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什么是互聯網平臺壟斷?

      2021-03-12 03:27:15陳永偉
      文化縱橫 2021年1期
      關鍵詞:反壟斷競爭監(jiān)管

      [關鍵詞]

      互聯網平臺壟斷

      反壟斷

      互聯網監(jiān)管

      關鍵字(段)

      高市場份額本身不能成為被處罰的理由;只有當企業(yè)確實濫用了自己的市場支配地位,并對競爭、效率和消費者福利造成了損害時,它才應該受到處罰。

      在與互聯網相關的市場上,高集中化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反壟斷思路,這些市場上的頭部企業(yè)基本上都已經構成了結構意義上的壟斷。

      互聯網平臺巨頭正在努力擴展自己的力量,將壟斷從一個行業(yè)擴展到另一個行業(yè),“跨界競爭”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yè)的常態(tài)。

      和傳統(tǒng)的企業(yè)經營商品或服務不同,平臺類企業(yè)經營的業(yè)務是市場,它是通過撮合、促成交易來獲益的,這種本質使得它具有了很多不同于傳統(tǒng)企業(yè)的特性。

      既然平臺是通過撮合不同市場上的用戶達成交易來獲利的,那么同時在不同市場上經營就會給它們創(chuàng)造更大的商業(yè)機會。

      無論是歐洲的從重從嚴,還是美國的來回搖擺,都不是有效的方案。作為世界三大反壟斷司法管轄區(qū)之一,中國理應有自信對互聯網壟斷問題給出自己的方案。

      由于平臺企業(yè)運營的業(yè)務就是市場本身,因此對它們來說,更集中的市場意味著市場更為整合,其效率意義應當得到肯定。

      相比于在壟斷發(fā)生之后用激烈的方法進行干預和懲罰,我們或許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和事中兩個階段,追求在壟斷問題發(fā)生前及時阻止和遏制相關負面影響的發(fā)生。

      除了采用反壟斷的工具外,我們可能還需要綜合應用更多的法律和政策工具應對互聯網壟斷帶來的問題。

      最近,互聯網平臺的壟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20年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對互聯網平臺競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與此同時,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還根據《反壟斷法》對多個平臺在并購和競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處罰。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要求,從中央層面表明了對反壟斷工作的態(tài)度。所有這些信號都表明,在經過了長時間的野蠻生長后,中國的互聯網平臺很可能即將迎來一個嚴監(jiān)管的新時代。

      互聯網平臺的壟斷到底有哪些表現?它們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在嚴監(jiān)管的時代下,以上問題都十分值得我們思考。

      一、互聯網平臺壟斷:結構和行為

      在開始討論前,有必要先對“壟斷”一詞做一些澄清。在不同語境下,“壟斷”一詞的含義是不同的。有些時候,它指的是一種市場結構,即一個企業(yè)在市場上占據了很高的市場份額;而在另一些時候,它指的則是某些行為,即一些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yè)濫用了這一地位。結構意義上的壟斷是企業(yè)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重要條件,因此也是企業(yè)實施各種壟斷行為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各種競爭約束的存在,那些在結構意義上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yè)也未必有市場支配地位,因而也就未必會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

      在談到反壟斷問題時,很多非專業(yè)人士經常會將矛頭指向那些規(guī)模巨大、在市場上擁有高份額的企業(yè)。但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反壟斷法重點關切的是壟斷的行為。[1]高市場份額本身不能成為被處罰的理由;只有當企業(yè)確實濫用了自己的市場支配地位,并對競爭、效率和消費者福利造成了損害時,它才應該受到處罰。

