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苦,作文難,一提到作文我就煩?!边@是怕作文的同學的一句口頭禪。像這類學生普遍存在。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的作文要求:要求學生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即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自己熟悉的人和物,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達到上述要求,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畏難情緒進而寫好作文呢?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對寫作來說更為重要。那么,應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感受生活,學會觀察的習慣
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內(nèi)容空洞,不具體;語言單調(diào),缺乏真情實感。究其根源是學生對生活缺乏觀察,或不善于思考?!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要養(yǎng)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庇^察是一個知覺、思維、語言相結(jié)合的智力活動過程。觀察也是人們增長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認真仔細觀察,才會有深刻的理解,才會在大腦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引導學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
1.培養(yǎng)學生進行有序觀察
只有觀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不注意觀察的順序,常東張西望,顯得雜亂無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教給觀察方法。如:從整體到部分,從近到遠,從上到下,從景到人等等。先指導學生觀察靜物,再觀察動態(tài)物體:學生通過實踐反復糾正,就能有序地觀察事物,作文也就能做到言之有序。
2.培養(yǎng)學生抓住特點觀察
在學生學會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抓住特點觀察事物。小學生觀察事物往往不精細比較籠統(tǒng),常忽略了對重要細節(jié)的觀察。在指導時,教師應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同時指導學生學會細致觀察所要分辨的對象,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事物細微之處。在觀察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yǎng)學生捕捉事物特點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觀察
學生寫作文寫得不具體,就是對所寫的事物沒有仔細觀察,認識模糊,沒有清晰印象。所以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養(yǎng)成自覺主動觀察的習慣。
二、培養(yǎng)學生敢說實話,訴說真情的習慣
文貴有情,這情是自己的真實思想感情,是發(fā)自肺腑的切身感受。真情實話最動人,充滿真情實話的文章不但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他人,所以寫作要絕對坦白,不要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文章中。目前,在學生的作文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虛假現(xiàn)象,寫進作文中的人是虛假的,事是假的,觀點是強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xiàn)在應付作文的學生身上,還出現(xiàn)在作文功底較扎實的學生身上。他們沒有養(yǎng)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他們的作文即使有文采,依然脫不了胡編亂造的弊端。因此,寫出來的文章難以感動人。只有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才能讓讀者感到真實可靠,才能使你寫出的文章產(chǎn)生說服力及感染力。
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
魯迅先生說過:“要學會寫作就要像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這都說明積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筆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原因,便是在積累上下過功夫。材料儲備豐富。不少同學寫作苦于無言,只好望題興嘆。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倉庫里貯存的素材多少,直接關(guān)系到作文的質(zhì)量。有一則笑話說:一秀才寫不出文章,痛苦萬分,其妻見曰:“怎么比我生小孩還難?”對日:“當然更難。你生孩子是肚中有貨,我寫文章是肚中無貨?!睂W生作文也往往是肚中無貨。因此,應該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教師可引導學生多閱讀,通過閱讀積累素材。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是獲取寫作范例的唯一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全都是前人在讀書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其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qū)W好寫作和成功之路。
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訓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寫作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必須反復實踐體驗、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guī)律。要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引導學生勤寫觀察筆記,多寫讀書筆記,把平時看到的現(xiàn)象,讀到好的素材,感受到思想火花,都記錄下來,這樣才不至于隨讀隨忘,隨見隨忘。常言道: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多讀多寫文章,只有多寫了,寫起文章才能得心應手。連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的。因此,初學寫作者應勤練筆。只有堅持練筆,才能以“量”來促進“質(zhì)”的飛躍。要持之以恒,寫作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
五、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修改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引導學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而提高寫作的能力,要求學生養(yǎng)成多寫多改的習慣。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步驟,是提高文章質(zhì)量的有效方法,而修改又重在養(yǎng)成自改習作的習慣。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有他自己的獨特魅力和可取之處。因此在寫完習作之后,教師應引領(lǐng)學生互相評改,交流心得,讓學生從中借鑒、提醒、吸收、感悟,讓他們從中學會共享資源,共享語言的優(yōu)美,從而獲得作文技巧,提高寫作能力。葉圣陶先生曾大力提倡積極主動學生自己修改文章。因為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越改越精美。從起始年級起,就應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
總之,有了良好的寫作習慣,作文自然能夠?qū)W得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寫作水平也就能夠不斷提高。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高埔鎮(zhèn)山下小學?溫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