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菁
一、教材分析
部編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jù),吸納語文課程改革的優(yōu)秀成果,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語文和生活聯(lián)系的教科書體系。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按照主題單元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洞笮《嗌佟芬徽n是第2個識字單元中的一篇識字課。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將識字寓于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情境中,內容淺顯卻豐富,旨在激發(fā)學生識字熱情?!洞笮《嗌佟愤@首兒歌共4小節(jié),每個小節(jié)有兩行內容,第一行內容從“大小”或“多少”的角度進行簡單比較,第二行則通過具體事物進行感受“大小”或“多少”,4個小節(jié)格式相同。除此之外,課文中還配有4幅對比圖,配合兒歌,提示學生不同大小、數(shù)量的事物要用不同量詞來表示。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如果只是單純地輸入“比較”、“識字方法”、“量詞”等概念,或只是單一地進行拼讀練習、講解識字方法,不僅降低了學生的識字效率,而且會打消學生的識字熱情。此時,情境教學法便成為老師們最好的選擇。
二、情境教學法的實施
(一)“大情境”貫穿始終
筆者認為實施情境教學法的前提是確定一個可以貫穿整節(jié)課堂的背景,即“大情境”?!按笄榫场钡脑O定是結合語文培養(yǎng)目標、單元主題,通過對教材、學生認知特點進行分析之后得出的。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大小”還是“多少”,其實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只有通過比較,才會得出“大小”或“多少”的結果。所以“比較”就是筆者所設定的一個“大情境”,整節(jié)課都將在這個“大情境”之下進行展開。例如,筆者在上課前先給同學們表演了一個“變大小”的魔術:首先,左手拿著一張正方形卡片,然后右手拿出一張比左手的卡片小一些的正方形卡片,詢問學生左手的卡片是大還是小;接著把右手的卡片換成比左手卡片大的卡片,再次詢問學生左手卡片是大還是小;最后,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樣一張卡片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呢?”,由此引出“比較”的概念,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比較”的興趣,為本課進行“大小”“多少”的比較奠定基礎。
“大情境”需要貫穿整節(jié)課堂活動。為使“比較”這個“大情境”更富有趣味,加強語文和生活的聯(lián)系,筆者增加了“農家小院看比賽”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將參與到“黃?!焙汀柏垺薄ⅰ疤O果”和“棗”比大小以及 “一群鴨子”和“一只鳥”、“一堆杏子”和“一個桃”比多少的比賽環(huán)節(jié)中,從而實現(xiàn)在比賽過程中進行識字、學習并積累“量詞”的目標,將“情境”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二)“具體情境”如影隨形
“大情境”需要貫徹始終,但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認為單純設定“大情境”并不能很好地實現(xiàn)教學效果,還需要“具體情境”的支撐。在借助“具體情境”時,我們可以積極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所謂隨文識字是指教師在課文中對生字進行講解,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隨文識字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引入到具體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情景中學習漢字。那么如何設定“具體情境”以及有哪些“具體情境”呢?筆者有以下思考。
首先是實物情境。根據(jù)近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雖然形成了初步運算結構,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但這時的邏輯思維仍然與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離不開學生的具體經驗。因此,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他們的想象力還不完善,不能將一件事物的特點描述得很詳實,尤其對“量詞”的理解還很模糊,因此需要借助實物,通過創(chuàng)設實物情境,加深學生對量詞的理解。
其次是聲音情境。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基本在6-7歲,根據(jù)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6、7歲的兒童處于學齡初期,這一階段的兒童處于一生發(fā)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fā)展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對接觸的一切事物都有較為強烈的興趣,但是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后,由于內容相對有些枯燥,尤其是部分漢字的形、音、意義及筆順等內容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相對比較困難,因此時間較長之后,學生容易產生畏難、厭煩的心理,孩子們對識字、寫字的興趣便開始減弱,由此造成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并不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聲音情境,便可以在枯燥的識字過程中調動學生感官體驗。
最后是表演情境。表演是情境教學的一種獨特手法,充分利用兒童與生俱來的表現(xiàn)欲與探索欲,按照課文意義演出或扮演角色。根據(jù)斯金納的學習動機理論,教師的獎勵或者表揚會令學生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由此便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動機。
因此,表演情境通常用在含有不同任務角色的課文教學過程中。相比于課文教學,識字課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識記生字,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并且一年級識字課多以短小的兒歌為文本,很難抽離出人物角色,因此大部分教師在識字課中往往會忽略表演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本課教學活動中,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筆者設計了一個拓展活動,即讓同學們扮演不同的小動物,也去參加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編兒歌、拓展思維的目標。
三、結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學習、生活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識字教學已經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每個生字的形、音、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特點,激發(fā)學生識字欲望,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積極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引導學生不斷鞏固所學漢字,收獲識字的喜悅,提高識字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會使整個課堂充滿了勃勃生機,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詞匯,鍛煉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情境的生動、形象、有趣,會激起學生的情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促進兒童知識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盡可能大的發(fā)展。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汪?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