      (一)結構意義上的壟斷問題

      在互聯網平臺興起之后,首先出現的是結構意義上的壟斷。和傳統(tǒng)產業(yè)相比,互聯網產業(yè)的集中度通常要高很多。在傳統(tǒng)產業(yè)中,一般都會存在多家實力相當的頭部企業(yè),整個行業(yè)通常會呈現出多寡頭競爭或者壟斷競爭的結構。而在互聯網產業(yè),則有“數一數二,不三不四”的說法,即同一個領域只會有一到兩家份額巨大的企業(yè),排名靠后的企業(yè)在市場上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例如,根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19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jiān)測報告》,以網站成交總額(GMV)計算,在2019年的B2C市場(包括開放平臺式與自營銷售式電商,不含品牌電商)上,排名前兩位的企業(yè)天貓和京東所占份額分別為50.1%和26.51%,兩者總共占據了76.61%的份額,而第三名之后的所有企業(yè)所占的市場份額之和總共才23.39%。再來看“流量”市場。在數字經濟時代,“流量”是各大企業(yè)競相爭奪的寶貴資源。目前,中國的互聯網流量集中在騰訊系、字節(jié)跳動系、阿里系和百度系這四個企業(yè)集團手中。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18年9月,這四大企業(yè)集團的應用軟件所占據的用戶使用時長份額達到了互聯網總使用時長的75.9%,其中騰訊的份額占到了46.2%;2019年9月,這四大企業(yè)集團占據的市場份額略有下降,但依然達到了互聯網總使用時長的72.5%。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在與互聯網相關的市場上,高集中化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反壟斷思路,這些市場上的頭部企業(yè)基本上都已經構成了結構意義上的壟斷。

      除此之外,與傳統(tǒng)行業(yè)相比,互聯網行業(yè)的結構性壟斷還表現出了兩個新特征。第一,互聯網平臺巨頭正在通過投資和并購,鞏固這種壟斷的結構。互聯網本身是一個高度動態(tài)的行業(yè),技術和商業(yè)模式的迭代十分迅速。因此,在自由競爭的狀況下,一個企業(yè)即使壟斷了某個市場,這種壟斷也很難持續(xù)。不久之后,新興的企業(yè)就會發(fā)展起來,取代它的位置。然而,由平臺巨頭主導的大批投資和并購卻讓很多人開始懷疑這種市場的自我修復機制是否能夠繼續(xù)有效。人們擔憂,如果新的挑戰(zhàn)者一冒頭就被收購了,那么在位的巨頭將不會再受到有效的挑戰(zhàn),它們的壟斷地位將會長久持續(xù)下去。

      第二,互聯網平臺巨頭正在努力擴展自己的力量,將壟斷從一個行業(yè)擴展到另一個行業(yè),“跨界競爭”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yè)的常態(tài)。一旦一個平臺巨頭在某個市場上積累了足夠大的力量,它就會嘗試利用這種力量去開拓其他的市場。幾乎在每一個行業(yè),我們都可以看到幾家熟悉的互聯網平臺巨頭的身影。不少人的擔憂,伴隨著這種商業(yè)擴張,資本將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無序流動,最終不僅會損害競爭秩序,還會影響消費者福利。

      (二)行為意義上的壟斷問題

      與結構意義上的壟斷相伴隨的,是疑似的壟斷行為的出現。[2]

      在互聯網的諸多壟斷行為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是所謂的電商“二選一”問題,即電商平臺要求平臺上的商家只能在本平臺進行銷售,并通過協議、算法等方式對此予以保證。早在2010年,京東和當當之間就曾經因“二選一”問題發(fā)生過紛爭。而2017年天貓與京東之間因“618”大促引起的“二選一”爭議更是引發(fā)了京東對天貓的反壟斷訴訟。事實上,中國電商領域排名前幾的平臺幾乎都在實施“二選一”;并且,一些平臺在控訴對手進行“二選一”的同時,自己也在采用“二選一”作為競爭策略。從本質上看,“二選一”其實是一種限定交易行為。關于這種行為的影響,學界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公眾對這種行為總體上持負面態(tài)度。例如,根據南都智庫的調查,54.18%的被訪者認為“二選一”行為在長期是有害的,應當堅決反對;相比之下,認為“二選一”行為可以理解的受訪者則只有31.56%。[3]

      平臺屏蔽和不兼容問題是另一個爭議頗多的話題。近年來,一些大的平臺公司出于競爭和運營的需要,經常會在自己的平臺上屏蔽或不兼容對手的應用。例如,騰訊旗下的微信屏蔽字節(jié)跳動旗下的軟件,以及“騰訊系”與“阿里系”應用之間的互不兼容,都在社會上引發(fā)了很多的關注。從反壟斷的角度看,屏蔽和不兼容大致可以歸為拒絕交易行為的范疇。對于這種行為,很多用戶都給出了比較負面的評價。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既不符合互聯網的開放精神,同時也會破壞用戶的使用體驗。根據南都智庫的調查,對互聯網屏蔽持反對態(tài)度的用戶占到了被訪用戶的54%;相比之下,只有44%的用戶認為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商業(yè)策略。[4]

      中國電商領域排名前幾的平臺幾乎都在實施“二選一”

