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娟
摘要:從本質上分析所謂的民族團結指向的是各民族群體能構建良好的穩(wěn)定、互動關系,而各學校在落實民族團結教育時應正確認識到其屬于一項“潛課程”,并且該項教育應起始于各民族間的彼此理解,著重強調學生主體認同感,而實際教育中教師應將“認同教育”作為提高學生民族團結意識,開展教育活動的根本任務?;诖?,本文主要立足于多元文化視野下對學校實施民族團結教育重要意義和具體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多元文化;學校;民族團結教育
引言:當前時代多元文化是維系各民族情感的關鍵紐帶,同時也是族群穩(wěn)定維持的基礎所在。從根本來講,文化屬于一個族群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時也是維系民族生命的重要內涵。民族團結所指的是多民族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并且可形成穩(wěn)定且和諧的族際交流形勢,而加強民族文化的深入交流與交往可使各文化間尊重、認同與理解也隨之加深。多元文化下學校領域實施民族團結教育需挖掘校內所能運用的各項資源,積極將與民族團結教育相關的元素與之融合,以此確保該項教育活動有效落實。
一、多元文化視野下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
目前中國社會結構較為復雜,并且各種社會矛盾容易激發(fā),尤其是隨著經濟持續(xù)提升,各民族間互動往來日益增多,但其實際了解仍不夠深入。雖然近年來民族問題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社會矛盾,但因其存在長期性、普遍性、復雜性及重要性等諸多特點,國家仍需對其給予高度重視。通過調查可發(fā)現,目前部分學校內學生對于民族工作了解較為片面,因此各學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對實現社會穩(wěn)定、構建良好校園氛圍,促進國家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促進作用[1]。而將該項教育內容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僅可將學生主體民族素養(yǎng)提升,強化其愛國主義信念,同時也是可有效實現中國民族團結的政治保證。
(二)是保證校內穩(wěn)定與團結的重要基礎
多元文化格局下,西方勢力對于中國“分化”及“西化”的圖謀日漸明顯,鑒于此背景各學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建設者、專業(yè)化人才的重要陣地,其應充分明確自身穩(wěn)定與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政局穩(wěn)定有直接關系,與此同時,其整體建設情況對青年群體政治選擇有直接影響。而此時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開展能夠促使學生群體民族文化認知不斷加強,并且其能夠以更為科學且理性的角度分析問題,這對強化各民族了解、提高分辨能力、保持校內穩(wěn)定皆有極大作用。
(三)是加強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量皆有所增加,學校也逐漸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小規(guī)模民族社會。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例,其在校時無論是生活習慣、語言、行為方式還是思維模式皆與其他學生群體有一定區(qū)別,因此為改善這一差異性問題,少數民族學生需與其他學生不斷交流,積極融入校園環(huán)境。同時,漢族學生也應尊重并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多元性,學會與少數民族學生個體正確接觸。鑒于此,民族團結教育實施可進一步促進校內多元文化融合,對學校內部消除民族差異影響十分有利,并且隨著該項教育影響力逐漸加深,也有助于各民族學生群體凝聚力有所增強。
二、多元文化視野下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利用校園文化助推民族團結教育
學校本身屬于則屬于一個微型社會系統(tǒng),其有自身特有文化。學校文化形成主要是依托于校內全體人員內在價值觀,也就是經過長時間教學實踐而建立的、獲得所有師生認同的行為準則、規(guī)章制度以及主體行為方式,同時也包含教育價值、理念和道德價值觀等多項內容,校園文化僅是學校文化的構成部分之一,屬于一項外顯文化,例如,文化長廊、宣傳欄等能夠讓校內師生對本校文化充分了解的學習渠道,同時其也是民族團結教育具體落實的重要窗口。鑒于此,校內黨委及學生處可對該教育窗口加以利用,針對于民族服裝、飲食、習俗和語言進行普及宣傳,以此讓校內師生能夠對各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充分理解,并要做到認同其民族文化、尊重其民族信仰[2]。此外,也可采取民族英雄介紹的方式對學生群體進行無意識引導,強化其主體觀念。
(二)加強課程建設促進民族團結教育
課程建設屬于一個學校提高自身競爭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各學校實現人才培育的關鍵支柱。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日漸深入,民族團結教育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鑒于此,各學??闪⒆阕陨韺嵡樵O置民族文化突出的校本課程,例如,在現代體育教育中將民族體育元素加以融入,開發(fā)民族武術、健美操等不同形式的體育項目;或者學校也可利用寒暑假這一周期,由教師帶領學生圍繞民族飲食、音樂、服飾等多種文化方向開展實踐類社會活動,只有當學生自行調研了解后其才能對民族差異充分理解,并以理性角度鑒賞多元文化。日常教學中,每位校內教師皆應成為民族團結教育實施者,要求其應立足所教學科,針對民族多元文化拓展相關教學內容,以此促使現代課堂教育中民族元素能夠深入融合[3]。
(三)運用課外活動助力民族團結教育
課外活動所指向的是除正式課堂教學外的一切非學術性學習體驗及活動,該類活動可在校外或校內具體實施,如校際活動、志愿服務以及各種團體類活動等。課外活動通常也被視為“第二課堂”,所以在運用該活動方式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滲透時,各學校需挖掘其優(yōu)勢,有計劃性設計活動主題。例如,學??梢悦褡迨止に囌埂⒉┪镳^參觀等諸多方式讓學生群體親身感受并學習豐富的民族文化;或者各學校也可結合自身特點成立一系列民族文化及元素突出的文化社團,如民族舞蹈社、京劇社、民族樂團等,與此同時,各學校也可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jié),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文化交流機會。
結論:綜上所述,民族團結屬于中國各民族發(fā)展的主要生命線,而欣賞多元文化、尊重民族差異、提高民族信仰則是學校落實民族團結教育的根本起點。所以,實際教育中,各院校應對校園文化及各種課外活動充分利用,同時也應有計劃性設置相關課程,以此將民族文化與精神有效傳承。
參考文獻:
[1]庫來西·依布拉音.推進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路徑探析[J].大學,2021(41):24-26.
[2]嚴慶,梅麗.認知與作為:如何在新時代深化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3):32-39.
[3]王婕,萬明鋼.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長效機制與評價體系構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3):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