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題講評課是高中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施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習題講評課也是教師分析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參考,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習題講評課可以按照教師選題選生、講題學生準備、聽題學生準備、教師適時調(diào)控的順序?qū)嵤?/p>
【關(guān)鍵詞】學生講題;學習;效能;有效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88-0047-04
【作者簡介】沈玉紅,江蘇省昆山震川高級中學(江蘇昆山,215300)教師,高級教師。
習題講評課是高中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實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課型。然而,在習題講評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自以為講清楚、講明白,而且講了很多遍的題,學生再做時還是會出現(xiàn)和原來一樣的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tǒng)習題講評課上,學生大多數(shù)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沒有將教師所講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相關(guān)聯(lián),沒有將教師教授的正確解題方法和思維方式納入其自身的知識體系中。
美國緬因州教師培訓學院經(jīng)實踐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即使用教師教授的方法,24小時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有率約為5%;使用學生向他人講授的方法,24小時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有率約為90%。[1]“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主動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踐證明,學生講題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習題講評課采用學生講題的方式成效顯著。
一、學生講題的內(nèi)涵及實施流程
學生講題是指在習題課課堂教學進行時,教師減少講授的時間而走下講臺,引導學生走上講臺,以學生為主體、以習題為載體,讓學生講述自己對某題的理解過程與解題思路。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及時對學生的講題過程進行有效的點評,引導學生的思索之路,點燃學生講題的激情,引領(lǐng)學生講題的程序,促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運用學生講題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時,需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具體流程可分為以下四步(見下頁圖1)。
1.教師選題選生。
第一,教師要確定適合學生講解、學生容易失分的習題。首選的是課本與歷年“考試說明”中出現(xiàn)的例題,次選歷年的高考題,再次是歷年優(yōu)秀的??碱}。
第二,教師要選擇適合講題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明確適合學生講解的習題類型。選生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學生講題活動的效果,選擇時應盡量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走上講臺的機會。
2.講題學生準備。
教師要給學生預留1~2天的時間,讓講題的學生對所選習題進行準備,要求學生從解題思路、此思路的來源、此題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解此類問題的關(guān)鍵點等方面來實施備題。學生在上講臺講題時,要先帶領(lǐng)同學一起看題與審題,圈出題中的重要信息,再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闡釋。總之,學生在備課與講題時,要盡力展示出問題解決的思路模型。
3.聽題學生準備。
聽題的學生提前一天將習題做好,既要寫出具體答案,又要理清解題思路。在聽題時,聽題學生要跟隨講題學生的思路,帶著自己的問題聽題,同時要關(guān)注講題學生的講題邏輯,在關(guān)鍵處與講題的學生進行探討與互動。
4.教師適時調(diào)控。
學生講題時,教師要帶著學生一起聆聽,并適時地追問與評析。在追問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在講題中表述模糊的某一知識點或某一小題進行追問,幫助學生在錯誤處“撥亂反正”,在難點處“過關(guān)斬將”,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從淺表進入深層,在能力的提升方面從低層邁入高階。在點評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點評學生的解題思路與講題方式,多給學生一些積極的情緒體驗,提升學生對講題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主動性。
二、學生講題的實施策略
筆者以化學學科的高三二輪復習課中,學生講2020年江蘇高考第19題“制備實驗方案設計”小題為例,探討學生講題活動的實施策略。
【例題題干】(2020·江蘇高考·19)實驗室由煉鋼污泥(簡稱鐵泥,主要成分為鐵的氧化物)制備軟磁性材料a-Fe2O3。其主要實驗流程如下:
鐵泥→酸浸→還原→除雜→沉鐵……→a-Fe2O3
(4)設計以FeSO4溶液、氨水-NH4HCO3混合溶液為原料,制備FeCO3的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FeCO3沉淀需“洗滌完全”,F(xiàn)e(OH)2開始沉淀的pH=6.5]。