      “大數據殺熟”也是經常引起人們批評和反感的平臺經營行為: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這是價格歧視行為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表現。隨著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營銷策略被各大互聯網平臺廣泛應用,“大數據殺熟”問題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北京市消協曾對北京市消費者進行過一次關于“殺熟”的調查,被調查者中有65.05%認為這一現象很普遍,23.27%認為這一現象較普遍,認為這一現象不太常見的僅有4.65%。[5]

      還有自我優(yōu)待,互聯網企業(yè)利用自身的平臺優(yōu)勢,為本企業(yè)的產品提供比競爭對手更為優(yōu)厚的競爭條件,如搜索引擎將本企業(yè)的產品放在更為靠前的位置、電商平臺在首頁的醒目處推薦自營產品等。雖然在中國和歐美的反壟斷法中,目前都沒有十分確切的條文能與自我優(yōu)待對應,但這類行為卻在各國都引發(fā)了人們的高度關注。例如,美國眾議院不久前發(fā)布的《數字市場競爭狀況調查報告》,就花了很大篇幅討論臉書、亞馬遜、谷歌和蘋果這四大巨頭的自我優(yōu)待問題。[6]在國內,以BAT為代表的巨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我優(yōu)待的問題,在行業(yè)內外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

      二、互聯網平臺壟斷問題的由來

      為什么與互聯網相關的各行業(yè)都會普遍出現市場結構高度集中、部分企業(yè)市場份額畸高的情形?為何互聯網行業(yè)會頻頻出現“二選一”“殺熟”等新型壟斷行為?

      (一)壟斷的內因:平臺自身的特性

      從根本上講,互聯網平臺之所以會形成壟斷,是由平臺的內在特性決定的。和傳統(tǒng)的企業(yè)經營商品或服務不同,平臺類企業(yè)經營的業(yè)務是市場,它是通過撮合、促成交易來獲益的,這種本質使得它具有了很多不同于傳統(tǒng)企業(yè)的特性。在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是其多邊性及“守門人”(gatekeeper)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兩個特性導致了平臺壟斷現象的產生。[7]

      由于平臺是通過撮合、促成交易來盈利的,因此它通常需要面對多個不同市場上的客戶。例如,電商平臺需要同時面對商戶和消費者,搜索平臺則需要同時面對搜索用戶和廣告商。平臺要想實現利潤最大化,就必須在不同用戶群體之間有效地安排收費,以保證價格結構的優(yōu)化。

      平臺的這種多邊運行模式會帶來很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會產生巨大的“跨邊網絡外部性”。[8]以電商平臺為例,一個電商平臺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主要取決于平臺擁有的商戶數量,反過來,它對商戶的吸引力又主要取決于平臺上消費者的數量。這種“跨邊網絡外部性”的存在,將會在市場上產生一種“雞生蛋、蛋生雞”型的回振效應:如果一個電商平臺可以通過補貼等方式率先積累起更多商戶,它就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而更多的消費者反過來又會吸引更多的商戶……在這種效應的作用下,率先積累起優(yōu)勢的平臺就總能比后來者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從理論上講,如果沒有外力打斷,這種先發(fā)者的優(yōu)勢將會越來越大,甚至最終占據整個市場。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互聯網的相關產業(yè)中市場集中度普遍較高,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互聯網平臺大都熱衷于通過補貼獲取先發(fā)優(yōu)勢。

      平臺多邊性的另一個后果是,它讓平臺具有更大的擴張自身業(yè)務的欲望和能力。既然平臺是通過撮合不同市場上的用戶達成交易來獲利的,那么同時在不同市場上經營就會給它們創(chuàng)造更大的商業(yè)機會。多邊性的存在也允許平臺更為便捷地進行交叉補貼,利用已有市場上的優(yōu)勢去開發(fā)新的市場。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跨界競爭才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常態(tài)。

      另一方面,由于平臺的業(yè)務是運營市場,因此它先天地在自己運營的市場上扮演“守門人”的角色。作為“守門人”,平臺一方面可以規(guī)定這個市場上的運作規(guī)則,決定什么人可以在市場上經營,經營必須符合什么要求;另一方面,“守門人”的角色也讓平臺得以掌握這個市場上產生的各種數據,并用這些數據為自己服務。從本質上講,前文提到的各種疑似的壟斷行為,都是由平臺的“守門人”角色衍生的:“二選一”行為和屏蔽行為是平臺利用“守門人”的身份決定誰可以參與市場;“大數據殺熟”是平臺利用以“守門人”身份獲取的數據進行價格歧視;自我優(yōu)待則是用“守門人”身份為經營相關業(yè)務提供便利。

