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日
林沖的故事在中國傳播得較廣,不僅中小學課本有“風雪山神廟”“棒打洪教頭”的課文,民間也有“林沖夜奔”等各種戲曲、戲劇、音樂、美術作品的廣泛傳播?!端疂G傳》作者施耐庵不僅展現(xiàn)了林沖這一形象性格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還通過環(huán)境、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處處鋪墊設伏,讓林沖從軟弱隱忍到奮起反抗的轉(zhuǎn)變自然合理。然而,讀者對這一有著性格變化的人物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審美體驗與評價。
林沖一出場,就慧眼識英雄地贊魯智深“端的非凡”,迅速與魯智深結義,可見林沖不僅戰(zhàn)斗力強,配得上“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名號,還有江湖中英雄相惜的熱切心腸。這一片段中,林沖的形象是“熱”的,江湖氣十足的,為他“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埋下伏筆。
林沖娘子被調(diào)戲,林沖趕上去第一反應不是直接動手,而是質(zhì)問“調(diào)戲良人妻子當?shù)煤巫铩?,可見林沖不是一味沖動的人物。他理性克制,懂法度守本份,這一性格特征在娘子第二次被調(diào)戲時的“放慢”、誤入白虎堂的“大叫冤屈”中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林沖遇到不公,首先想的是尋求合乎法理的途徑解決,在法理途徑無效時,他想到的不是攻擊法理,而是犧牲部分利益,例如休妻,以求盡量保全性命。董超、薛霸押解他去滄州途中,對林沖百般虐待,小說連著用“哪里敢”“沒奈何”“豈敢”“淚如雨下”來描述林沖。曾經(jīng)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面對兩個小衙役,都不愿呈現(xiàn)出一丁點反抗姿態(tài),連金圣嘆都評價其“英雄氣短”“可憐”。哪怕在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之后,林沖還為二衙役求情,其理性克制、懂法守分的特點被強化到極致。
在棒打洪教頭的情節(jié)中,作者用柴進的熱情凸顯了林沖在江湖中的聲名,又用洪教頭作為反襯,凸顯了林沖的守禮、克制、圓滑、武藝高強。在草料場,作者又用林沖與老軍的“點見堆數(shù)”、林沖出門沽酒前瑣碎的“把火炭蓋了”“把門拽上”“鎖了”“帶了鑰匙”等動作描寫,強調(diào)林沖的責任感、大局觀以及做事的細致周到??赡芰?、責任心重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不但丟了官,還淪為被刺配滄州的監(jiān)下囚。他在古廟前“頂禮”還說“神明庇佑”,這種對神明的敬畏,與其對法理、皇權的敬畏具有一致性。林沖上梁山之前,在朱貴的酒店墻壁上題詩,自我評價是個“仗義”“樸忠”“慷慨”的落魄英雄。正因為他樸實忠厚,才會對法理、皇權、神明還具有敬畏之心,面對高衙內(nèi)一方再三地逼迫才會一直沒有實際上的反抗行為。在草廳被雪壓倒后,他在冷冷的古廟“就將懷中牛肉下酒”時,金圣嘆評價說“與人無患,與物無爭”。正因林沖性格中有“無爭”的一面,所以其面對不公時的隱忍就更顯得忠義了。
