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花
【摘? ? 要】小學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成長觀念,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現(xiàn)階段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加以解決,成了現(xiàn)階段教學的首要任務。小學教育要求教師從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著手,幫助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對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分析,并通過大量的教學活動,提高識別與干預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關鍵詞】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干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34-0173-02
Discussion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Liangshu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du District, Longnan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LIU Fenghua
【Abstract】The most fundamental purpose of primary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s form a sound personality and growth concept, and to improve the core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at this stage i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s not guaranteed. How to find and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n tim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of teaching at this stage. Primary educa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start from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to help pupils in rural areas establish a good learn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is process, teachers need to fully analyze the cau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and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mprov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ability, so that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an be guaranteed.
【Keywords】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ability
為完成教育目標,教師應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消除心理問題等不良因素對學習的影響?,F(xiàn)階段小學班級中,普遍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應提高對這部分學生的重視程度,發(fā)掘其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使學生以一個健康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并深入研究分析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影響因素,達到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整體把握,提高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效率。
一、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心智成熟度不足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同時小學生也經(jīng)常接觸到與自身年齡不相符的事物,導致很多孩子產(chǎn)生虛榮心,特別在意同學、鄰居、朋友或者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他們隨時隨地想要表現(xiàn)自己,特別是在人多的時候,總是想讓別人夸贊自己,當別人沒有注意到自己或者批評自己的時候,就會很失落,甚至有些小學生會懼怕這種情形,而對這類事情產(chǎn)生抗拒心理。這些都是小學生心智不成熟的表現(xiàn)。
(二)信息分辨能力差
當今社會充斥著各種文化信息,有好有壞,農村地區(qū)由于環(huán)境較為閉塞,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不足,所以導致小學生的分辨能力較差,不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鑒別能力,認為能讓自己開心的事物就是好的,所以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效仿不良行為的情況。例如,盲目地追星,或模仿動畫片中的人物行為,精力分散,不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在這個信息復雜的社會中,為保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需充分提升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能力,為小學生打造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與干預
(一)科學制定學習目標,提供心理輔導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姆曾說過,學生成功地學習一門學科與學習目標的制定有較高的相關性。那些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學得更好、更快。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需在事先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如果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目標性,就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由于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長時間就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自閉心理,被其他學生疏遠,陷入惡性循環(huán)。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出心理問題干預作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話,會在學生的內心中產(chǎn)生較大波動。農村地區(qū)小學教師在學生的眼里極具權威性,對教師說的話也是言聽計從,所以為了不使學生產(chǎn)生失落、自閉等心理問題,教師需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二)推進學科融合
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小學教學中體現(xiàn)出學科融合的重要性。其基本內涵是打破學科之間的邊界,為各學科之間建立聯(lián)系,增加知識的融合度,使小學教學向多元化發(fā)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F(xiàn)階段小學中,部分學生存在偏科的情況,某個學科的成績得不到提高,就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情況,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最終導致整體學習成績的下降。對此,教師應關注各科學習困難的學生,發(fā)揮出自身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的作用,利用課間或周末的時間對其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學生成績得到提高,自然就會形成樂觀的性格,對其心理問題的解決有很大幫助。
其次,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由于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慢,學習上花費的時間也更多,因此對困難學科的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甚至對該學科失去學習興趣,對學習產(chǎn)生抗拒心理。這種心理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需巧妙地開展學科融合,幫助學生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上,讓學生選擇問題進行回答,并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探討,教師輔以重點講解和分析,并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思想的教育,幫助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學習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問題的解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做不僅能豐富小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小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杜絕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三)關注學生心理變化,為學生排憂解難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承受一定的身心壓力。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學生的身心變化。在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當下,很多學生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及時進行疏導。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談心交流,多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引導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心理暗示,從而樹立對學習信心,以良好的心態(tài)學習。
例如,在農村教育中,學校黨支部可以開展與部分學生“結對子”活動,也就是每名黨員教師都與一名學生結成幫扶對子,不僅解決知識上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問題,這一幫扶效果非常好。許多教師深知學習或者家庭環(huán)境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也明白學生是具有自主意識的人。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心理輔導者這一角色,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前進路上的向導。除了發(fā)揮本校教師的作用之外,還不定時開展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也開設有心理咨詢室,滿足學生的心理咨詢需求。
(四)開展平等溝通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技術的頂峰——即師生間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可以看出學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效果存在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切實貫徹以學生為主導的教育思想,不斷提高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能力,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溝通平臺。現(xiàn)階段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對教師心存敬畏,害怕被教師批評,難于談心交流。對此,教師應與學生形成好朋友的關系,多給予學生尊重與肯定,引導小學生訴出心中的困惑和問題,拉近師生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掌握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技能意義重大,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研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為小學生科學制定學習目標,并推進學科融合,開展平等溝通,提供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在保證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成績。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農村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與干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566 )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莫穎.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梳理與干預[J].小學教學參考,2019(12).
[2]林偉蘭. 當前影響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解決對策[J]. 時代教育, 2013(08).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