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亭
摘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核心要義的民族復興理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一理論萌芽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初步發(fā)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成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民族復興理論經歷了從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偉大愿景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的發(fā)展階段,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代化之路到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發(fā)展過程,呈現出繼承、發(fā)展、超越的演進脈絡,為奪取民族復興的偉大勝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四個現代化;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91(2021)01-114-009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盵1](P36)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義無反顧承擔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國情對什么是民族復興、如何實現民族復興進行了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形成了民族復興理論成果?;仡櫤褪崂磉@一理論的百年發(fā)展歷程表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不動搖,是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障。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民族復興理論的探索過程:民族復興首先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站起來”的政治前提下探索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黨的民族復興理論萌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對民族復興理論的緣起、內涵、進程、方法等基本問題作了初步回答。
“中華”一詞最早出現于《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服章之美、文明之地”之義。1902年近代學者梁啟超正式開始使用“中華民族”一詞,1917年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提出“中華民族之復活”[2]概念,可以說是民族復興理論的最早自覺導引。1932年,我國近現代學者張君勱創(chuàng)辦《再生》雜志,將“中華民族復興”作為辦刊宗旨,并撰寫多篇以民族復興為主題的文章,呼吁要喚起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力”以拯救民族危亡。
毛澤東的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時期,毛澤東身感民族壓迫和民不聊生的屈辱與痛苦,在《民眾的大聯合(三)》一文中深切表達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遺憾和實現民族振興的雄心壯志?!拔覀冎腥A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壓迫愈深,反動愈大,蓄之即久,其發(fā)必速。我敢說一怪話,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盵3]這是毛澤東首次使用“中華民族”的概念,他用“社會光明”建構起民族復興理論的話語雛形。在此后的行文中,毛澤東多次對古代中國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作過精辟論述,他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fā)達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中國是世界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4](P622-623)。而近代以來,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卻從輝煌中逐漸走向衰落,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奥浜缶鸵ご颉钡默F實境遇極大地激起了愛國之士振興中華、光復舊物的氣概與決心。毛澤東代表中國共產黨發(fā)出呼吁:“我們要為大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到最后一滴血!”“四萬萬五千萬人的中華民族,終會有一天在地球上的東方,雄壯地站起來”[5](P433)。上述論述無疑蘊含著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的思想萌芽,鮮明揭示了實現民族復興是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演進的必然要求,也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人是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擔當者。
毛澤東從來都是一位實干家。在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目標后,他開始深入分析近代中國國情,從社會性質、主要矛盾、政治演變、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深刻剖析。他認為,近代中國“天朝之夢”破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一面少了獨立和民主,另一面多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4](P731),而這兩面又是相互關聯的,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勾結國內封建勢力壟斷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這種雙重壓迫嚴重束縛了中國人民的生產力,使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罕見的??傊瑢崿F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民族復興的基本前提和本質內涵。對此,毛澤東明確指出,“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5](P21),必須進行革命,而革命的任務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對內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使中國發(fā)展成為“近代化的國家、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6](P432)。從毛澤東的論述中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復興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向度是首先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中華民族“站起來”,為建立一個新中國奠定政治基礎。
但在毛澤東頭腦中,實現民族復興并非要恢復中國昔日的輝煌,而是要使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新的發(fā)展,即建設社會主義國家[7]。從打碎以歐美為師的迷夢到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共產黨堅定了中國革命的終極前途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針對當時革命現狀的復雜性,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時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時代,“中國將來一定要發(fā)展到社會主義去,這樣一個定律誰都不能推翻”[4](P563)。他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zhàn)略安排,第一步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fā)展,領導農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兩個歷史階段既相互區(qū)別,又緊密關聯,前者為后者創(chuàng)造前提、奠定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奮斗目標和革命前途,構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和戰(zhàn)略構想。簡言之,毛澤東的民族復興思想實際上具有兩方面的內容,即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前提下,探索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直到今天,中國共產黨人依舊在為之不懈奮斗。
在“筑夢”之后,毛澤東對“圓夢”之路進行了理論思考。首先,大革命失敗使他深刻認識到要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必須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早在1926年,毛澤東就提出:“我們欲革命成功,必須勢力集中行動一致,所以有賴于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黨來發(fā)號施令”[5](P35)。他所指的黨便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力量才最沒有狹隘性和自私性,不會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威逼利誘下動搖變節(jié),“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4](P651)。其次,毛澤東肯定馬克思主義是從客觀實際中產生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獲得檢驗的最正確最科學的真理,是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唯一武器,但他又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每一表現都帶有中國的特性,也就是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最后,毛澤東從來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他的這種信心來源于人民的偉大力量。他認為中華民族自古是一個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富有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銅墻鐵壁。因此,他要求全黨要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人民結成最團結最堅固的同盟軍,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整體力量。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對民族復興理論的探索過程: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偉大復興必須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確保中國人民在偉大復興道路上“站得更穩(wěn)”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拉開了民族復興的歷史序幕。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初步發(fā)展了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導向的民族復興理論。