      (二)壟斷的外因:監(jiān)管的滯后

      如果說平臺自身的特性是造成互聯網平臺壟斷的內因,那么監(jiān)管的滯后就是外因。監(jiān)管的滯后,即監(jiān)管與實際情況的不匹配,包括監(jiān)管缺失和監(jiān)管過嚴兩種情況——二者都可能加劇互聯網平臺的壟斷。

      互聯網相關行業(yè)多是新興行業(yè),長期以來我國對新興行業(yè)的態(tài)度總體是包容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行業(yè)事實上都面臨著監(jiān)管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平臺的擴張沒有任何限制,而其本身的特性就會導致壟斷的產生。一些人也會看準監(jiān)管的漏洞,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監(jiān)管套利。舉例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P2P網絡借貸幾乎找不到主管單位,這誘使很多大型平臺都開始從事P2P業(yè)務,一些線下貸款機構也把原有業(yè)務搬到了網上,搖身一變成了互聯網新業(yè)態(tài),很多競爭亂象由此產生。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P2P 網絡借貸幾乎找不到主管單位

      在某些行業(yè),當監(jiān)管機構發(fā)現初始監(jiān)管缺失導致的問題后,往往會報復性地推出過嚴的監(jiān)管措施,這通常會給潛在的競爭者設定過高的進入門檻,反而在客觀上進一步鞏固了在位者的壟斷地位。

      三、互聯網平臺壟斷問題的應對:中國方案的探索

      目前,如何應對互聯網領域的壟斷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對于這個難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歐洲的方案非常激進,在用嚴厲的反壟斷措施打擊互聯網平臺巨頭外,歐盟還試圖通過《數字市場法》和《數字服務法》,從防止平臺企業(yè)形成結構意義上的壟斷入手,徹底杜絕壟斷行為的產生。美國的應對則具有兩黨交替的循環(huán)性:民主黨通常主張以拆分等激進的反壟斷措施對付互聯網平臺巨頭,共和黨對平臺巨頭則持相對的寬和態(tài)度。

      顯然,無論是歐洲的從重從嚴,還是美國的來回搖擺,都不是有效的方案。作為世界三大反壟斷司法管轄區(qū)之一,中國理應有自信對互聯網壟斷問題給出自己的方案。

      (一)厘清壟斷和正常商業(yè)行為的邊界

      在互聯網領域強化反壟斷,絕不是要全盤否定或消滅互聯網平臺模式,而是要糾正平臺競爭中存在的亂象,減少因競爭“內卷化”帶來的不必要損耗,引導互聯網平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利益。因此,搞清楚什么該反、什么不該反,是首先應該關切的問題。

      首先,該反的應該是壟斷的行為,而不是壟斷的結構。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結構意義上的壟斷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恰恰相反,它可以帶來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從而為實現更高的效率創(chuàng)造可能。由于平臺企業(yè)運營的業(yè)務就是市場本身,因此對它們來說,更集中的市場意味著市場更為整合,其效率意義應當得到肯定。真正麻煩的問題是,當平臺企業(yè)掌握了市場的入口,扮演了“守門人”角色后,它們可能濫用這種力量,去破壞競爭、損害消費者福利——這些行為才應該是互聯網反壟斷的目標。通過糾正這些行為,馴服平臺這個巨獸,將其巨大的力量為我所用,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其次,對于疑似的壟斷行為,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在現實中,很多正常商業(yè)行為和壟斷行為在表現上十分接近,但它們本身卻是有合理性的。我們在強化反壟斷時,必須十分小心,絕不能矯枉過正,把這些正常的商業(yè)行為也反了。

      例如,現在“二選一”的民憤很大,但不同“二選一”案例的性質其實是很不相同的。在一些案例中,是平臺單方面強迫商戶進行“二選一”,這種行為當然是平臺對自身力量的濫用,應該堅決反對。但在另一些案例中,所謂的“二選一”其實是平臺與商家之間基于雙方意愿共同達成的獨家合作,這種合作不僅不會損害競爭,還會帶來防止搭便車、促進關系專用型投資、降低交易成本等多種好處,對此不應該盲目反對。

      反壟斷的工具應該是多樣的,監(jiān)管機構應該綜合利用各種工具

      再次,對于平臺之間的屏蔽行為,很多人都認為這構成了反壟斷意義上的拒絕交易。但這種樸素的觀點也未必正確。事實上,從反壟斷的角度看,只有“必要設施”才是被要求必須開放的,除此之外,資產所有者一般沒有義務向自己的競爭對手開放資產。試想,如果一個人花費了巨大的投入,建成了一個平臺,然后就被對手以反壟斷的名義強制要求開放了,那么以后還有誰會去花心思建平臺呢?

