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賞家、香港永寶齋主人及香港國際古玩展創(chuàng)始人翟健民先生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便對紅色格外地癡迷熱愛,從建筑裝飾到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年節(jié)、婚娶等重要慶典中,紅色總是不可或缺,它寄托著人們的希望與美好的祝福。在國際上,紅色已然成為中國的一個標簽,“中國紅”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喜愛。
紅色釉瓷器是我國傳統色釉品種之一,是眾多顏色釉當中最為喜慶的一個品種,已有幾百年的燒造歷史。它是以氧化銅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里高溫燒造而成。由于銅元素極不穩(wěn)定,因此燒造難度很大,從唐代伊始至明代才出現高品質的紅釉瓷器。到了明清時期,紅釉瓷器的發(fā)展達到巔峰,出現了眾多紅釉名品,受到世人的追捧。
圖1 明永樂 寶石紅釉壓手杯
明永樂、宣德時期燒制的紅釉瓷器已揚名中外,其呈色鮮艷,質量很高,被稱為“鮮紅”。由于釉色中閃耀出寶石般的光澤,又被稱為“寶石紅”。自從這種紅釉器問世之后,為世所珍,成為了一代名品。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中記載:“永樂、宣德年間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骔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為飾,以鮮紅為寶?!泵駠鴷r期,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及:“今之所貴于世者寶石釉乎?凡深紅、鮮紅,皆有寶石在內,不惟紅而已……寶石紅釉之品莫貴于亮釉,其明如鏡,潤如玉,其赤如雞血,其通如石之凍,《博物要覽》所謂西紅寶石者是也?!?/p>
這件永樂寶石紅壓手杯(圖1)在我手中已收藏超過30年。相信很多人都在故宮博物院見過青花壓手杯,但據我所知,紅釉的壓手杯僅此一件。其造型與眾不同,侈口、曲腹,外壁壓制花棱,整體如瓜瓣,葵花口沿,口沿邊筋脈清晰且紅白相間;下置圈足,底足旋削規(guī)整且較寬;胎質潔白細膩,胎體輕薄。此杯通體施紅釉,釉色勻凈,紅色穩(wěn)重敦厚、鮮亮至極,猶如寶石一般;底釉泛青,釉質肥厚??梢哉f,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紅釉器物。
圖2 清康熙 郎窯紅玉壺春瓶 圖3 清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尊
然而,燒制鮮紅釉瓷的技術在明宣德以后漸漸失傳。到了清代康熙中期,社會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生產也隨之步入黃金時代,鮮紅釉瓷器燒制技術在失傳近2 0 0年后終于得到了恢復,并且仿古技術精湛、名品迭出,郎窯紅、豇豆紅、霽紅和珊瑚紅等品種開始出現并大放異彩。
其時,在郎廷極監(jiān)下的景德鎮(zhèn)瓷業(yè)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這一時期燒制的紅釉瓷器也被稱為“郎紅”。這種郎窯紅釉是仿制宣德鮮紅釉燒制的成功品種,但由于釉料配制和燒成溫度控制稍有不同,因而色調比永宣紅釉還艷麗,流動性大、色澤強烈。郎窯紅釉器物的特點鮮明,口沿處因釉層較薄,銅在高溫下容易揮發(fā)和氧化,出現輪狀白線,謂之“燈草口”。紅釉猶如牛血一般,表層有類似豬鬃毛氣泡,且有開片,內里泛青,即“紅衣綠里豬鬃毛”。底部呈透明的米黃色或蘋果綠色,俗稱“炒米底”或“蘋果綠底”。器物下部由于紅釉垂流積聚,顯得格外濃重紅艷。
