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財經(jīng)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公開市場操作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jīng)成為美聯(lián)儲的首要貨幣政策工具。近年來,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完善和金融機構市場化程度的加強,我國公開市場操作在貨幣政策工具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起到越來越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央行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基礎貨幣的情況下,股票分析師也愈加關注短期流動性問題,公開市場操作對股市開始產(chǎn)生一定影響。如,2017年3月24日至4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連續(xù)近兩周未進行逆回購操作;5月5日至5月9日,又連續(xù)三天未進行逆回購操作,各大財經(jīng)媒體均對此有所著重報道。而從4月14日至24日,我國股市上證指數(shù)從3276.71一路下行至3111.21;5月5日至9日,又從3395.45跌至3327.59。公開市場操作釋放出的流動性是否會作用于股市,從而對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有所影響,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分析和研究公開市場操作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對貨幣當局、投資者均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旨在研究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通過調節(jié)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程度,以期在公開市場操作的貨幣政策信號發(fā)出后,為投資者調整預期和央行把控風險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言;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第三部分為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現(xiàn)狀,并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第四部分為我國公開市場操作與股票市場相關關系研究,分析公開市場操作對股票市場的直觀關系和影響機制;第五部分為實證分析,選取七天逆回購量和滬深300、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作為變量,建立VAR模型,對公開市場操作如何影響股票市場的波動進行研究;第六部分為建議,綜合全文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
到目前為止,學界更多的是研究貨幣供給量等宏觀經(jīng)濟變量是否會影響證券市場的股價。由于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來實現(xiàn)政策目標,故而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影響的研究成果對于該課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而公開市場操作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多,因此學者也越來越關注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有一定的短期影響。曾志堅(2007)通過選取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為研究的樣本區(qū)間,運用VAR模型對宏觀濟變量是否影響股票價格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貨幣供給量變化會影響上證綜合指數(shù)月度收盤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影響程度很?。粍嗛?015)選取2006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月度數(shù)據(jù),運用SVAR模型,研究了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率、匯率之間的相互關系。得出股票價格仍是受自身的因素影響為主,其他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較小,但公開市場操作對金融行業(yè)沖擊有一定程度上的貢獻的結論;王嘉利(2014)以2011年1月4日至2013年10月26日作為估計期,估計股票的期望收益率,采用GARCH模型建立一階自回歸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公開市場作為股票市場的外生變量,不是股票價格變動的格蘭杰原因,但公開市場操作會對股市價格波動產(chǎn)生顯著影響。公開市場操作通過調節(jié)基礎貨幣從而實現(xiàn)政策調控目標這一傳導機制在我國當前市場上是有效的。