林沖在山神廟的暴起反擊時的幾聲“大喝”“大罵”,殘忍地剜心、割頭,正是其本性“樸忠”“無爭”但卻被惡勢力持續(xù)迫害到絕望時的不忿與控訴。但是,當讀者本以為林沖利落殺人后性格將從此由隱忍走向暴戾,作者又寫他無處安身,卻又被王倫逼要投名狀,他“再不敢答應,心內(nèi)自己不樂,來到房中討些飯吃了,又歇了一夜”。金圣嘆批“一討字哭殺英雄”。可見哪怕是山神廟怒殺三人,走到朝廷的反面,他性格中理性守分的主旋律是沒變的。
理性守分的英雄林沖之所以會被讀者詬病,主要源于以下幾個細節(jié)。
林沖娘子第一次被調(diào)戲,林沖不僅自己“先自軟了”,還讓魯智深“權且饒他”,讓讀者從中感受到了英雄形象不該有的軟弱甚至懦弱。而林沖娘子第二次被調(diào)戲,林沖沖到陸虞侯家,卻“在胡梯上”“叫”娘子“開門”。林沖救下娘子,拿著解腕尖刀要去殺陸虞侯,但又先把陸虞侯家“打得粉碎”,再送娘子歸家,最后再去樊樓尋陸虞侯。這兩個細節(jié)說明林沖內(nèi)心實際上不愿打高衙內(nèi)、殺陸虞侯,但不管不顧的話面子上又過不去,于是裝模作樣地“叫”“拿刀”“守了一夜”。這種裝,不僅不夠血性,而且不夠光明磊落。這種裝,實際上是理性的林沖在權衡利弊后作出的現(xiàn)實選擇。
林沖這種不夠血性不夠光明磊落的形象在休妻的過程中又被再次強化。林沖再三以“誤了賢妻”“誤了娘子青春”“休為林沖誤了前程”為理由,勸說岳丈張教頭和林沖娘子接受休妻一事。休妻的行為雖然也實屬無奈,但是無論出于面子或者怕被報復的心理,林沖用這些理由掩蓋了他其實更關注自身性命的事實,并且未把真實的性命攸關的理由擺出來讓張教頭和林沖娘子做好面臨風雨的準備,這確實會讓讀者感受到這個角色涼薄自私甚至有些冷漠的一面。
另外,林沖雖然曾經(jīng)跟陸虞侯抱怨說“屈沉在小人之下”,但是在白虎堂林沖自辯時,連著兩次稱呼高俅為“恩相”。可見,與魯智深看到“滿朝文武,多是奸邪”,清醒地走向朝廷的對立面不同,林沖清楚地認識到高俅是小人昏官,但是他從未主動要去反抗揭露哪怕是嘲諷揶揄。這個“恩相”的表述,實際上在告訴讀者:林沖的心中沒有民生疾苦、沒有公平正義、也未必有愛情,他掛懷的,無非就是他個人的“封妻蔭子”,仕途經(jīng)濟。這才是林沖一味屈從妥協(xié)的行為的實質(zhì)。
《論語·里仁》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做事以道義是非為判斷標準的才是君子,以利害利益為判斷標準的是小人。無論家事還是國事,林沖實際上只是個一直做利害判斷的小人。緊跟著魯智深之后出場的林沖,就這樣與一遇見不平就要拔刀相助的魯智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讀者的審美評價中,從英雄走向了庸人。
然而,作品人物的塑造也好,讀者的閱讀審美體驗也好,并不應該是簡單對立的二元。所以,林沖形象的解讀應該有另一更豐富的可能:“現(xiàn)實中的兩難俗人”。
林沖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早早就呈現(xiàn)給讀者了。金圣嘆在第一回就評價說:“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弊髡咴诟哔窗l(fā)跡故事之后接著寫魯智深故事,先寫渭州城惡霸鄭屠,再寫桃花山豪強周通,再用瓦罐寺之焚寫佛道自身難保,最后用二三十個潑皮嘲諷一起偷菜的“軍健”,可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無論是宗教還是軍隊,都是昏暗難救的。金圣嘆評價林沖故事時,用“十三嘆”總結了金錢對法理、名譽、身份、人倫的侵害。正因有權有錢之人無視法理、名譽、身份、人倫,利用權勢橫行無忌地滿足私欲,普通人無法在現(xiàn)實中尋得公道正義,所以,林沖從陸虞侯家救下娘子后才會有“鄰舍兩邊都閉了門”。這樣的社會,自然難出只做是非判斷的君子、英雄、理想化身的魯智深,自然更多常做利害判斷的守分、隱忍、妥協(xié)的俗人林沖。