郎窯紅無論是瓶、碗、盤等各種器型,底足旋削都非常講究,以保證流釉絕對不會過足,所以又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另外,很多人認為官窯器一定有款,沒有款識就一定屬于民窯,實則不然。這只清康熙郎窯紅玉壺春瓶(圖2),便屬于典型的“無款官”。
郎窯紅釉瓷器質量精美、身價極高,當時在景德鎮(zhèn)流行一句諺語:“若要窮,燒郎紅”,由此可見一斑。清代許謹齋在《戲呈紫衡中丞》(紫衡中丞即郎廷極)一詩中形容道:“比視宣成欲亂真,乾坤萬象歸陶甄。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凹t琢玉”指的便是郎窯紅。在晚清民國時期甚至更早些時候,郎窯紅不知曾讓多少藏家夢寐以求。
圖5 清乾隆 霽紅小天球瓶
清康熙時期的銅紅釉瓷器中還有一個名貴品種,叫作“豇豆紅”。它是一種濃淡相間的淺紅色釉,釉中多有綠苔點,頗似紅豇豆色,因此得名。這種紅釉色調變幻莫測,有的近似深桃或淺桃色;有的暈似紅霞,或如海棠初放,因此歷來為人喜愛。
想燒制出這種釉色,需依靠窯火的調節(jié),使得銅的還原、氧化恰到好處,方能出現桃紅與綠色相間,類似于滿身苔點泛于桃花中的浪漫奇趣;或者呈現在淺色地上雜有深綠色斑點的美麗釉色,即巧奪天工的所謂“蘋果綠”?!熬G如春水初生,紅似朝霞欲上時”這一詩句形容的就是這種獨特的色調。
豇豆紅釉瓷器的種類和數量是極有限的,它只有八種形制,即我們俗稱的“八大碼”。它們器型優(yōu)雅、造型古樸,應是專供皇家、貴族和文人學士們使用的文房用具,等級頗高。圖中所示柳葉尊(圖3)便是八大碼之一,造型小巧玲瓏、惹人憐愛。另一件太白尊(圖4)也是康熙時期非常典型的品種,器身施豇豆紅釉,侈口小巧,外翻如唇,短頸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腹部暗刻三團螭龍暗紋,清晰可見。底部淺圈足修整圓潤,胎質潤白堅致,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筆筆有神,頓挫皆有章法。此尊通體線條流暢,小巧可愛,素雅潤潔,觀之令人賞心悅目,不忍釋手。
圖6 清乾隆 霽紅釉僧帽壺
清三代還盛行另一紅釉品種——霽紅釉,也稱“祭紅”??滴鯐r期的霽紅品種傳世較少,雍正、乾隆時期霽紅得到了很大發(fā)展,質量也更趨精進。
霽紅釉也是純粹一色的深紅釉,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失透,并有密布的細小棕眼,如同桔皮(圖5)?!肮俟鸥G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雖然霽紅釉極為瑰麗,但是其燒造難度使得成品率大為降低,因此存世稀少,異常珍貴。圖中所示乾隆霽紅釉僧帽壺(圖6)即為這一時期代表作品,其釉色均勻深沉,造型獨特,是為佳品??涤呵螅M管歷朝均有燒造這類紅釉瓷器,但品質很難達到此三代的水平(圖7)。
圖7 19世紀 霽紅釉壁瓶一對
珊瑚紅,又有“蓋血紅”之稱,這種紅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清康熙年間,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時期。它的呈色劑為氧化鐵,與其他紅釉瓷器使用氧化銅作為呈色劑不同,屬低溫鐵紅釉。其制作工藝是將鐵紅吹在已燒好的白釉上,為達到均勻效果,工匠往往反復噴撒,然后再低溫燒成。圖中這件珊瑚紅雙螭龍紋長頸瓶(圖8),釉面勻凈、色調統一,色澤嬌嫩艷美、華麗凝重,釉面較薄且有不易察覺的顆粒痕跡,可與天然珊瑚媲美,盡顯雍容華貴的氣韻。
圖8 18世紀 珊瑚紅雙螭龍長頸瓶
圖9 清雍正 窯變大口瓶
此外,清雍正時期還仿鈞窯玫瑰紅而衍生出一個新品種,其由唐英所創(chuàng),成為清官窯一大特色。此種窯變釉瓷器一般經由兩次或多次上釉,釉料中除銅以外還含有微量的鈦或鈷、錳、鐵等呈色元素,各種金屬粒子自由結合,形成絲狀花紋和斑點。有的如垂柳,有的如火焰,同時在還原氣氛下,釉料中的銅、鐵等元素發(fā)生變化,呈現不同的色調,在火紅中閃現青、藍、紫色絲紋,釉面有強烈的玻璃質光。比如圖中這件雍正窯變釉大口瓶(圖9),可見不同釉色相互交融,自然流淌,波光詭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