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梁朝陽 李廣
(河南省滎陽市人民醫(yī)院眼耳鼻喉科 滎陽450100)
聲帶息肉的發(fā)生與上呼吸道感染、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內分泌紊亂、喉咽反流等因素有關,是臨床常見的喉部良性贅生性病變[1~2]。 聲帶息肉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咽喉疼痛、聲音嘶啞、咽喉部存在異物感等癥狀,隨著息肉增大可阻塞聲門,阻礙患者正常呼吸和發(fā)音,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3~4]。手術是治療聲帶息肉的主要手段,其中以支撐喉鏡鼻鏡下手術與纖維喉鏡下手術較為常見。本研究旨在對比聲帶息肉行纖維喉鏡下手術和支撐喉鏡鼻鏡下手術治療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7 年1 月~2019 年5 月就診于我院的聲帶息肉患者128 例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64 例。 試驗組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7.21±2.65)歲;男30 例,女34 例;病程2~24 個月,平均病程(13.21±1.96)個月;單側息肉53 例,雙側息肉11 例。 對照組年齡21~69 歲,平均年齡(47.45±2.59)歲;男28 例,女36 例;病程3~22 個月,平均病程(13.10±1.91)個月;單側息肉51 例,雙側息肉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無麻醉藥物過敏史;存在聲音嘶?。唤浐礴R等檢查確診聲帶息肉;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合并先天性心臟?。缓喜⒕窦不蓟虮磉_障礙;合并喉結核、聲帶囊腫、喉癌、喉乳頭狀瘤等其他聲帶病變。
1.3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均禁食禁水6 h。 對照組行纖維喉鏡下手術:用1%丁卡因行局麻后,取端坐位,經鼻腔置入纖維喉鏡至聲門外,明確聲帶息肉位置后,仔細觀察息肉附著情況,用活檢鉗固定、鉗除息肉,修整聲帶。 相關出血點用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 試驗組行支撐喉鏡鼻鏡下手術:術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全麻后,取仰臥位,后仰頭部,插入支撐喉鏡檢,挑起會厭,顯露聲門,用支撐架將其固定, 經支撐喉鏡插入4 mm 的30°鼻鏡,直至后腔,經電子成像系統(tǒng)仔細觀察聲帶息肉大小、部位、顏色、形態(tài)等情況,明確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界線。用顯微手術刀切開兩者之間黏膜,息肉組織用息肉鉗切除,對聲帶邊緣修整,避免損傷正常聲帶。 雙側病變者,需先切除一側息肉,完成修整后,再實施另一側息肉處理。用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兩組術后均常規(guī)接受抗感染治療,叮囑患者術后3 周噤聲。
1.4 觀察指標 (1)術后3 個月,評估兩組臨床療效。 聲音無嘶啞,發(fā)音清晰,喉鏡檢查顯示聲帶邊緣整齊,彈性良好,聲帶功能和結構無異常為顯效;聲帶邊緣充血、腫脹,聲帶嘶啞明顯好轉,聲帶彈性良好為有效;聲帶邊緣存在息肉殘留或聲帶缺損,聲音嘶啞無顯著改善,聲帶閉合不嚴為無效。 有效+顯效=治療總有效。(2)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嗓音學指標。 叮囑患者在距離話筒20 cm 處站立,按要求發(fā)出音調,測定振幅微擾(Shimmer)、標準化噪音能量(NNE)、基頻微擾(Jitter)。 在安靜環(huán)境下檢測,噪音<45 dB。(3)比較兩組手術用時、術后并發(fā)癥(息肉殘留、黏膜損傷等)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術后1 年)。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用時比較 試驗組手術用時為(20.48±3.17)min, 短于對照組的(37.32±5.74)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545,P=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嗓音學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嗓音學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試驗組術后3 個月NNE、Shimmer、Jitter 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嗓音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嗓音學指標比較( ±s)
Jitter(%)術前 術后3 個月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NNE(db)術前 術后3 個月Shimmer(%)術前 術后3 個月64 64 tP-7.40±1.58-7.37±1.49 0.111 0.912-9.36±1.40-12.61±0.97 15.265 0.000 3.92±0.26 3.95±0.24 0.678 0.499 3.22±0.49 1.82±0.19 21.311 0.000 0.48±0.14 0.49±0.16 0.376 0.707 0.39±0.10 0.26±0.07 8.520 0.000
2.4 兩組復發(fā)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fā)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聲帶息肉是指發(fā)生于聲帶固有層淺層的良性增生性病變,基本病理改變?yōu)檠軘U張、固有層纖維化、水腫、淀粉樣變形等,多見于不良發(fā)聲行為、吸煙、慢性喉炎者[5]。 聲帶息肉可誘發(fā)咽喉血管充血水腫,若早期不給予正確、有效治療措施干預,隨著體積不斷增大,能夠阻塞聲門,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吸氣性喉哮喘,嚴重時可能會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聲帶息肉雖為良性疾病,但存在癌變風險。 當前,臨床對于聲帶息肉多使用顯微鏡、直接或間接喉鏡下聲帶摘除術治療,無須特殊體位,操作簡單,但易因視野不足等因素影響,難以徹底清除息肉,術后復發(fā)率高,同時手術會不同程度地損傷聲帶,可能會導致患者失聲[6~7]。
傳統(tǒng)纖維喉鏡下手術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能夠直達病變部位切除病灶,但手術是在表面麻醉下實施,作用時間短,患者術中處于意識清醒狀態(tài),手術操作會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雙重應激,術后易發(fā)生喉痙攣、聲帶腫脹等多種并發(fā)癥,不利于術后恢復[8~9]。 支撐喉鏡鼻鏡下手術具有微創(chuàng)、無痛等優(yōu)點,手術在全麻狀態(tài)下實施,術中患者聲門處于松弛狀態(tài),聲帶不活動且聲門間隙較大,便于手術操作;支撐喉鏡能夠通過經纖維放大系統(tǒng),擴大視野,清晰顯示病變情況和細微結構,提高手術精準度,徹底清除病灶[10]。鼻鏡鏡頭的控制旋轉系統(tǒng)、自動調焦系統(tǒng),術中無需對支撐喉鏡反復調試,能夠減少口腔組織長期受到相關醫(yī)療器械損傷、壓迫,縮短手術用時,同時鼻鏡光源束來源為光導纖維,具有良好的照射性和精準度,便于醫(yī)生對生理暗區(qū)觀察,在鼻鏡監(jiān)視系統(tǒng)輔助下能夠在避免損傷正常組織前提下,將病灶徹底清除,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 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手術用時短于對照組,術后NNE、Shimmer、Jitter、 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提示支撐喉鏡鼻鏡下手術的治療效果、安全性優(yōu)于纖維喉鏡下手術。
綜上所述, 支撐喉鏡鼻鏡下手術治療聲帶息肉與纖維喉鏡下手術相比, 具有并發(fā)癥少、 手術用時短、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勢,能夠改善嗓音學指標,利于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