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之,江潔,高金偉
(武警山西省總隊醫(yī)院骨科,山西 太原 030006)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主要指發(fā)生于股骨粗隆部大轉子至小轉子連線處的骨折,以局部腫脹、疼痛、皮下瘀血為主要癥狀,患者下肢可出現(xiàn)屈曲短縮,內收外展畸形,需及時進行手術復位治療[1]。目前,臨床多采用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2],PFNA內固定及ALP內固定是兩種比較常用的方式。本研究探究兩種方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2例,按照治療方式分為PFNA組(n=32)和ALP組(n=30)。PFNA 組男25 例,女7 例;年齡45~67 歲,平均(50.64±3.43)歲;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摔倒、高處墜落,分別為11例、17例、4例。ALP組男24例,女6例;年齡46~65歲,平均(50.35±3.28)歲;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摔倒、高處墜落,分別為 10 例、15 例、5 例。兩組年齡、骨折原因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局部腫脹明顯,活動受限;②無手術禁忌。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②存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
1.2 方法
1.2.1 PFNA組 給予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具體方式如下:①麻醉后,固定患肢,手術全程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②手術入路選擇大粗隆5 cm處,切口完全暴露大粗隆、骨折部位,骨折復位后選擇克氏針進行固定。③在大粗隆相應位置置入導針,深度15 cm,根據(jù)導針位置進行擴髓操作,完成后退出導針。④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包括骨質、骨折部位等,選擇合適型號的PFNA,置入到骨髓中,股骨外鉆孔,利用瞄準架向股骨頸置入螺旋刀片,經X 線檢查位置準確后,進行螺旋刀片鎖緊操作,并置入尾帽,操作完成后縫合。
1.2.2 ALP 組 給予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具體方式如下:①術前準備,包括麻醉等均與PFNA組相同。②手術入路選擇髖關節(jié)處,縱行切口約10 cm,關節(jié)囊切開,完全暴露,骨折復位后選擇克氏針進行固定。③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型號合適的解剖型鎖定鋼板,將其置入股骨外側與大粗隆之間,經X 線檢查位置準確后,使用克氏針,3 根,均經解剖型鎖定鋼板置入股骨頸,相應螺釘固定;于股骨干處插入克氏針,根據(jù)患者骨折情況選擇插入數(shù)量,并使用相應螺釘固定。④經X線檢查骨折復位情況,操作完成后縫合。
1.2.3 術后處理 術后,兩組均給予抗生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療,預防感染及靜脈血栓。根據(jù)患者情況,予以早期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評估手術情況。②評估兩組治療效果。術后隨訪6個月,了解患者恢復情況。痊愈:患肢痛感消失,經X線檢查,結果顯示骨折線消失;顯效:患肢存在壓迫痛感,經X 線檢查,結果顯示骨折線明顯消失;有效:患肢存在壓迫痛感強烈,經X 線檢查,結果顯示骨折線模糊。無效:患肢痛感強烈,經X線檢查,結果顯示骨折線未改善??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式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PFNA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LP 組,手術用時、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ALP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下床活動時間(d)15.86±1.73 8.46±1.64 17.290 0.000組別ALP組(n=30)PFNA組(n=32)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300.56±36.57 128.39±36.72 18.486 0.000手術用時(min)90.16±10.37 49.76±8.42 16.888 0.000骨折愈合時間(d)18.65±5.42 11.36±4.13 5.980 0.000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PFNA 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LP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從解剖學上分析,股骨近端有2 個非常重要的突起部位,即大轉子和小轉子,其中,大轉子即為大粗隆,小轉子即為小粗隆,該部位的骨折通常被稱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又稱轉子間骨折[3-4]。由于股骨大粗隆位置突出,若患者遭受摔倒、車禍等外界暴力后,該部位則非常容易骨折;同時,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其骨密度下降,骨質疏松等疾病較高發(fā),體位不協(xié)調情況下也易發(fā)生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給患者造成劇烈疼痛,影響其肢體功能,使其肢體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5]。
臨床多采用手術復位進行治療,復位后采用相應方式進行內固定,以達到骨折成功復位的目的。手術在X線檢查協(xié)助下,確定手術位置,切開并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采用相應方式進行內固定[6]。骨折內固定又分為髓內固定、髓外固定兩種方式,臨床最常使用的方式分別為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其中解剖型鎖定鋼板主要在髓外進行,該方式以人體解剖學為基礎,在股骨頸置入螺釘,其與相應干板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治療效果顯著,但對穩(wěn)定骨折部位具有相應局限性,在股骨結構的影響下易導致患者骨折畸形、不愈合等后果[7-8]。同時,由于該固定方式需將患者骨折部位相應軟組織剝離,阻礙該部位血運,不利于患者盡快恢復。作為一種髓內內固定方式,PFNA 內固定以重建釘為基礎,鎖定方式包括靜態(tài)及動態(tài),對不同位置骨折更具針對性治療,其配套螺旋刀片能有效抗旋轉,固定更牢靠,更具穩(wěn)定性[9-10]。本研究結果顯示,PFN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LP 組,手術用時、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ALP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NA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LP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用時更短,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使患者盡快下床活動,加快其痊愈速度,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ALP內固定。
綜上所述,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PFNA內固定,術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手術用時、術后愈合、下床時間更短,治療效果優(yōu)于ALP內固定,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