1.講解題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水平。
審閱與分析整道題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審閱與分析習題,不但要逐字逐句地看題,更要運用學科思維方式對題目進行分析,繼而得出解題思路。
由于此類問題比較復雜,難度也比較大,因此,對這一問題的講解我們可以選擇化學素養(yǎng)相對比較高的學生,如化學科代表或班長等。
生:本小題是要以FeSO4溶液、氨水-NH4HCO3混合溶液為原料,目標是要制備FeCO3,已知信息為“Fe(OH)2開始沉淀的pH=6.5”,因而,在整個制備過程中,我們要將FeSO4轉(zhuǎn)化為FeCO3,同時要盡量減少Fe2+以Fe(OH)2的形式析出,即整個制備過程都要控制在pH<6.5的環(huán)境下,所以堿性的物質(zhì)氨水-NH4HCO3混合溶液要后加,這樣便于控制溶液的pH值;同時,題干中還要求“FeCO3沉淀需‘洗滌完全’”,所以在靜置過濾操作后,需要配合“檢驗沉淀是否洗滌干凈”的操作,針對本次實驗所加試劑,需將所得沉淀用蒸餾水洗滌2~3次,用BaCl2溶液檢驗SO[2-4]是否洗凈。
師:××同學對題干的分析非常精準,從物質(zhì)制備的原料出發(fā),緊盯制備的目標產(chǎn)物,同時關(guān)注到副反應的發(fā)生與條件的控制,這也是我們解決此類問題的關(guān)鍵。
對學生來說,這正是他們思維過程的展現(xiàn)。教學的真正目標,不是讓學生答對某一道習題,而是不斷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與邏輯思維的能力。而學生講題中對思維過程的展示恰恰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2.講習題答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分析題目得出完整解題思路后,還需將這些思路轉(zhuǎn)化為習題的答案,用紙筆形式將其有序地表達出來,這不但是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表述能力的考查,更是對學生思維與探索過程的深度體現(xiàn)。針對以上問題情境和講題學生的分析,學生不難得出本題的參考答案。教師可當堂提問學生,讓學生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答案。
生:在攪拌下向FeSO4溶液中緩慢加入氨水-NH4HCO3混合溶液,控制溶液pH值不大于6.5;靜置后過濾,所得沉淀用蒸餾水洗滌2~3次;取最后一次洗滌后的濾液,滴加用鹽酸酸化后的BaCl2溶液,直至不再出現(xiàn)白色沉淀。
師:非常好,答案語言組織得簡潔明了。那么同學們能歸納出本題的得分點有哪些嗎?
生(補充):我認為本題的得分點有“攪拌”“緩慢”“靜置”“向FeSO4溶液中加入氨水-NH4HCO3混合溶液”“用蒸餾水洗滌”“取最后一次洗滌后的濾液”等幾個方面。
師:大家非常準確地抓住了解決這類問題的關(guān)鍵,尤其關(guān)注到了試劑的滴加順序、對滴加試劑量的控制方式,以及“洗滌完全”的實驗操作方法。那么,大家可以根據(jù)本題,提煉出此類問題具體實驗方案的設計思路嗎?
很多習題課的上課方式都是就題論題,缺少對關(guān)鍵點的小結(jié),這就導致學生所謂的“聽明白”,僅限于形似的模仿,問題稍微一變,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因此,在學生講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輔助學生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原理與方法,要讓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還要“知其所以然”,不斷滲透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3.講題型反思,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荷蘭學者漢斯指出,反思是思維活動的原動力,運用反思才可以將學生的理解現(xiàn)實化。離開反思,學生的理解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每個題目也將成為一個個孤立的習題,學生的理解與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升。因此,在解決問題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整個解題的思路與方法進行總結(jié)與反思,提煉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維路徑,為后續(xù)研究與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jù)本題的解題思維方式,講題學生給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思維模型,結(jié)合聽課學生,以及教師的輔助,我們最終得到了解題模型(見下頁圖2)。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遇到類似的問題,便可參照此實驗思路,實現(xiàn)快速解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解題的思維方式與答題角度,學會分析與解決實際的情境問題。教師在組織學生講題時,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生的“思維洼地題”進行講解,并注重解題后的反思、總結(jié)與歸納,不斷修正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鎮(zhèn).基于“學習金字塔”理論的家校協(xié)同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的實踐探究[D].河南:河南大學,2020:2.
[2]白建娥.高三有機化學復習“學生講題”模式實踐[J].化學教學,2011(8):51-54.
[3]邱建榮.“學生說題”減負增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6):8-9.
[4]陳建華.利用“說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J].中學生物教學,2013(3):24-25.
[5]孫金霞,石海峰.在學生說題中提高教學效果[J].中學數(shù)學研究,2014(5):9-11.
3266500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