央行啟動SLO這一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對短期股票價格有很好的影響效果;王鑫,李敬(2016)通過運用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的月度數(shù)據(jù),在分析公開市場業(yè)務對股市影響的傳導機制基礎上建立SVAR模型,進而運用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公開市場業(yè)務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結果如下:第一,就短期而言公開市場業(yè)務操作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顯著,但長期無效;第二,股市受利率影響正在逐步加深,但資金對于股市的推動仍然是主導因素;第三,公開市場操作業(yè)務對于滬市的影響較深市來說更大;第四,相比較于滬市,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水平對深市的影響更大;關于歐洲市場的有關研究也得到的相似的結論:Cassola 和 Morana(2004)采用了VAR方法,尤其使用了協(xié)整VAR模型研究在歐元區(qū)內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如何選取的變量包括實際GDP、實際 M3 余額、通貨膨脹、短期利率、債券收益率和實際股票價格。分析脈沖響應函數(shù)的結果,得出了長期的積極的貨幣沖擊對真實股票價格起暫時積極作用的結論。
另外一部分研究結果表明,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沒有影響。張成虎,李育林(2010)首先基于貨幣內生性理論和威廉斯股價模型進行了貨幣供給和股票價格關聯(lián)性的理論分析,而后采用1999年12月至2008年8月上證綜指的月度數(shù)據(jù)建立了VAR模型。發(fā)現(xiàn)貨幣供給變化對股票價格變化影響不顯著,股票價格變化主要受其自身規(guī)律支配,貨幣供給的多少難以改變資產(chǎn)價格變化的趨勢;王保謙(2012)采用施加了短期約束的結構式向量自回歸,通過Johanson協(xié)整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shù)和方差分解等方法,通過對2004年1月-2012年3月共99個樣本的分析,得出公開市場操作、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不顯著的結論;張倩(2016)選取2004年1月-2015年10月的上證綜指、深證成指月度收盤價,M0,M1等數(shù)據(jù),利用單位根檢驗、協(xié)整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通過分析研究,得出結果顯示,由于貨幣政策時滯的存在,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指數(shù)的作用不明顯。
還有一些分析研究表明貨幣政策對股票價格有著結構性影響。Willem Thorbecke(1997)利用VAR模型對股票市場中不同行業(yè)的回報率影響做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不同行業(yè)的回報情況對貨幣政策的反應程度的不同,這為投資者進行不同行業(yè)的投資時是有幫助意義的;劉熀松(2004)整理出年度數(shù)據(jù)并對他們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得到了M0、M1與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之間存在相關關系的結果。進而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對數(shù)據(jù)序列進行了分析,最后發(fā)現(xiàn):對于M1而言,無論是增量還是存量,其都會影響股票市場價格,但各自的影響程度相異;對于M0而言,其會受到股票市場價格波動所導致的影響,但是后者的變化并不會影響前者。毛彥軍(2011)考察了2000-2009年間我國貨幣供給量和股票價格之間協(xié)整關系以及協(xié)整關系的穩(wěn)定性。結論表明,我國貨幣供給量與股價之間存在著協(xié)整關系,并且這種協(xié)整關系不存在結構變化,比較穩(wěn)定。
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jié)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xiàn)貨幣政策調控目標。
20世紀90年代,公開市場操作的正式啟動始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迄今為止,公開市場操作業(yè)已成為我國操作最為頻繁的最主要貨幣政策工具。2013年前的一段時間,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商行流動性偏緊,央行需通過降準對沖,導致基礎貨幣被動增加,于是央行通過發(fā)行央票回籠基礎貨幣。2013年后,外匯儲備增速放緩并開始下滑,央行逐步收回央票,貨幣凈投放成為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業(yè)務目標,而逆回購交易成為主要操作手段。
圖1選取了2014年6月到2016年12月間公開市場操作的數(shù)額。圖1中a表示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投放量,b表示公開市場操作貨幣回籠量。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年來,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投放量由最初的4220億元增長到38550億元,貨幣回籠量由最初的2180億元增長到39400億元,其在數(shù)額上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且貨幣投放量與回籠量的趨勢相似、數(shù)額趨同,使得貨幣凈投放量保持在一個平穩(wěn)的水平。