新中國成立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黨的民族復興思想的集中概括和具體形式。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思想是從工業(yè)化開始的。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把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沒有新式工業(yè)”[6](P146),他說:“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yè)化”[6](P146),“沒有工業(yè),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8]。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對中國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為主的經濟結構進行詳細分析,首次提出“中國經濟復興”[9]的觀點。具體而言就是,革命勝利以后要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使中國實現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把中國建成工業(yè)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國家工業(yè)化,進而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權后,國家經濟建設的現實起點是“一窮二白”和百廢待興。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先恢復和發(fā)展生產才有開展工業(yè)化建設的底氣。1950年6月,他在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部署,要求在3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完成經濟恢復的任務,在10年經濟建設的基礎上采取步驟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2年底,新中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fā)展,為開展國家工業(yè)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后,黨中央制定了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為主體任務的“一五”計劃和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啟了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新起點。
1953年以前,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理解主要指向工業(yè)化[10]。隨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認識的不斷加深,黨的現代化理論具體指向越來越清晰,逐步形成“四個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系統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并將其表述為現代化的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和國防,這樣就把現代化的具體任務由“工業(yè)化”拓展到四個方面。1957年2月,毛澤東在講話中把現代化表述為“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和現代科學文化”[11](P207)。一個月后,在全國宣傳工業(yè)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又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這是毛澤東首次將“科學文化”作為現代化的主要目標提出來,充分體現了他對提升人民精神文明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深刻思考,進一步豐富了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目標指向。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在組織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2],第一次完整地表述現代化理論為實現工業(yè)、農業(yè)、科學文化和國防現代化。1963年,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把“科學文化現代化”改成“科學技術現代化”,并于次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科學完善的“四個現代化”發(fā)展目標向全世界宣告,標志著黨的現代化理論正式形成。以“四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理論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民族復興道路上形成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體現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和對民族復興道路的再認識與再思考,為接續(xù)者探索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南和根本遵循。
毛澤東是一位具有強烈“計劃觀念”和“愿景意識”的領導人,他的頭腦中始終在規(guī)劃我國現代化之路的時間表和路線圖。1954年6月,毛澤東思考。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究竟需要多長時間?他說,這個問題“現在不講死,大概是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個基礎”[13]。他用“大概”“現在不講死”等具有模糊性、摸索性的詞句,說明他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圖和進度表有了初步構思。黨的八大期間,毛澤東在會見南共聯盟代表團時談到:“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光。”[11](P120)在此后的幾年里,由于受急躁冒進思想方針的影響,黨和國家經濟事業(yè)遭受嚴重曲折,毛澤東開始有意識地把民族復興時間規(guī)劃調整為一百年[12]。1962年1月,他在七千人大會上明確指出,在中國要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估計要花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在具體實施步驟上,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分兩步走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zhàn)略構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成一個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力爭在20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兩步走”戰(zhàn)略部署和“百年追夢”的偉大進程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經濟發(fā)展進行的初次遠景規(guī)劃和宏觀布局,也是黨帶領全體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探索的寶貴經歷,承載著中國人民追夢的艱辛歷程,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戰(zh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有力借鑒。在毛澤東之后的歷代中國共產黨人一步一步細化和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與預期目標,不斷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對民族復興理論的探索過程: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命題,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實現“富起來”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黨的民族復興理論正式形成期,其理論內涵和外延都得到極大拓展,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了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步驟,為實現中華民族“富起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如果說毛澤東提出并初步探索了民族復興的偉大戰(zhàn)略構想,那么鄧小平便是承續(xù)了毛澤東的民族復興思想,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中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道路。1979年初,在粉碎“四人幫”反革命政治勢力后,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基本恢復正常,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黨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現代化建設”[15](P162)。鄧小平強調,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因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15](P162-163),但他又充分認識到,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國情要求我們必須要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他看來,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開了大口”,實現四個現代化講空話是達不到的,必須要適合中國國情,“把標準放低一點”[15](P194)。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談論了他對中國現代化藍圖的新構思,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5](P237),初步目標是到20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小康狀態(tài)。5年后,鄧小平在回顧這一設想時指出,“從這五年看起來,這個目標不會落空。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16](P53-54)。他把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是毛澤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也就是剛剛擺脫貧困,人民生活基本實現溫飽的生活狀態(tài)。從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設想的“到本世紀末使中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到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小康社會”的最低目標,“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水平”,充分說明我們黨對實現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目標和基本進程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保持了正確態(tài)度。
