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梅
摘 要: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其核心教育理念是通過課堂教育教學來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利用體驗式教學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感,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知識的體驗中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生活化;小學道德與法治
“少年強則國強”。近年來,各所小學響應國家號召,逐漸增加了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師資力量,進行了教學方法的變革創(chuàng)新,但由于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受限,需要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學。而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寓教于學、情景再現(xiàn)等情景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大大激發(fā)了小學生的學習情趣,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成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得到廣泛應用。
一、體驗式教學的相關內容
所謂體驗式教學可以理解為,教師結合小學生所處年齡段特有的學習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小學生所經歷過或者熟悉的情景下,將教學內容在特定場景下再次呈現(xiàn),使小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學習知識,提高理解判斷能力,掌握知識要點等,是教師和小學生在特定場景下完成教學過程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寓教于學的場景下得到各方面的鍛煉。
二、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重要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目的是從小加強小學生的思想政治培養(yǎng),為其今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人生觀打下基礎。由于小學生的所處年齡段,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有限,所以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多以故事性教學內容為主。故事性的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并從中獲取知識,理解故事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體驗式教學可以將故事性的教學內容通過情境教學的模式展現(xiàn)出來,增加小學生的參與感,使其在具體情境下理解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可以做,哪些是不允許的,掌握道德與法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明辨是非、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另外,體驗式教學還是一種寓教于學的教學模式,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這更容易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體驗式教學應當兼顧趣味性與嚴肅性
就學科本身所起到的教育意義和課文內容而言,道德與法治科目具備高度的嚴肅性,當中不乏一些需要對強制性或是懲罰機制和后果有所理解的內容,或是運行于社會當中的嚴肅準則。但是考慮到小學階段接受教育的學生身心智力發(fā)育尚未完全,以及嚴肅文本本身對于激發(fā)學習不具有優(yōu)勢的特點,教師應當在體驗式教學方案.中認真考慮體現(xiàn)相當的趣味性,并在趣味性中不至于隱藏課程本身需要的嚴肅性。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模式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又能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關鍵知識點通過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方式融入到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了達到這一點,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方式”。課堂場景劇就是一個這樣的 典型例子。教師可以根據典型案例或者自己理解,設計一個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場景劇本,在課堂上安排學生根據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選擇,并體驗相應的道德和法律后果。對于場景和角色的設計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階段參考不同模型,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將角色安排成小動物,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場景設計得更貼近生活一些。除了場景劇之外,使用卡通插畫之類的方式宣講描述道德與法治內容也是很好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繪畫相關主題的插畫,并挑選出符合課堂要求的作品開展深入教學。
四、體驗式教學方法應當體現(xiàn)正反饋與負反饋
正如在社會中道德和法治存在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善意的回報,惡劣的品德和違法亂紀的行為則會受到社會和執(zhí)法機關的懲罰。雖然對于小學生來說,在社會未成年人保護意識下,一般并不會因為一些違法行為受到處罰,但是在學校里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卻體現(xiàn)這一內容。當然教師的主要方向應當是弘揚優(yōu)良道德和遵守法律的積極方面,對于負面行為的后果可以點到為止或是讓學生形成概念即可。體驗式教學活動中設計促進良性循環(huán)的正反饋內容還是提示后果的負反饋內容,教師都應當確保學生能夠選擇更積極性的正反饋選項或是對負反饋行為進行改正,這是因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擁抱正面的價值道德觀,享受良好道德行為帶給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快樂,而非出于恐嚇和畏懼逃避來自他人的懲罰。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認同遵守道德與法治,才能在他們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自覺地做到這一點,這才是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
五、體驗式教學可以邀請家長、社會配合
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科目,道德與法治的遵守和完善離不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分子之間的互動促進,即便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如此。所謂道德本就是一些對個體之間相互有利或是對社會整體有益的行為模式和準則,而法治則是對于危害個體和社會行為的防范措施。在這個前提下,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就不能僅僅只限于學校課堂,而應該是包括學生家長在內的全社會責任,教學工作也不能僅僅限于課堂時間,而應當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全面開展。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設計- -些家庭成員間配合完成的常見道德與法治場景,請求學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根據相關要求對學生開展相似場景下的言論行為教育,來起到鞏固在校學習成果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訪問社會道德教育基地、組織道德和法治教育專項講座等等,借助社會力量開展體驗式教學工作,多方面推進道德和法治教育。
六、結語
體驗式教學方法作為一種互動性較強的教育方式,相比傳統(tǒng)的文字理解教學方法而言,具有能夠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來加深學生印象和理解的獨特優(yōu)勢,不失為推進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一條良好路徑,筆者期待諸位教學同僚對該課題進行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倫建.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明日,2019(24):0280-0280.
[2]宋小蘭.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分析[J].女報:時尚版,2019,000(010):P.1-1.
201750052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