圖1 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投放與回籠量
我國央行越來越注重公開市場操作的時效性,即短期操作更為頻繁,同時非短期操作有所減少。雖然多種新型操作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操作、中期借貸便利操作、短期流動性高調節(jié)工具等也在不斷的產(chǎn)生,并對貨幣市場的短期調節(jié)發(fā)揮突出作用,但其發(fā)展時間不長,對市場影響程度較為有限,所以公開市場操作仍然依賴擁有完善體系的回購交易。在貨幣政策寬松的大背景下,我國于2011年暫停了七天正回購交易,于2014年暫停了所有正回購交易。從2012年開始,七天逆回購明顯成為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圖2中a表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間我國公開市場七天逆回購數(shù)量,b表示在此期間公開市場操作七天逆回購每月交易天數(shù)??梢钥闯觯卺尫呕A貨幣量上,2016年末七天逆回購量較之前有了明顯的上升;在操作頻繁程度上,交易天數(shù)也由每月不到10天提高到每月20天左右。公開市場七天逆回購數(shù)量的上升和頻率的提高,可見其在我國央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在與日俱增。
圖2 七天逆回購月交易量與天數(shù)
股票市場有著拓寬融資渠道、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形成和分散市場風險等的特點。而我國股票市場在資本的需求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推動下,日益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資本市場,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公開市場操作作用于貨幣市場而最終影響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目標,對實體經(jīng)濟有較大促進作用,而實體經(jīng)濟的興衰也會作用于每一個上市公司,體現(xiàn)在股價的漲跌上。為了直觀地了解公開市場操作與股票市場價格是否存在關聯(lián),本文隨機選取從2016年6月16日到7月26日共29組七天逆回購變動率和滬深300指數(shù)收益率數(shù)據(jù)制成折線圖(為方便觀察,將滬深300指數(shù)收益率放大100倍)。
圖3 同步性關系
從上圖可以看出,6月16日至21日、6月21日至23日和7月1日到5日,二者均同時呈現(xiàn)出先升后降的態(tài)勢;而6月24至7月1日和7月7日之后,滬深300指數(shù)波動率在七天逆回購變動一天或者兩天后開始同方向變動。因此,直觀來看,公開市場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與股價波動方向和波動幅度一致,且公開市場操作的波動先于滬深300指數(shù)的波動,我國公開市場操作可能是股價收益率波動的影響因素。
貨幣市場與股票市場存在著聯(lián)動效應,當貨幣市場資金供給增加時,會有一部分資金流入到其他市場,如貸款市場。在不同國家、不同時間,貨幣市場流入到股市的資金可能不同,即溢出效應有差異,其基本模型如下圖4所示。貨幣市場上存在著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均衡關系,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公開市場操作向其中釋放基礎貨幣,正常情況下,圖4 a)中資金由A增加為B,貨幣供給曲線SM會移動,貨幣市場均衡得以有效改變。若央行釋放出的基礎貨幣通過某種途徑流入股市,設資金流入量為Δm,以當前股價為基準,當Δm=AB時,股價上漲到b)中C點。隨著股價的升高,等量資金的投入對股價的促進作用將逐漸減小。若Δm=1/2AB,股票會由當前價格抬高至D,如果此時剩余資金全部進入股票市場,則股價會抬高至C,可以看出收益會隨股價的上升也即資金的增加而提高,股票收益率會逐漸減小但仍大于零,如c)第一象限所示。當公開市場操作到期時,資金流出,收益減少,股票收益率小于零。
圖4 貨幣市場與股票市場聯(lián)動模型
強溢出效應是指在監(jiān)管寬松,股市收益率相對較高即股市處于牛市或投機者占多數(shù)的情況下,央行投放的新增流動性會大量溢出流入股票市場。如圖5 a)中所示,Δm=XB將會較大,貨幣市場均衡受此影響較??;而股票市場資金流入較多,圖5 b)中股票價格上升至Y趨近于C點,說明股票價格大幅上升,收益率為正。
圖5 貨幣市場與股票市場聯(lián)動較強
經(jīng)濟學家郎咸平教授在2009年曾指出,由于我國中央銀行長期貫徹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信貸規(guī)模的大幅度擴張,巨額資金流入股市,從而推動股市的大幅度上漲;而當央行逆轉風向,信貸熱錢又大量出逃,會造成股市急速下挫。此番言論從反向印證了2009年2月股市的下跌。除此以外,安信證券首席經(jīng)濟學家高善文2015年在一篇采訪中說到,一個超越市場預期的單邊的非常嚴重的熊市在中國的歷史上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貨幣政策的緊縮。
弱溢出效應是指在監(jiān)管較嚴,股票市場處于熊市或市場中投資者占多數(shù)的情況下,央行投放的新增流動性基本不會或很少溢出流入股票市場。如圖6a)所示,資金流動較小,貨幣市場供給曲線將大幅移至處,政策效果得到應有體現(xiàn);而股票市場價格僅小幅上升至b)中,收益率仍然為正。
