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野,郭家娟,趙 明,張藝繽,吳 雷,王 檀*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
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于2019年12月末,首先出現在湖北省武漢市,后來其傳染態(tài)勢由散發(fā)到蔓延全國,在舉國支援抗疫的過程中,中醫(yī)藥在其預防和治療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顯示了中醫(yī)藥的獨特療效和優(yōu)勢。但是這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持續(xù)不長,于2021年該病再次復發(fā)蔓延,這種特點與濕邪藏匿,纏綿難愈的特點十分相似。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發(fā)現部分患者核酸檢測反復陽性,久不轉陰,或者轉陰十分遲緩,考慮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濕邪著重粘滯、纏綿之外,還與患者體質因素密切相關,故以兩種因素為依據對此情況進行分析。
膜原又稱募原,以全元起為主的后世醫(yī)家認為“募作膜”,故稱為膜原。“募原”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小腸募原之間?!敝撩鳌怯挚蓪夭〉牟±韺W說以及治療法則無不本于膜原。
由于膜系分布范圍極廣,邪的性質及所在位置可引起各種不同的表現。李玉明等[1]認為疫邪潛伏膜原可出現以下情形:一是正勝邪退,疫邪消失于膜原,人體無自我感知的癥狀或體征。二是正邪勢均力敵,邪困膜原,但伺機而發(fā),機體暫時處于潛伏期而無癥狀或疫邪強大,直接突破膜原防御,則起病急、病情重、進展快。三是《溫疫論》中記載:“邪伏膜原,氣機受阻,陽郁而熱,熱淫之氣浮越太陽、陽明、少陽三經而出現該經之證”。吳又可根據膜原的生理功能創(chuàng)建達原飲,療效顯著,以方測證,表明梳通氣機的治法對于瘟疫的治療有明顯的治療效果[2]。有學者對現有針對新冠疫情的治療方案進行研究,總結得出膜原理論在新冠肺炎中有較好的臨床意義[3]。
胡小勤等[4]對內經中關于濕邪為病進行了總結,其來源有一是氣候的異常;二是居住環(huán)境的潮濕;三是飲食不節(jié);四是臟腑功能失常;濕邪侵入人體的途徑有三條:一是由口鼻傳染;二是由肌表侵入;三是濕邪直接中傷脾胃。李耀輝等[5]重點對濕熱致病進行了論述,他認為感邪的途徑仍然不出氣候的異常、居住環(huán)境、飲食及臟腑功能異常的四種途徑。膜原的生理病理特點決定了此處容易為邪氣所阻,而邪氣之中“濕邪”則更為容易。崔光福等[6]比較認同伏于膜原的邪氣以濕邪為主。從臟腑角度來講,肺乃水之上源,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濕代謝異常,而新冠肺炎的發(fā)生和久不轉陰也與濕邪密切相關。南征等[7]認為心屬火,主血脈,濕邪阻滯,影響血脈的正常運行,最終也會導致心臟受傷,出現其功能的異常;脾喜燥勿濕,濕邪稽留自會導致脾運化轉輸異常,濕氣阻滯不去。楊家耀等[8]對5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醫(yī)證候與體質進行了分析,發(fā)現痰濕體質占到了第一位,達50%,中醫(yī)證型以濕阻中焦型、寒濕襲肺型為主。另外有學者分析[9]新冠肺炎的防治方案得出濕、毒、虛為此次新冠肺炎的致病特點。王檀等[10]對5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行了療效分析,發(fā)現寒濕在疾病的發(fā)生中仍是占主導位置,所以依此辨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濕邪也有寒濕和濕熱之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三之氣,天政布,濕氣降,……感于寒濕”,提出了“寒濕”概念。同樣該篇中“溽暑濕熱相薄”,提出了“濕熱”的概念。早在《黃帝內經》成書年代,中醫(yī)就已把濕邪分成了“寒濕”和“濕熱”兩大類。這為后世辨證論治濕邪奠定了基礎。寒濕為病還是濕熱為病則主要是看患者基礎體質狀態(tài)的情況而定,如原屬于寒濕體質而易于寒濕轉化,否則就會向濕熱轉化,導致疾病更加纏綿難愈。新冠肺炎的發(fā)生乃是由于疫癘之氣夾雜濕邪為病,稽留人體,影響機體氣血津液的正常輸布,由于邪氣潛伏難去之地,加之濕邪粘滯難化,再加之部分患者素體多濕,導致了患者核酸檢測久不轉陰或轉陰遲緩,特舉兩例患者為例。
茍某某,女,39歲。2021年1月22日入院。主訴:發(fā)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1 d?,F病史:該患緣于2021年1月9日于飯店中接觸可疑新冠病毒感染者,11日關閉門店,12日至玉軒中醫(yī)院隔離,期間給予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于22日提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經120專用救護車轉運至我院隔離。病程中無發(fā)熱,無咳嗽,無氣促,飲食略差,睡眠尚可,二便如常。
入院癥見:飲食略差,無發(fā)熱,無咳嗽、咳痰,無呼吸困難,無明顯胸痛,無腹瀉,睡眠尚可,二便正常。既往:膽囊炎病史10余年。入院查體:體溫36.3℃,脈搏每分鐘85次,呼吸每分鐘20次,血壓122/82 mm Hg(1 mm Hg≈0.133 kPa)。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瞼結膜無蒼白,胸廓對稱,心律齊,未聞及早搏及異常心音,腹軟,未觸及異常包塊,四肢肌力正常。舌暗,苔白厚,脈滑。輔助檢查:2021年1月22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初步臨床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颊哂?月19日出院。
王某某,女,43歲,2021年1月15日入院。主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觸史8 d?,F病史:該患工作于范家屯“艾尚瀚邦養(yǎng)生館”,因“艾尚瀚邦養(yǎng)生館”有新冠病毒感染者,患者與其密切接觸,1月15日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經120專用救護車轉運至我院隔離。患者上下班均步行,11日與同事自行駕車前往長春某地取產品,地址不詳。病程中無明顯發(fā)熱,無腹瀉,無頭痛,無惡心、嘔吐,飲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既往史:既往健康。入院癥狀:無不適癥狀。入院查體:體溫36.3℃,監(jiān)護儀顯示:心率每分鐘91次,呼吸每分鐘22次,血壓:159/102 mm Hg,未吸氧狀態(tài)下指脈氧飽和度98%。無病容,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晰。心率每分鐘91次,律整,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臟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浮腫。舌暗紅,苔白微厚。初步臨床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于2月24日出院。
以上2例患者都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核酸檢測結果方轉為陰性,這與濕邪重濁粘滯,纏綿難愈的特點十分相符。因此,提出重視祛除濕邪在新冠肺炎中的地位。
長春地區(qū)位于中國東北方向,1年之中寒冷天氣居多,故寒濕易伏于人體內,遇誘因引發(fā)疾病。而上海疫情同樣具有濕毒郁肺患者居多的特點[11],因此新冠疫情與濕邪密不可分。同樣,河南省疫情也與濕邪密切相關,據此,提出宣開肺氣以透濕化邪[12]。李彥志等[13]通過總結中醫(yī)藥從濕邪論治新冠肺炎的藥物,蒼術、藿香、麻黃等藥物應用頻率較大。現代醫(yī)學研究[14]表明濕邪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是與機體免疫功能及水液代謝功能相關。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應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藥物,達到治療目的。張伯禮院士[15]根據新冠疫情的特點結合中醫(yī)的治未病提出中藥治療貫穿整個疾病的過程,并且可以從飲食、運動、情志等的相關輔助治療而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