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神君碑》(拓片)東漢
《白石神君碑》,立于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白石神君是河北省元氏縣境內(nèi)的白石山之神。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元氏縣令王翊等上書朝廷,要求按常規(guī)祭祀白石神君。獲準以后,出資修建廟宇殿堂,備獻祭品,按時精心祭祀,獲得善報,于是鐫刻此碑以歌頌白石神君的功德美名。
此碑高180厘米,寬109厘米,厚15厘米。碑額篆書“白石神君碑”。碑文隸書16行,行35字。碑陰三列,為題名。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陳奕禧于元氏縣開化寺后殿左側(cè)發(fā)現(xiàn)此碑,后得以流傳。現(xiàn)置于封龍山(石家莊市區(qū)西南約十五公里)上,建有碑樓保護。
對于此碑的藝術(shù)水準,評價不一,有人認為乃經(jīng)后人重刻。宋洪適《隸釋》說:“漢人分隸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雖布置整齊,略無纖毫漢字氣骨,全與晉魏間碑相若。雖有光和紀年,或后人用舊文再刻者耳?!鼻謇钶徕度叽淠m題跋》曰:“至為渾樸,有疑為后人重刻者,非也?!蔽谭骄V《兩漢金石記》評:“是碑書法專主于方整,在漢隸中最為潔齊者,然風骨遒勁,似猶在《校官碑》隸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
此碑謹嚴整飭,立體偏高,與常見的古樸靈動、分背取勢的漢碑相比有所不同,錢大昕說其“已開黃初(魏文帝曹丕年號)之先”,不無道理。
說明:□表示殘缺字,( )表示殘缺字據(jù)文意補之,〔 〕表示異體字以現(xiàn)代規(guī)范寫法改之。
蓋聞經(jīng)國序民,莫急于禮〔1〕。禮有五經(jīng)〔2〕,莫重于祭。祭有二義,或祈或報〔3〕。報以章德,祈以弭害〔4〕。古先哲王,類帝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5〕。建立兆域,修設(shè)壇屏〔6〕,所以昭孝息民,輯寧上下也〔7〕。
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數(shù)〔8〕,參三條之壹〔9〕,兼將軍之號〔10〕,秉斧鉞之威〔11〕。體連封龍,氣通北岳。幽贊天地〔12〕,長育萬物。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終朝日,而澍雨沾洽〔13〕。前后國縣〔14〕,屢有祈請,指日刻期〔15〕,應(yīng)時有驗〔16〕。猶自挹損〔17〕,不求禮秩??h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龍、靈山,先得法食去〔18〕。
光和四年〔19〕,三公守民蓋高等,始為無極山詣太常求法食〔20〕。相縣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21〕,乃具載本末上尚書,求依無極為比〔22〕,即見聽許。于是,遂開拓舊兆,改立殿堂。營宇既定〔23〕,禮秩有常〔24〕??h出經(jīng)用,備其犧牲,奉其璧,其粢盛〔25〕。旨酒欣欣,燔炙芬芬〔26〕。敬恭明祀,降??滓蟆?7〕。故天無伏陰,地無陽,水無沉氣,火無災〔28〕,時無逆數(shù),物無害生〔29〕。用能光遠宣朗〔30〕,顯融昭明〔31〕。年谷歲熟,百姓豐盈。粟升五錢,國界安寧。爾乃陟景山〔32〕,登崢〔33〕,采玄石,勒功名。
其辭曰:
光和六年〔47〕,常山相南陽馮巡字季祖〔48〕。元氏令京兆新豐王翊字元輔〔49〕。長史穎川申屠熊〔50〕。丞河南李邵〔51〕。左尉上郡白土樊瑋〔52〕。祠祀掾吳宜。史解微。石師王明〔53〕。
〔1〕蓋聞經(jīng)國序民,莫急于禮:聽說治理國家,使百姓有秩序,沒有比禮更急迫的。經(jīng)國:治理國家。序民:使百姓有秩序。序:名詞動用,使動用法。
〔2〕禮有五經(jīng):禮有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五條。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合稱五禮。
〔3〕祭有二義,或祈或報:祭祀有兩重意義,或為祈求,或為報德。
〔4〕報以章德,祈以弭害:報德以彰顯神的德性,祈求以消除災禍。章:同彰。
〔6〕建立兆域,修設(shè)壇屏:劃建祭場界址,修造祭祀之位。兆域:墓地四周的界限,此指祭祀的界址。壇:古時為祭祀而筑的土臺。屏:屏攝,祭祀之位?!秶Z·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表f昭注:“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腰)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p>
〔7〕昭孝息民,輯寧上下:彰明孝敬之心,安撫百姓,使上下和諧安寧。昭:彰明,顯示。輯:和諧,親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