圖6 貨幣市場與股票市場聯(lián)動較弱
華泰證券首席經(jīng)濟學家俞平康認為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首先是實體經(jīng)濟,其次才是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不直接服務于股票市場,但穩(wěn)重偏松的貨幣政策可以作為股票市場慢牛邏輯的支持因素。
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出來的流動性流入到股票市場進而影響到股票價格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而非本期公開市場操作會立即對本期的股票市場價格產(chǎn)生影響;同時,本期的公開市場操作可能不僅作用于一期股票市場價格,即某一期的股票市場價格可能是由于之前的多期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貨幣供應量所共同作用的結果。VAR模型是將所要研究系統(tǒng)中的每一內生變量作為所有內生變量滯后期的函數(shù),從而構成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本文所要分析的內容恰好符合VAR模型要求,且符合經(jīng)濟學意義,故本文選取VAR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本文選取七天逆回購量代表公開市場操作、滬深300指數(shù)收益率和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代表股票市場價格。原因在于七天逆回購在所有逆回購操作中頻率最高,而逆回購交易又是目前公開市場操作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對市場的調節(jié)意義較為重大;后兩者分別反映大盤股與小盤股情況,包含股票市場主要信息,并可對比公開市場操作對不同規(guī)模股票價格的影響程度差異。
1.平穩(wěn)性檢驗
表1 單位根檢驗結果
使用VAR模型的首要條件為時間序列必須通過平穩(wěn)性檢驗,且各時間序列之間為同階平穩(wěn)。滬深300指數(shù)收益率與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均通過了ADF檢驗,是I(0)單整序列;七天逆回購量未通過ADF檢驗。但從經(jīng)濟學意義上分析,該序列必然同時包括短期波動和長期趨勢,故對該序列進行趨勢處理,發(fā)現(xiàn)該序列與時期三次方的最小二乘回歸擬合良好,取其殘差構成無趨勢七天逆回購量序列并進行ADF檢驗,結果表明,無趨勢七天逆回購量通過了檢驗,是I(0)單整序列。因此兩序列為同階平穩(wěn)關系,故二者必為協(xié)整關系,可以使用VAR模型。
2.確定VAR模型的最大滯后階數(shù)
根據(jù)表2可知,當滯后期為7階時,兩模型AIC值均達到最小。根據(jù)AIC準則,確認最大滯后階數(shù)為7階,評價結果為建立VAR(7)模型1與VAR(7)模型2。
表2 最大滯后階數(shù)確定結果
3.格蘭杰因果檢驗
從表3、表4中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七天逆回購量是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的格蘭杰原因;同時接受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不是七天逆回購的格蘭杰原因的零假設。也即說明公開市場操作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是有其統(tǒng)計基礎的。
表3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模型1)
表4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模型2)
4.建立VAR模型
根據(jù)以上結論,建立VAR(7)模型。運行Eviews 8軟件,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根據(jù)表5,可知模型1中方程1的F統(tǒng)計量為3.11,方程2的F統(tǒng)計量為14.70;模型2中方程1的F統(tǒng)計量為2.91,方程2的F統(tǒng)計量為15.01,都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上述兩個模型均是顯著的。而模型1中方程1的擬合優(yōu)度為0.191、模型2中方程1的擬合優(yōu)度為0.181,說明滬深300指數(shù)和中證500收益率的變動分別有19.1%和18.1%是由七天逆回購量所影響的。但七天逆回購是否對股票市場價格有影響,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檢驗。
表5 VAR模型1建立
5.VAR模型的平穩(wěn)性檢驗
圖7 AR根檢驗結果
在建立起VAR模型之后,為進一步討論變量間相互關系,要求該VAR模型是穩(wěn)定的。本文采用AR根檢驗,結果如上圖所示,a)、b)分別代表模型1與模型2。本文所建立的兩個模型,無一VAR模型根的倒數(shù)落于單位圓外,即全部AR根均位于單位圓內,說明本文所建立VAR模型均是穩(wěn)定的。
6.脈沖響應函數(shù)
在圖8中,橫軸表示施加一單位沖擊后的響應期數(shù)量(單位:日),縱軸表示滬深300收益率的響應。圖中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shù)。當在本期對O1施加一單位的正向沖擊,Y1會在前六期逐漸上升,又在第七期時大幅下跌,第八期響應變回為正向,而后影響慢慢消失;而Y2所受沖擊與Y1相似,但其在前六期上漲幅度較小,未有Y1明顯,而在第七期時下跌幅度更大,近乎Y1的兩倍。當在本期對Y1和Y2對自身施加一單位的正向沖擊,兩者情況基本相同,均會在當期大幅上升,在第二期過后波動逐漸減弱,恢復平穩(wěn)狀態(tài)。
