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全稱“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 Small和Private是相對于MOOC(慕課)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學生規(guī)模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Private是指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SPOC課程。SPOC完美適應了精英大學的排他性和追求高成就的價值觀,也重新定義了教師的作用,創(chuàng)新了教學模式,教師工作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變成了對課程資源的學習和整合。
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去使用在線平臺,不是去建設數字化的教學資源,也不是去開展花樣翻新的教學活動,而是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旌鲜浇虒W改革一定會重構傳統(tǒng)課堂教學,因為這種教學把傳統(tǒng)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進行了擴展,“教”和“學”不一定都要在同一的時間同一的地點發(fā)生,在線教學平臺的核心價值就是拓展了教和學的時間和空間。
本課程《統(tǒng)計學原理》開設在北京城市學院信息學部大數據學院,是專業(yè)基礎類課程,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量身定做的原理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學時共30課時,學生將在大二下學期、先行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結束后進行。
《統(tǒng)計學原理》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統(tǒng)計學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該課程的描述統(tǒng)計方法和推斷統(tǒng)計方法,對學生形成統(tǒng)計學的基本思維,進一步學習其他數據處理類的課程至關重要。
通過對統(tǒng)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問題開展分析與研究,訓練學生使其具備統(tǒng)計思維、分析和解決實際統(tǒng)計問題的能力,為大數據分析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tǒng)統(tǒng)計學教學中,多為書本教學,原理講解占用絕大部分課堂時間,作業(yè)中能讓學生通過軟件上是提升理論知識的部分并不多,可以說,在應用型大學中,這種教法仍然是紙上教學,存在很多弊端。
現在采用了于SPOC理論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可以說將更加強調學生完整、深入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提高課程的完成率,而SPOC的自動評分功能解放了教師從事重復性活動的時間,使他們能夠騰出空來,集中精力從事具有較高價值的活動,例如和學生一起深入研究、攻克那些材料,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等。這樣教師們開始時參與的動機——對現有的教材和教法不滿意便得到了解決,學生也更有興趣嘗試更加靈活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課程講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入了統(tǒng)計軟件SPSS的教學與實踐,兩個軟件——EXCEL和SPSS雙管齊下,一道題可以有多種解法,無論是可視化畫圖、函數求解,或是SPSS參數調整得到結果,都可以解決同個問題,在把問題簡單化解決的基礎上,多維提高學生思考解決方法的角度,并鼓勵學生自發(fā)找感興趣的數據進行各類方法的嘗試。在原理知識講解中速度適中,配合統(tǒng)計軟件實操演示過程,同時,在實訓指導書上,教師可選擇與教材結合但另辟蹊徑的辦法,比如,同一道例題,教材展示了如何用Excel求解方程以及展示數據,在實訓指導書上,教師可提供SPSS的解決辦法,兩種方法結合著學習,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操作,并且為學生選擇軟件上多了便利。
線上教學主要是在“騰訊會議”軟件上與學生溝通,同時會在課堂上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微助教”等教學輔助平臺,對學生進行客觀題的測試,或是以小組討論等形式回收反饋;課下以實訓報告、應用題作業(yè)以及客觀題等多種形式進行驗收;課余時間,回復同學們的留言,與學生討論項目,為學生的報告提出建議,以便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大作業(yè)的目的,真正學會統(tǒng)計學,實際批閱后,對于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還是很讓人滿意的。
本輪教學設計與實踐是適應疫情而生,應時代感召的必然產物。這次挑戰(zhàn)激勵著教師們從三尺講臺走下來,在全民皆可“教師”的大趨勢下,走近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給予他們想要的、能接受的、可以動手實現的內容。在這一方面就考量教師對整體課程的把握,類似于《統(tǒng)計學原理》這樣的傳統(tǒng)學科,在數據科學的背景下,需要有相應的變化和技術支持,對于課程資源的整合就尤為重要了?!笆谥詽O”應該是教書人的最終目的,所以基于SPOC的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還會進行下去,以期望能夠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重構傳統(tǒng)課堂教學,從而拓展教和學的時間和空間。
北京城市學院 閆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