      (二)建立完整的反壟斷體系

      說到反壟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拆分企業(yè)或者巨額罰款,認為這些強力的事后干預方法才是馴服巨型企業(yè)的最好辦法。然而,很多時候事實卻并非如此。以拆分為例,對于這種反壟斷方法的效果,其實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比如很多研究都指出,上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對AT&T的拆分,可能給整個行業(yè)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后果。[9]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自AT&T之后,美國政府就再沒有在反壟斷中動用過拆分的工具。相比于傳統(tǒng)的企業(yè),互聯網平臺公司的各業(yè)務之間的關聯更為緊密,如果貿然拆分,對行業(yè)的破壞可能比過去遠為巨大。至于巨額罰款,固然可以對壟斷企業(yè)給予有力的處罰,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壟斷問題。事實上,從歐美的反壟斷實踐看,在互聯網企業(yè)受到巨額罰款后,其股價往往會迎來一輪大漲,最終其市值的增加甚至可能比罰款高上幾倍。因此,巨額罰款充其量只能作為反壟斷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能作為主要手段。

      相比于在壟斷發(fā)生之后用激烈的方法進行干預和懲罰,我們或許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和事中兩個階段,追求在壟斷問題發(fā)生前及時阻止和遏制相關負面影響的發(fā)生。

      在事前,監(jiān)管機構應該通過制度建設,引入更多的競爭?;ヂ摼W行業(yè)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位企業(yè)通??梢宰匀坏卦O立很高的進入壁壘。要引入競爭,監(jiān)管機構就必須幫助競爭者拆除這些壁壘。舉例來說,平臺之間數據標準的不兼容大大增加了用戶跨平臺轉移的成本,進而導致了新進入者難以和在位平臺競爭。針對這種現象,監(jiān)管機構可以倡導數據標準上的統(tǒng)一,促進數據的可攜帶、可轉移,從而盡可能降低市場的進入門檻,促進競爭的發(fā)生。除此之外,正如前面指出的,在現實中,很多不當的規(guī)制措施在客觀上會阻礙競爭、鞏固壟斷。對于這類規(guī)制措施,監(jiān)管機構應當考慮通過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予以破除。

      在事中,監(jiān)管機構可以加強“市場調查”(market?investigation),對市場狀況和企業(yè)經營進行持續(xù)監(jiān)管,在發(fā)現相關壟斷行為時及時溝通、指導。[10]“市場調查”是現在國外廣為推崇的一種新型競爭工具,很多研究都認為這種工具比傳統(tǒng)的事后反壟斷工具更有優(yōu)勢。事實上,相比于歐洲國家,我國行政機構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如果用好“市場調查”這個工具,就能把很多壟斷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最大可能減少反壟斷帶來的社會成本。

      總而言之,反壟斷的工具應該是多樣的,監(jiān)管機構應該綜合利用各種工具。在事前,可通過各種制度設置盡可能降低市場的進入門檻,促進競爭;在事中,可通過“市場調查”等方法監(jiān)督好大型企業(yè),對壟斷行為早發(fā)現、早干預;在事后,也可通過罰款以及結構性的干預政策,對壟斷的行為進行糾正。只有將各種工具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壟斷問題。

      (三)加強反壟斷與其他法律和政策工具的配合

      互聯網領域的壟斷會帶來很多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反壟斷來解決,但也有很多問題并不能通過反壟斷來解決。比如,現在中央強調要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這個目標其實很難用反壟斷來實現,因為在《反壟斷法》中,并沒有規(guī)定企業(yè)能進入哪些行業(yè)、不能進入哪些行業(yè)。如果壟斷企業(yè)在進入一個行業(yè)時,沒有發(fā)生明顯的壟斷行為,我們就很難用反壟斷來處理它。再如,現在很多人都不滿壟斷平臺的數據收集,認為這可能侵犯隱私、帶來風險。但是,對于這種現象,反壟斷也很難有所作為。試想,如果把那些違規(guī)收集信息的平臺都一拆為五,我們的信息會更有保障,還是相反呢?

