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磊
本期話題:多維化實施德育之路徑
中國教育正在開啟一個新時代。新時代的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作為根本質(zhì)量標準。德育和智育是不能分開的。學科知識的學習與人的德性成長應該而且必須是緊密融合的。教師在所任學科的教學中,應多維化實施德育。多維化實施德育不僅要通過專業(yè)德育課程和學科教學使知識真正能夠通過學習的過程形成學生精神發(fā)展和德性成長的智力基礎,還要通過所營造的審美化的生活氛圍,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升華,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摘 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陣地,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奠定成長的根基。學生應在真實的生活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中感悟道德的境界,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和生活融合,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本文結(jié)合日常教學實踐,探討了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 德育;現(xiàn)實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列居“五育”之首,道德教育是德育中最基礎與最核心的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奠定成長的根基。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須和生活融合,應寓教于生活之中。生活是寶貴的德育資源,生活是最佳德育路徑?!睂W生應在真實的生活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中感悟道德的境界,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教師應秉承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踐行生活德育理念,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和生活融合,將德育滲入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一、挖掘生活資源,用鮮活的水源潤澤幼苗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澄明的心靈,純潔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需要源頭活水的注入,需要鮮活知識的補充,生活就是德育的源頭活水。生活如一片海,蘊藏著取之不盡的寶藏;生活如一本書,記錄著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似一面鏡子,投射出人們的心靈;生活像一盞燈,為我們照亮著前行的道路。生活如同陽光雨露,溫暖滋潤著一棵棵幼苗,呵護著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生活是寶貴的德育教學資源,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頭活水。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挖掘生活資源,選取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去澆灌潤澤一株株幼苗,為學生長成參天大樹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讓他們綻放光彩。
挖掘生活資源,可以把生活搬進教室,再現(xiàn)生活中的場景,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融入社會生活,去賞析自然風光,了解傳統(tǒng)習俗,感受人間真情,喚醒道德認識。挖掘生活資源,要求與時俱進,捕捉生活素材,用好鮮活的生活教材。例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投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之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成功地抵御住疫情。在“美好生活哪里來”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及時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用好“抗擊疫情”這部活教材,將“鐘南山、李蘭娟等的英雄事跡”“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奇跡”等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植入課堂,把這些生活素材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用生動鮮活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可感的場景激發(fā)興趣
只有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才會樂于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主動探究實踐,主動感悟提煉。
把學生置于形象具體的場景中,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而且有利于感性知識的形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需要將問題融入生活情境,用可感的生活場景去激發(fā)學生興趣,點燃學生道德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好朋友”一課時,教師播放了一段小視頻:課間,教室前的桂花樹下,一群學生圍著小偉一個勁兒地喊叫:“給我!”“我要!”原來,小偉媽媽從日本帶回一些巧克力,讓小偉和同學們分享,小偉把巧克力分給小麗、小濤,就是不愿分給小強,惹得小強很不開心。學生們看到視頻中是自己班發(fā)生的事情,個個都瞪大眼睛,尤其是那些主角,看到自己在視頻中,很是興奮?!皬囊曨l中可以看出,誰是小偉的好朋友?”真實的生活情境,既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又自然地引入了課題。
三、豐富生活經(jīng)歷,用真實的活動體驗感悟
品德的形成不能靠說教,而要靠真切的活動體驗與感悟?;顒邮墙毯蛯W的基本形式,學生親歷各種活動過程,如觀察、討論、制作、種植、飼養(yǎng)等,在豐富的活動中體驗、感悟、建構(gòu)?;顒幼⒅貙嵺`探究,將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有機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提升。
為了豐富學生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要為學生搭建多種活動舞臺,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感悟的機會。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生活訪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等方式,開展參觀考察、調(diào)查采訪、種植飼養(yǎng)等室外生活類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例如,在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浪費現(xiàn)象,提高學生節(jié)約的好習慣,可以設計“參觀考察食堂”活動,組織學生觀察食堂環(huán)境,調(diào)查采訪食堂師傅,了解他們每天的工作流程,組織學生觀察午餐結(jié)束后的餐桌狀況,統(tǒng)計一天浪費飯菜的數(shù)量。學生課后調(diào)查記錄生活中的浪費現(xiàn)象,完成調(diào)查報告。參觀考察、調(diào)查記錄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生活體驗的過程,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中體驗感悟,勝過了空洞的書面說教。
四、開展生活游戲,用有趣的游戲激發(fā)浸潤
當前,學生很少再玩像捉迷藏、抽陀螺、丟手絹、丟沙包、打玻璃球、搶凳子等集體性的傳統(tǒng)游戲。但是游戲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意義非凡,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他們學會交往的路徑。
游戲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生活,培養(yǎng)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益智健體,而且可以對他們進行潤物無聲的道德教育。游戲促進了學生互動交往,有助于提高道德認知,有利于提升道德情感,有利于形成道德規(guī)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傳統(tǒng)游戲引入課堂一是可以增強學生的童年樂趣,二是可以發(fā)揮游戲的德育功效。例如,在教學“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中,教師向?qū)W生介紹了丟手絹、丟沙包等幾個傳統(tǒng)游戲的方法,并組織學生玩游戲,游戲活動增強了人際交往,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學會克己謙讓,學會團結(jié)合作。歡快有趣的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道德認知,浸潤了學生道德品質(zhì)。
五、找尋生活榜樣,用現(xiàn)實的形象喚醒激勵
“教育的藝術在于喚醒與激勵?!钡掠淖罡呔辰缭谟凇安唤讨獭薄T诘赖屡c法治教學中如何做到“不教之教”,最好的方法是尋找生活榜樣,用現(xiàn)實的形象喚醒激勵,利用生活中的優(yōu)秀人物,給學生樹立標桿,從先進事跡中感受到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從而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生活榜樣都是學生身邊的活生生的人,真實可信,感染力強,與學生零距離,可感可親,激勵性強。例如,教師在教學“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中,充分利用身邊的現(xiàn)有資源,引導學生找尋生活中的優(yōu)秀人物,如校園十大“孝星”,學習他們的事跡,找尋他們的閃光點,實施換位思考,實現(xiàn)道德遷移,通過學生身邊的榜樣激勵、標兵引領,學生喚醒自己的道德情感,激勵規(guī)范道德行為,達到了自我教育之效果。
六、精選生活辯題,用激烈的辯論洗滌心靈
辯論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通過設置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觀點,組織學生圍繞辯題展開對話、辯駁,雙方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試圖駁倒對方論點,以期對方相信認同自己的觀點。辯論有助于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發(fā)揮學生內(nèi)在潛力;辯論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辯論有助于洗滌思想,凈化靈魂,提升境界。
選擇辯題是辯論教學的前提,也是影響辯論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價值的辯題應當具有典型性與生活性,是當前社會中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問題,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如果辯題脫離生活實際,勢必會導致學生在辯論中空談,學生由于沒有生活經(jīng)歷,缺乏事實證據(jù),會造成無病呻吟、辯駁無力、強詞奪理。例如,在教學“當沖突發(fā)生”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發(fā)生的一起沖突事件為辯題,舉行一場小型辯論會。真實的生活案例,讓學生辯駁有據(jù),辯駁有力,學生在激烈的辯駁中懂得如何正確對待和解決沖突,學會正確處理同伴關系,提升了道德品質(zhì)。
朱永新教授認為:“道德教育應該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鄙钍乾F(xiàn)實的,可感可知的,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對生活的體驗、感悟與行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立足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生活與德育的有效對接,讓生活綻放德育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尹海霞.以生為主因材施教——“道德與法治”個性化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19(33).
[2.]楊桂芹.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6).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