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瑤,李柏霖,胡 楠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沈陽 110034;2.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沈陽 110032;3.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沈陽 110032)
中風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又稱為“腦卒中”“腦血管意外”[1-2]。其中偏癱導致肢體功能障礙是中風患者最常出現(xiàn)的后遺癥。中風的中醫(yī)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風、火、痰、瘀為發(fā)病誘因[3]。本次試驗通過對112 例中風后偏癱患者進行臨床分析,探究眼針聯(lián)合帶針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中風后偏癱患者的112 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4]和《中醫(yī)內科學》[5]中中風的診斷標準。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2 組,各56 例。對照組男39 例,女15 例,年齡為43~74 歲,平均年齡(58.22±8.78)歲,病程2 周~6 個月,平均病程(3.03±0.93)個月;治療組男40 例,女16 例,年齡為46~72歲,平均年齡(57.51±9.09)歲,病程3周~5個月,平均病程(3.28±0.85)個月,對比2 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經(jīng)顱腦CT 或MRI 檢查診斷為腦梗死患者,病程2 周~6 個月,處于腦梗死恢復期,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相對平穩(wěn);患者神志清晰,無精神系統(tǒng)疾病,本人自愿參與試驗,其家屬亦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伴有嚴重意識障礙、失語、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伴有心、肝、腎等嚴重器質病變;暈針或不能耐受針刺的患者;不能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或不能完成全部療程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康復訓練治療,包括:1)主、被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2)床上翻身訓練;3)坐位平衡訓練;4)站立平衡訓練;5)步行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西醫(yī)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同時給予眼針治療,進行帶針康復訓練。眼針于雙上焦區(qū)、下焦區(qū)、肝區(qū)、腎區(qū)進行取穴。具體操作:先選穴、定位所要針刺的穴位位置,然后在指定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消毒,應用眼針帶針康復專用針具(0.30 mm×15 mm),接著于眼眶內緣2 mm 處向選取的穴位方向沿皮平刺3~5 mm,最后輕刮針柄以得氣。每日1 次,每次45 min。在留針期間,囑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運動結束后,將針拔出。10 日為1 個療程,共3 個療程,觀察治療期間患者病情好轉情況,并記錄數(shù)據(jù)。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每組癥狀改善情況可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的癥狀明顯改善,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患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的癥狀有所好轉,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30%~69%;無效:患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的癥狀無好轉,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30%。將2 組結果記錄,計算2組總有效率:即(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2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采用NIHSS 量表[7]對進行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進行測定,病情程度分級:0~15分為輕型,16~30 分為中型,31~45 分為重型 。
1.5.3 肢體功能障礙的評價標準 采用簡式FMA 評分法[8],評定患者肢體功能,若運動積分<50 分,則判定患者為嚴重運動障礙;若患者運動積分50~84分,則判定患者為明顯運動障礙;若患者運動積分85~95 分,則判定患者為中度運動障礙;若患者運動積分>95 分,則判定患者為輕度運動障礙;若為100 分,則無運動障礙。
1.5.4 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價標準 選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法(ADL)[9]進行評定。根據(jù)Barthel 指數(shù)(BI)在患者穿衣、洗澡等九個方面進行積分。積分≤40 分,則全部需要別人,為重度依賴;積分41~60 分,則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顧,為中度依賴;積分61~99 分,則少部分需要他人照顧,為輕度依賴;積分為100 分,則無需他人照顧,為無需依賴。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選用SPSS 21.0 統(tǒng)計。其中NIHSS評分、FMA 評分、BI 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采用卡方檢驗,統(tǒng)計值P<0.05 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56) 例
2.2 2 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比較(,n=56) 分
表2 2 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比較(,n=56)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 <0.05
2.3 2 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比較(,n=56) 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比較(,n=56)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 <0.05
2.4 2 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shù)(BI)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shù)(BI)比較(,n=56)分
表4 2 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shù)(BI)比較(,n=56)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 <0.05
中風多由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shù)變的特點[10]。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記載:“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謂心、肺、脾、肝、腎,命門各主其一;中絡八,謂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細絡莫知其數(shù),皆懸貫于腦,下連臟腑,通暢血氣往來以滋于目。故凡病發(fā),則有形色絲絡顯現(xiàn),而可驗內之何臟腑受病也?!盵11]說明眼部各處穴位與腦和臟腑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針刺時選取眼部上焦區(qū)和下焦區(qū)穴位,通過經(jīng)絡循行,刺激患側的血管,增加患側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緩解患側肢體麻木和僵硬,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12]。且患者多屬肝腎虧虛的老年患者,所以選取眼部肝、腎區(qū)穴位,以達到滋腎陰、平肝陽的作用[13]。另外在施行眼針后,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增加肌力,防止患側發(fā)生肌肉萎縮[14]。
眼針聯(lián)合帶針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