圖8 脈沖響應函數(shù)圖
綜上可知,七天逆回購操作在當期釋放出流動性后,有一部分流入股市,且主要流入大盤股,抬高股價;而在第七期逆回購到期時,Y2下跌程度遠大于Y1;第八期及之后,Y1與Y2均慢慢恢復正常水平。同時可以看出,Y1與Y2受其自身沖擊時相較于七天逆回購所受影響更大,股票價格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隨機游走趨勢。上述四種脈沖響應在第十二期以后均基本消失,說明O1和Y1、Y2對Y1、Y2的影響主要集中于短期,而對于長期而言影響不大。
7.方差分解
從表6中可以看出,O1對Y1、Y2的貢獻率在第七期之前幾乎為零;而從第七期開始,影響逐漸增大;至第十期,O1對Y1的影響始終保持在8%左右,O1對Y2的影響始終保持在9.7%-10%之間,而股票收益率對其自身的影響均保持在90%以上,股票隨機游走的特征得以體現(xiàn)出來。
表6 方差分解結果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知,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七天逆回購量對滬深300與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均有所影響,影響程度較為顯著,分別為19.1%和18.1%。對于股票收益率的研究領域,該影響程度是令人滿意的。其他研究表明,盈利能力、成長能力與資本結構共同影響可以解釋股價波動的17.5%(許宇博和李瑞芬,2016);凈資產(chǎn)收益率、股東權益周轉率、營業(yè)收入現(xiàn)金比率、貝塔系數(shù)、公司規(guī)模、公司成長性可以解釋股票收益率的13.28%(楊剛齊,2016)。因而綜合上述各因素,以及可能對股價有影響的股指期貨和訂單驅動等,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2.VAR模型的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公開市場操作變量七天逆回購量,包含對預測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的有用信息,即七天逆回購量的波動可以領導指數(shù)收益率的變化。
3.脈沖響應函數(shù)分析表明,七天逆回購交易操作日和到期日對股票收益率的影響不同。第一,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雖然會受到七天逆回購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自身波動影響;第二,在第七期時,中證500指數(shù)收益率的下跌程度較滬深300來看更大。這一點說明七天逆回購到期時,商業(yè)銀行從股票市場中抽離資金,中央銀行釋放出回籠流動性、收緊貨幣供應量的信號,會使得市場產(chǎn)生恐慌的心理,并導致資金的大量出逃,由于中證500指數(shù)自身波動程度更大,從而導致了其更大程度的跌幅。
在一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發(fā)展成熟的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所投放的基礎貨幣本不應流入股票市場,兩者間相關關系系數(shù)應基本為零。然而,中國的市場有效性尚且不強,公開市場操作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不容忽略,在某些情況下,其會對股票市場造成較大程度的沖擊,因而本文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底線,可見把控好系統(tǒng)性風險是保障金融安全、保證經(jīng)濟良好發(fā)展的關鍵。由上述實證結果可知,我國貨幣市場與股票市場有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動,由于風險外溢較快,貨幣市場若出現(xiàn)問題會迅速波及到股票市場,重則將導致金融危機等問題。對于防范貨幣市場強溢出效應,國家應建立“防火墻”,嚴防貨幣市場所投放流動資金違規(guī)流入股票市場,并進一步加強對此類問題的監(jiān)管力度,加大懲治力度,健全相關法律與機制,彌補此類問題的空缺。
公開市場操作對于股票市場價格而言,其回籠貨幣時的負向影響遠遠大于其投放貨幣時的正向影響。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股票市場上的利空消息可能會給公眾帶來恐慌情緒的連鎖效應。央行應在考慮國內外宏觀經(jīng)濟形勢并實行公開市場操作等有關政策的同時,在金融穩(wěn)定報告中強調公開市場操作投放資金的市場與用途,在證監(jiān)會答記者問上明確答復此類問題,同時對媒體進行合理引導,減少為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實、捕風捉影的文章。通過這樣的預期管理,把控好公眾的情緒,以防市場緊張的氣氛蔓延,從而避免國家和個人不必要損失的發(fā)生。
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wěn)定、并以此促進經(jīng)濟增長,因而公開市場操作不應成為影響股票市場的重要因素。雖然實證結果顯著,但我國公開市場操作有效性會隨著市場的完善而逐步提高,從而對貨幣市場的影響程度逐漸增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逐漸減弱。通過投資者教育,引導散戶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引導機構避免利用貨幣政策加大股市波動。從而引導投資者分離公開市場操作與股票市場同步性變動預期,加強理性預期,減少投機心理,優(yōu)化對股票市場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