寒神疲,腹脹困倦,腰軟膝冷,夜尿頻數(shù),大便稀溏,舌淡胖,脈沉弱。檢查:喉粘膜及室?guī)А⒙晭О导t肥厚,雙聲帶邊緣肥厚,聲門閉合不全。診斷:聲弱(慢性喉炎),證屬:脾腎陽虛、元氣衰微。治法:補益脾腎,溫養(yǎng)元氣,益氣宏音。
治療:(1)針灸:采取旴江明代李梴“上補下瀉”法,主穴選然谷、三陰交、合谷,應穴選脾俞、腎俞、開音2號。先針主穴然谷、三陰交、合谷,平補平瀉,中途行針一次;再針應穴脾俞、腎俞、開音2號,補法,以應答主穴,中途不行針。留針20 min,隔日1次。針刺期間,即感咽喉松暢,聲音未開。(2)耳穴貼壓: 選脾、腎、咽喉、神門,用王不留行籽粘貼壓于穴上,隔日1次,雙耳交替。(3)中藥:人參6 g、肉蓯蓉12 g、鹿角膠10 g、菟絲子15 g、白術(shù)10 g、升麻6 g、葛根15 g、訶子10 g、木蝴蝶6 g,每日1劑。訶子又可作為引藥,引諸藥上達喉竅,利喉開音。
4月26日復診, 患者聲音稍有力。檢查:室?guī)?、聲帶肥厚略有改善,聲門欠佳。繼續(xù)針刺及耳穴貼壓治療,中藥守上方加金櫻子15 g、制附片10 g,治療三周。
6月18日復診,患者聲音亮,諸癥悉除。檢查:室?guī)А⒙晭o暗紅肥厚,聲門閉合尚可。停止上述治療,囑其內(nèi)服金匱腎氣丸五瓶,以善其后。
3.2 討論 本案乃脾腎陽虛、元氣衰微所致聲弱。《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六》云:“腎者人身根本,元氣發(fā)生之主。腎氣一虧,則元氣寢弱而語暗者有之?!逼⒛I陽虛、元氣不足,則發(fā)音無力,甚則音全無。故治療以補腎納氣,培本強音為主,針藥結(jié)合治之。
針灸選穴上,主穴然谷、三陰交屬脾腎二經(jīng),調(diào)理脾腎,調(diào)暢陽氣,升陽煦喉;合谷,舒利咽喉。應穴脾俞、腎俞、開音2號,補益脾腎、溫養(yǎng)元氣,利喉宏音,開音2號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區(qū)域,可補益氣血、煦喉宏音。耳穴貼壓,選脾、腎穴溫補脾陽,咽喉穴利喉宏音。
中藥以人參、肉蓯蓉、鹿角膠、菟絲子、白術(shù)為君,溫養(yǎng)脾腎,煦喉宏音。用升麻、葛根為臣,益氣升陽,開竅利音。配木蝴蝶、訶子利喉開音。木蝴蝶又可作為引藥,引諸藥上達喉竅,利喉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