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茵
摘要:眾所周知,學生的心靈成長是一個極為復雜與漫長的過程,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班集體則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沃土。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班級總會有一個或幾個令班任、科任老師頭疼的孩子,尤其是作為一名小學的音樂老師不可避免地會跨班級跨年級,會遇到更多心理及行為特殊的學生。筆者站在小學音樂課堂一線教師的視角,通過幾則不同情境下發(fā)生的個例、事件,聚焦于幾位心理特質(zhì)不同的特殊學生,結(jié)合心理分析,嘗試利用教育契機配合有效的溝通教育策略,進行育人轉(zhuǎn)化探究,取得了以點帶面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小學音樂課堂?特殊學生?轉(zhuǎn)化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大多數(shù)特殊學生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們仿佛就是袁枚這首詩中的“苔花”:渺小而卑微。如何促使渺小如苔花的他們,雖小卻能克服自卑,如牡丹般自信綻放,養(yǎng)成健全人格呢?身為美育學科的音樂教師應則無旁貸,以音樂課堂為主陣地,以音樂的教育美觸動學生的心靈美,使這一部分特殊學生真正得到如甘露般的滋養(yǎng),使他們有可持續(xù)成長并積極發(fā)展的可能。
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則個案的探究中提煉出以下幾方面的共性點,相信對研究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特殊學生的轉(zhuǎn)化能提供良好的策略與方法。
一、信任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共情”能力,樹其自尊
Hoffma認為同理心是不僅能正確感知對方的感受,還對他人的處境有合適的共情性回應“筆者認為,對于共情的理解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并接納他人特有的經(jīng)歷并相應的作出回應的能力。因此,課堂中若能融合此類現(xiàn)代心理學觀點并滲透到課堂中,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
這天早上起床,發(fā)現(xiàn)我視為第二生命的嗓子失聲了!我第一反應就是:只能整合本學期的音樂知識點擬出一份小小音樂試卷以對答案的形式完成,但學生能配合嗎?尤其是郭☆軒、柒☆晉那幾個上課紀律特別差被醫(yī)生診斷為“多動癥”的孩子?上課鈴響的那一剎那,我靈機一動,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黑板上寫下“涂涂老師失聲了,這節(jié)課我用手勢和眼神與你們交流,可以嗎?”偌大的教室安靜無比,原來孩子們在用嘴型說“可以”!郭☆軒與柒☆晉豎起了“ok”的手型!此刻,我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沖動:原來,信任的力量可以如此神奇!(直到現(xiàn)在回憶起那一幕,筆者心中依然是無比震撼的!)整節(jié)課充滿了靜中育動的靈動,郭☆軒與柒☆晉兩位同學這節(jié)課出乎意料地用心與認真,還一直用同情的眼神凝望著我,生怕漏掉我的一舉一動呢!整節(jié)課全班同學對我的理解與配合令我感動,原來,在信任前提下巧妙適時地啟動孩子們的“共情”心理可以營造如此特殊而有效的課堂,真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p>
課畢,郭☆軒大聲說:“老師太可憐了,嗓子啞了也要給我們上課”。這一刻,筆者本人的教師價值感油然而生,誰說他們是熊孩子?。课也挥勺灾髋c他們擊掌,他們通過擊掌傳達對課堂的承諾,我用擊掌給予他們信任。這一刻,我感覺到了這兩個如小小苔花般孩子獲得了自尊自強的動力!
二、包容學生,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強其善
“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最重要性特征之一,就是他工作對象一兒童一經(jīng)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钡拇_,作為教師,尤其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更應牢牢把握音樂的鮮活與靈動,不歧視不放棄每一位學生,更不宜用憎惡的心態(tài)對待班級中的特殊學生,這需要教師真正能理解我們的工作對象——兒童——經(jīng)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深度理解了這句話的涵義便能用樂觀的心態(tài)包容學生,理解學生,從而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案例二:
背景一: 新學期接任二(5)班的第一堂課
“批評荷花隊最后一個同學………”話音未落,那孩子突然抄起墻角的凳子砸向講臺,沒待我反應過來,已有兩位班長眼明手快配合默契把他攔住帶往班主任處去了。
課后才知各科老師前幾天上課都領(lǐng)會過這孩子出現(xiàn)的這種突發(fā)的暴力情況。此時孩子媽媽過來學校了,一臉歉意的表情。但孩子已經(jīng)對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已遺忘了,全無戾氣,還向我乖乖道歉。我那準備好的滿滿批評之詞到嘴邊又咽下。我靈機一動,試著與他拉拉勾,又與他聊了聊他與班里小朋友的關(guān)系,他表示以后音樂課堂會乖乖的。家長對我的做法與寬容感激不盡,千恩萬謝地走了。
下節(jié)課,麟同學不僅課堂認真,課畢他還要自告奮勇幫涂涂老師抬電子琴呢!我與這位特殊的小家伙兒麟的關(guān)系就這樣鐵了起來:我捕捉他對同學的友好;接受他偶爾給我的小禮物……我看到了真善美的種子正如苔花般悄悄在他心頭生根、發(fā)芽。
三、嚴教學生,增強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導其行
筆者認為,轉(zhuǎn)化特殊學生不僅需要教者有持之以恒的教育精神,更需要教者利用課堂充分觀察該學生的興趣點,利用集體的輿論,賞罰分明,從而使性格自閉的學生能樹立集體觀念,心理品質(zhì)得到較大的提升與轉(zhuǎn)化。
案例三:
銘同學性格孤僻,上課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各種小動作甚至大聲響不斷,各科老師聽到其名其事都會嘆氣搖頭。
沒想到銘同學的母親幫孩子報了我的合唱團。孩子能堅持嗎?我與銘做了較為艱難的溝通,他依然愿意申報合唱團。開始一二節(jié)課還行,豈知好景不長,第三節(jié)課阿銘開始擤鼻子、咬手指……各種的小動作引得同學們紛紛扭頭觀望、竊竊私語,我只能不斷用嚴厲的眼神制止。他說下節(jié)課不會這樣了。豈知下節(jié)課這孩子變本加厲,鞋后跟不停地踢合唱室的臺階。我請他馬上離開隊伍面朝整個合唱隊反省?!盁o規(guī)矩不成方圓”!與孩子們擬定團規(guī)并故意讓阿銘作為旁觀者就是不能參與其中。課后我批評他:你是放棄了嗎?他搖搖頭,堅定地重復“我要參加”!從那以后阿銘的轉(zhuǎn)變跡象明顯。銘的媽媽在孩子合唱演出匯報不僅捐了大堆化妝品還主動來學校幫忙化妝。
這一刻我感受到轉(zhuǎn)化一位特殊學生對他身后的家庭意義是何其重大!于這些家長而言,盡管他們的孩子也許僅僅是蕓蕓眾生中的一株小苔花,但他們渴望孩子能在教育之甘露的滋養(yǎng)下綻放出不一樣的人生!
結(jié)語:
育人者如園丁,不放棄每一株植物:無論它如牡丹花一般絢麗多姿或如苔花般渺小卑微。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充分用好小學音樂課堂,不放棄、不起分別心,用心潤澤,孩子們定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成長中的喜悅。
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街金華學校?涂?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