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贊
摘要: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閱讀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提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非標準化的特點,在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評估及檢測的過程中很難量化,所以閱讀教學一直面臨效率低、閱讀面窄等現(xiàn)實問題?;诖耍處熆梢詮目梢暬淖x書筆記、整合化的思維導圖、多元化的想象設計、多形式的交流對話等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以豐富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促進閱讀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引言
當前,我國的很多小學在進行課內(nèi)外閱讀教學中都存在很強的功利性、碎片化、低效性等特點,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一般都是一種淺顯的閱讀。淺閱讀的過程是輕松而愉悅的,但是這樣的閱讀,會讓學生很少對閱讀內(nèi)容去進行思考、品味,這樣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生對閱讀的體驗。因此,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最應該及時解決的問題,教師更應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策略,促進課內(nèi)外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
一、深度閱讀的含義以及意義
顧名思義,深度閱讀是針對淺閱讀而言的,深入閱讀就是深入解讀文章內(nèi)容,擴展知識的縱深,通過捕捉與整合、質疑與反思、推測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深悟文字背后所包含的重要意義,同時這也是閱讀的最高階段。針對小學生而言,深入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其自身的學識修養(yǎng)以及思維能力,還能有效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指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閱讀效率的最重要途徑。對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指導有助于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種比較高效的閱讀教學指導理念。深入閱讀是將學生代入到一種自主式、判斷式的閱讀情境中,對于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想象能力等綜合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讀而有思、思而有悟、悟而有感。
二、推進深入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可視化的讀書筆記
動筆記錄是實現(xiàn)深度閱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進行讀書筆記的記錄的過程,就是將思維可視化的過程,閱讀思維通過圈畫標注的形式展現(xiàn)在文本上。在進行邊讀邊記的過程中,進行有效思考,將對文本中內(nèi)容的理解轉化成文字和符號,這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快的理解文本內(nèi)容,加深印象,補充記憶力的不足。讀書筆記不是機械式記憶,是通過閱讀中所能領會的思想以及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困惑進行解決,這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文學素養(yǎng)都有很大的幫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書筆記是推進深度閱讀的教學策略之一。例如,學生在進行預習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不明確的地方做好標記,在課堂教學中用圈畫的形式提煉出文本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一些低年級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簡單的符號提升學生的深度閱讀意識;而對高年級段的學生,則可以利用讀書筆記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記錄,從理解字詞在上升到感知中心思想,再到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條完整的閱讀思路,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整合化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目前在各學科的教學中都比較常見,是一種結合圖形和符號并能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高效思維工具。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能夠改變學習方式的學習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升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學生在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后,可以自主運用思維導圖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對知識點進行梳理。例如,教師在進行《魯濱遜漂流記》一課的閱讀指導中,整合化的思維導圖就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利用小學生喜歡探索、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每個章節(jié)內(nèi)容中的特定情節(jié)設計思維導圖,在梳理出整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以后,教師首先讓學生簡單的敘述一下每個章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在找出文章中的重點詞,然后根據(jù)文本中所敘述的故事情節(jié)繪制思維導圖;最后可以在思維導圖中填充一些特定的顏色,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繪制這樣的情節(jié)思維導圖,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能夠發(fā)揮出更大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同時,對文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抓住知識的核心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化思維,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
(三)多元化的想象設計
深度閱讀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不斷拓展自身的思維空間,訓練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留出一個充足的自由思考空間,讓學生能夠發(fā)散思維,對文本情節(jié)進行想象,以此來促進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對文本的理解,讓閱讀能夠真正走向深處。學生在獲得文本信息后,教師要給予一定的點撥和提問。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入,進行深入思考,用想象填補空白,在個性化閱讀中領悟文章內(nèi)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多元化的想象內(nèi)容來補充教學中的空白,讓學生在閱讀之后,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重新設計插畫,以畫促讀,也可以進行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戲等,總之,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四)多形式的交流對話
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和文章對話的過程,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也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和困惑,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對話式閱讀教學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能夠讓學生有效的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完成閱讀。交流對話就是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教師帶領全班同學一起進行談論交流、協(xié)商對話,通過大家的討論,每個人發(fā)表出不同的見解,從而達到對文章深入閱讀的目的。還以《魯濱遜漂流記》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選擇一個章節(jié)內(nèi)容作為對話的主題,讓學生自由結成合作組,選出組長并分工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之后在進行主題閱讀活動。在閱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其自己的理解,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這樣的交流對話活動,激發(fā)了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深度閱讀是新課程改革標準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師要從深度閱讀教學出發(fā),正確使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在小學階段打好閱讀基礎,學會深度閱讀的方法,全面促進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朱冠軍.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求知導刊,2019(39).
(重慶市江津區(qū)實驗小學校?4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