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媛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七〇醫(yī)院傷病員管理科 山東 煙臺 264002)
肝外膽管結石泛指原發(fā)、或者繼發(fā)于肝外膽管的結石,可分為膽色素結石、混合性結石以及膽固醇結石等[1]。當發(fā)生肝外膽管結石,可致使患者出現(xiàn)腹痛、高熱以及嗜睡昏迷等候神經系統(tǒng)癥狀,同時,若未能給予疾病盡早診斷與及早治療,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可造成肝膿腫、膽管炎等諸多并發(fā)癥,部分患者甚至還會發(fā)生膽管癌,疾病癥狀、并發(fā)癥均可對患者生活工作、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需予以早期準確診斷和早期積極治療[2]。診斷是治療的前提與基礎,對于肝外膽管結石患者而言,影像學技術是當前進行疾病檢查診斷的主要方式,具體方式包括腹部CT、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為進一步明確兩種檢查方式的效果與價值,本文以100例肝外膽管結石病例樣本為觀察主體,予以不同檢查診斷方式,比較診斷結果。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0例肝外膽管結石病例樣本。納入標準:(1)符合肝外膽管結石診斷指南與標準[3];(2)經手術病理證實;(3)知情研究相關內容,配合有效性良好;(4)具有腹部CT、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適應癥,無相關禁忌癥;(5)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臨床病歷資料不完整、不真實者;(2)合并其他嚴重可影響檢查結果疾病者;(3)目前正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4)存在語言、聽力以及精神等功能障礙者;(5)中途脫落或者退出觀察者。以電腦Excel表格將觀察對象分組,50例設置為對比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0~70歲,均值數(shù)(45.2±13.8)歲;50例設置為研究組:男31、女19例,年齡19~70歲,均值數(shù)(44.8±13.6)歲;統(tǒng)計分析兩組樣本一般資料,
P>0.05,研究有意義。
對比組接受腹部CT檢查診斷:(1)檢查儀器:64層螺旋CT機;(2)檢查過程:確?;颊咴诮邮軝z查前禁食6~8 h,指導飲用500 ml以上溫開水,協(xié)助處于仰臥體位,合理設置CT機相關參數(shù),將腹部充分暴露于檢查視野,掃描范圍包括上腹開始至下腹邊緣所有位置,獲得清晰影像資料。
研究組接受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診斷:(1)檢查儀器:1.5T核磁共振儀;(2)檢查過程:確保患者在接受檢查前禁食3 h以上,協(xié)助處于仰臥體位,合理設置核磁共振儀相關參數(shù),進行不同斷面掃描,包括橫斷位、冠狀位,獲得清晰影像資料。
兩組于檢查前告知和協(xié)助摘除攜帶的所有金屬物品,接受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患者需在受檢前30 min左右口服造影劑,同時,正確指導患者屏氣,確保檢查過程順利完成。檢查圖像由2名及以上影像科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生進行讀片,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表現(xiàn)以及實驗室檢查等多項結果進行最終診斷。
觀察分析診斷符合率、小結石檢出率。小結石判定標準為直徑<8 mm,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診斷符合率94.00%(47/50)較對比組78.00%(39/50)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符合率比較(例)
100例肝外膽管結石病例樣本,經手術病理檢出45例結石直徑<8m m,其中,對比組中包括23例、研究組中包括22例,實際檢查診斷中,研究組小結石檢出率86.36%(19/22)較對比組56.52%(13/23)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小結石檢出率比較 (例)
肝外膽管結石根據(jù)其病變部位可進行不同劃分,分為原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經多項研究與試驗證實,造成肝外膽管結石病因較多,包括膽道感染、膽道寄生蟲以及遺傳與環(huán)境等,誘發(fā)因素則主要有飲食、體質以及過于肥胖等。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近年來,受無節(jié)制飲食、不良生活行為等影響,導致肝外膽管結石發(fā)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出現(xiàn)大幅度增加,且正處于進行性上升階段,此外,患病群體年齡趨向低齡化方向進展,肝外膽管結石成為當前影響人們生活、健康以及安全的主要疾病[4]。在實際臨床中,由于肝外膽管結石患者體內含有膽紅素,在排出過程中可表現(xiàn)為混合型膽結石癥狀,導致疾病表現(xiàn)與實際病情出現(xiàn)偏差,若不能及時進行準確診斷,可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致使疾病出現(xiàn)惡化、癌變等,因此,早期診斷診斷對肝外膽管結石患者而言意義重大,是臨床進行有效治療的關鍵所在。
超聲檢查具有方便、安全等特點,將其應用于肝外膽管結石中可獲得一定診斷效果,但是,由于肝外膽管解剖結構具有一定特殊性,若結石發(fā)生于膽管下段,超聲檢查結果受腸內氣體影響較大,可造成顯示不清現(xiàn)象,一般診斷準確率僅在65%左右,超聲檢查表現(xiàn)出較大局限性[5]。腹部CT檢查是目前臨床檢查診斷肝外膽管結石的常見技術,檢查過程利用線束、超聲波等對臟器組織進行掃描,能夠清晰顯示病變情況,其與超聲技術比較,不受腸氣影響,可準確檢出膽管下段結石,且能夠呈現(xiàn)結石具體部位,在檢查前,飲用適量水溶劑,可防止發(fā)生偽影現(xiàn)象,診斷準確性相對理想。但是,若結石較小,加之受特殊情況影響,導致腹部C T在檢查微小結石過程中無法發(fā)揮其有效價值,易造成漏診情況。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為新興檢查診斷方式,屬于磁共振水成像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安全以及可清晰顯示肝內膽管全貌等優(yōu)勢,利用其進行肝外膽管結石診斷,可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診斷符合率94.00%(47/50)較對比組78.00%(39/50)更高(P<0.05);100例肝外膽管結石病例樣本,經手術病理檢出45例結石直徑<8 m m,其中,對比組中包括23例、研究組中包括22例,實際檢查診斷中,研究組小結石檢出率86.36%(19/22)較對比組56.52%(13/23)更高(P<0.05);結果說明腹部C T、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均可用于肝外膽管結石檢查診斷,但檢查診斷結果存在一定差異,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與腹部C T比較,檢查診斷效果與價值更高,分析原因在于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過程能夠以高信號顯示肝外膽管結石,同時,該檢查結果基本不會受體位、造影劑等影響,準確性更為有保障。但是,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費用相對較高,可增加患者經濟負擔,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然而,腹部C T檢查費用相對較低,更易于患者接受,因此,對于肝外膽管結石檢查診斷方式選擇需視患者疾病情況、經濟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慮。
綜上,針對肝外膽管結石檢查診斷,應用腹部C T檢查、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具有一定效果,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診斷符合率、小結石檢出率更高,在疾病早期診斷中價值更為理想,因此,在具備設備技術、經濟能力等情況下,可將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作為推薦方式在肝外膽管結石檢查診斷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