鄧小平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調整黨和國家20世紀末奮斗目標時,也在規(guī)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構想。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就是要“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16](P357)。在他“振興中華”的宏偉藍圖中,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找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化新路徑,開創(chuàng)了以“物質復興”為主要向度的民族復興之路。黨的十二大前夕,鄧小平指出:“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們取得了一個新起點,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發(fā)達國家的水平”[15](P417)。黨的十二大把1980年到20世紀末這20年具體分為兩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隨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再認識,鄧小平也在不斷調整他對21世紀中葉我國發(fā)展目標的戰(zhàn)略定位,也就是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第三步戰(zhàn)略安排。從1987年3月開始,他把最初設想的在21世紀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使我國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調整為“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并稱“這就是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16](P251)。至此,鄧小平關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三步走”戰(zhàn)略部署基本定型: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指20世紀)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17]。黨的十三大正式將這一戰(zhàn)略步驟上升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明確把第三步發(fā)展目標定位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并將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這是黨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現“民族復興”的字樣?!叭阶摺睉?zhàn)略對我國發(fā)展目標作出明確規(guī)劃,使民族復興的路線圖更加具體、明晰,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另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鄧小平關于民族復興的具體指向由經濟復興逐漸擴展到精神文明復興、民主法制復興等非物質領域,使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復興理論在發(fā)展中更加全面化、系統化、科學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的緊要關頭,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向全世界宣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與信心,成功地把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推向21世紀。1999年11月,江澤民赴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說道,“中國人民所以要進行百年不屈不撓的斗爭……歸根到底就是為了一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爭取對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8](P63)。隨后,在迎接新世紀和新千年的慶祝賀詞中他又重申了“中華民族將在完成祖國統一和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上實現偉大的復興”[18](P495)的堅定決心。自此,中共中央領導人明確提出并開始在黨的代表大會文件中廣泛使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這一概念逐漸成為學界系統研究的熱點議題,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宣傳中。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到20世紀末,我們如期實現鄧小平“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的前兩步,也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據此,江澤民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作出新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他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fā)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盵18](P4)這一發(fā)展目標被稱為“新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明確提出了我們黨在21世紀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繼承鄧小平“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礎上,指明了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燦爛前景。2002年11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21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重要發(fā)展機遇期,這20年要集中力量實現從“總體小康”到“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并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fā)展階段確立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階段”[19](P14-15)。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各項具體部署,成功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推向新的發(fā)展階段。2003年12月26日,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回顧了毛澤東、鄧小平以及千百萬革命先烈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殫精竭慮、前赴后繼的奮斗史,他滿懷深情和信心地說,我們對毛澤東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詩繼續(xù)譜寫下去”,“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的事業(yè)偉大而艱巨,我們的前程光明而美好”[19](P654-655)。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這10年間,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領域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進而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2012年11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發(fā)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的號召,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界意義,是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先輩們“對世界有較大貢獻”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為中華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理論向導。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對民族復興理論的探索過程:明確提出“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代名詞,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復興之路
黨的民族復興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斷走向成熟,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時代潮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了“中國夢”這一表征中國人民對未來發(fā)展美好愿景的新概念。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十八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莊嚴宣告:“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x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1](P4)。這一政治宣言鮮明揭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奮斗目標就是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向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邁進。半個月后,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明確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大命題?!爸袊鴫簟币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進行了高度概括,有畫龍點睛之妙。那么何為中國夢?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1](P36)“中國夢”這三個字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淋漓盡致地勾勒了中國人民在戰(zhàn)亂頻仍、山河破碎的黑暗深淵中上下求索,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的追夢精神,這個夢想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也不是人們所說的一般意義上的愿景理想,而是在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內涵的群體意識和目標指向[20],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心中對復興的強烈渴望。習近平用“中國夢”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代名詞,在很大程度上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起來,凝聚在“中國夢”這個最大同心圓周圍,匯聚成一種“共擔民族復興大任,共享民族復興榮耀”的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的強大力量。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標志著“中國夢”的概念正式成為我們黨引領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南。