      除此之外,反壟斷的執(zhí)法成本也需要注意。在實踐中,不少重大的反壟斷案件都會持續(xù)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到結案時整個市場的狀況可能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相應的救濟政策可能已不再適用。在競爭狀況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yè),反壟斷的這個短板很可能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考慮到以上情況,除了采用反壟斷的工具外,我們可能還需要綜合應用更多的法律和政策工具應對互聯網壟斷帶來的問題。在現實當中,有大量涉及互聯網平臺巨頭的不當競爭行為其實是比較輕微的。此時如果運用《反壟斷法》處理這些程度輕微的問題,很可能會得不償失。相比之下,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或者《電商法》的相關條文來處理這類問題,也許更為合理。對于像資本無序流動或者隱私保護等反壟斷本身很難處理的問題,其實動用其他相關的監(jiān)管和管制方法可能更有效。例如,通過對不希望資本流入的行業(yè)設置有關的禁入規(guī)則,可以有效防止壟斷資本染指這些行業(yè);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設立相關的標準,其效果也會比運用反壟斷措施保護隱私要好得多。

      作者單位:《比較》雜志研究部

      (責任編輯:鄭濤)

      注釋:

      [1]?關于這點,包括盛杰民、王曉曄、黃勇在內的眾多反壟斷專家都有過論述。一個集中的觀點合集可以參考《法制日報》的報道《反壟斷法是反“壟斷的行為”而非“壟斷的狀態(tài)”》,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fztd/fzsh/2007-11/26/content_1373882.htm,訪問時間:2020年12月31日。

      [2]?之所以說“疑似”,是因為法律意義上的壟斷行為(即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需要考慮行為發(fā)生的前提和后果,同樣的行為在某些條件下被認定為違法,但在其他條件下則可能被認為合法。因此,除了對于那些在法律上被認為是“本身違法”的行為,我們很難預判一種行為是違法的還是合法的。

      [3]?[4]?南都智庫:《互聯網平臺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2020年,第23頁;第45頁。

      [5]?參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130088099938687&wfr=spider&for=pc,訪問時間:2020年12月31日。

      [6]?陳永偉:《美國眾議院<數字市場競爭狀況調查報告>介評》,載《競爭政策研究》2020年第5期。

      [7]?陳永偉:《平臺反壟斷問題再思考:“企業(yè)-市場二重性”視角的分析》,載《競爭政策研究》2018年第5期。

      [8]?Jean-Charles?Rochet?and?Jean?Tirole,“Platform?Competition?in?Two-sided?Markets,”Journal?of?the?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Vol.?1,No.?4,2003;Jean-Charles?Rochet?and?Jean?Tirole,“Two-sided?Markets:?A?Progress?Report,”Rand?Journal?of?Economics,Vol.?37,No.?3,2006.

      [9]?Christopher?S.?Yoo,The?Enduring?Lessons?of?the?Breakup?of?AT&T:A?Twenty-five?Year?Retrospective,Federal?Communications?Law?Journal,Vol.?61,No.?1,2008.

      [10]關于“市場調查”,可參見Ted?Mercer,“Market?Investigation,”International?Energy?Law?Review,Vol.?33,No.?5,2014。

      猜你喜歡
      反壟斷競爭監(jiān)管
      感謝競爭
      監(jiān)管
      監(jiān)管和扶持并行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小說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
      放開價格后的監(jiān)管
      淺議“區(qū)域”的反壟斷問題
      反壟斷亮劍
      中國連鎖(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
      知識產品搭售及其反壟斷規(guī)制探討
      實施“十個結合”有效監(jiān)管網吧
      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亳州市| 西青区| 平罗县| 津南区| 天津市| 双柏县| 专栏| 长葛市| 内黄县| 威宁| 马边| 宜兴市| 汉沽区| 麻栗坡县| 怀化市| 大丰市| 运城市| 通化县| 民权县| 苏尼特右旗| 绥中县| 石景山区| 福州市| 图们市| 英吉沙县| 新昌县| 信阳市| 江北区| 额敏县| 仁化县| 彝良县| 克东县| 清丰县| 杭州市| 河北区| 读书| 宁德市| 微博| 扎鲁特旗| 陇西县|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