中國夢內涵豐富,主題鮮明。2013年3月,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是我們先輩們不斷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就其內涵而言,中國夢把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期盼融為一體,它是整體的而不是分散的,是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21]。正如習近平所言,“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1](P49),這種定位相較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等戰(zhàn)略目標來說,更加貼近人民生活,更易于被人民所接受和認可,更能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黨和國家的未來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同祖國共享人生成長進步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概念的提出是黨的民族復興理論重大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這種表達方式極大地尊重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深刻揭示了中國夢的本質就是“人民自己的夢”,充分體現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發(fā)展的良性互動,更加有利于發(fā)揮科學理論的實踐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世界人民的夢想,具有深刻的世界意義。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1](P275),他深諳中國的發(fā)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簡單的自我實現,它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還內在地包涵著對世界作出與自身發(fā)展實力相匹配的更大貢獻。對此,習近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每個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各國人民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幫助,這一理念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夢的世界維度,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寬闊的全球視野。2013年5月,習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對中國夢的實現路徑作出詳細闡述,他明確指出,“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P56)。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凝聚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三者的辯證統一,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精神和力量源泉,為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持續(xù)走向繁榮富強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毛澤東最早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命題,到鄧小平“三步走”的具體戰(zhàn)略安排,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戰(zhàn)略調整與部署,我們黨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重要成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發(fā)展。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22]。在越來越接近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階段,如何保證民族復興大業(yè)馳而不息,順利完成?他認為,實現中國夢的過程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在確定了2010年至2020年這10年間集中力量決勝小康社會,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后,習近平又將2020年至21世紀中葉這30年時間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即第一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的時候,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實現民族復興的新規(guī)劃被稱為新時代“兩步走”戰(zhàn)略安排,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兩步走”新戰(zhàn)略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既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條件,又充分考慮了我國發(fā)展的巨大潛力,對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頂層設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正確方向。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從十個方面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并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23]。這里所說的“新的一大步”突出強調我們開始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由方向性的目標戰(zhàn)略真正具象化為落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zhàn)略指標和實施路徑,是我們黨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和遠景目標展現出來,意味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始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整體而言,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過程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也是黨的民族復興理論從萌芽、初步發(fā)展、正式形成到走向成熟的過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在繼承與發(fā)展毛澤東、鄧小平等共產黨人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基礎上,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事關全局的戰(zhàn)略考量,用實現“中國夢”的使命引領凝聚起中國人民在追夢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不斷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目標要求作出新的戰(zhàn)略調整,不斷奪取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勝利,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進,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世界邁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李大釗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
[3] 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393-394.
[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鄭大華.論毛澤東的中華民族復興思想[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05).
[8]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9]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10] 張榮華.毛澤東的“中國夢”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11]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3]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14] 齊衛(wèi)平.論毛澤東建設新中國的愿景與中國夢[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05).
[1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18] 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0] 韓振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夢的本質要求[N].光明日報,2016-06-13.
[21] 韓振峰.簡論“中國夢”的十個鮮明特征[J].社會主義研究,2013(05).
[2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2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
責任編輯:春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