林沖娘子第一次被調(diào)戲時,在認出高衙內(nèi)“先自軟了”之前,作者用了“慌忙”“急跳”“奔”“搶”“趕”來表現(xiàn)林沖護妻的急切。第二次,林沖“吃了一驚”,“三步做一步”地“跑”“搶”到陸虞侯家。再加上林沖休妻時自己說的,三年婚姻生活,“不曾有半點差池”“半點相爭”??梢?,林沖對娘子、對二人的婚姻生活是滿意的,“不爭”的林沖原本與天真美麗的妻子應該過著頗為相得的日子。林沖的“吃了一驚”,可見他對高衙內(nèi)的執(zhí)著無恥是沒有預料到的,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如果林沖娘子于林沖來說毫無意義的話,第二次被調(diào)戲后他意識到高衙內(nèi)不會放過娘子時,就應該休妻了。他之所以不僅沒有休妻,還對復仇“放慢了”,大致跟岳丈張教頭是一樣的想法:娘子不出門,遇不到高衙內(nèi),高衙內(nèi)就會慢慢放手,他的生活就會歸于平靜。他沒有料到高衙內(nèi)會第二次出手,更沒有料到高太尉會為這等小事、腌臜事出手。他的“沒料到”,一方面是對自己“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身份以及自己“一身本事”的過度自信,一方面是對高太尉人品的認識不足,對這個險惡世道的認識不足。不得不說,從林沖娘子兩次被調(diào)戲時一再呼喊“清平世界”“是何道理”的細節(jié),讀者看到這個天真的弱女子對社會的認識不足。但是,連混跡官場的林沖都天真到對高太尉寄予期望,可見,他的日常生活,與底層百姓的艱難苦痛是脫節(jié)的,他就跟“兩邊都閉了門”的“鄰舍”一樣,只要禍事沒沾惹到自己身上,這就是太平世界。所以,林沖看似英雄,從護妻到“放慢”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不僅有自私?jīng)霰?、無奈隱忍,更有市井俗人的天真與無知。
林沖這個自負身份又有些天真的俗人,如果不是在白虎堂深深感受到了世道的殘酷不公,感受到人命如草芥,他是不會做出休妻的舉動的。他的休妻舉動,正是挨了“二十脊杖”、被“刺了面頰”的他終于醒悟看透了。他終于明白公理正義并不存在,如果再不做出選擇,犧牲的可不僅僅是工作與前程,而是自己性命。休妻,對此時的林沖來說,不是不應該,而是休得太晚。林沖休妻時“誤了賢妻”“誤了娘子青春”“休為林沖誤了前程”的表達過于冠冕堂皇過于虛偽,但是他也有陸續(xù)提到“兩相耽誤”“兩下相誤”“生死存亡未保”“免得高衙內(nèi)陷害”。林沖對娘子的態(tài)度,讀者可以用小說前文魯智深故事中的金翠蓮父女倆來互相印證。金翠蓮父女的痛苦不在于翠蓮被鄭屠強娶為妾,而在于她被正室趕出來仍被追討三千貫典身錢。而金翠蓮被魯智深救出來后,“虧殺”有古鄰做媒,被趙員外“養(yǎng)做外室,豐衣足食”。所以,在林沖看來,再嫁不是大事,休妻對林沖娘子也是有益的,無論是嫁做小妾還是作為外室,也能衣食無憂地活著。要是不休妻子,自己會丟了性命,妻子仍然擺脫不了被霸占的結局。林沖也不是不懂貞節(jié)觀念,只是理性的他在貞節(jié)和生命之間權衡的時候,他首選生命,更沒有料到,妻子會首選貞節(jié),并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然而,當林沖娘子自盡,林沖上了梁山,面對宋江的招安他并沒有反對,面對被擒上梁山的高俅,他也毫無反應。這固然有作品中心人物置換導致林沖面目模糊的原因,又何嘗不是曾經(jīng)熱血、天真、不爭、守分的林沖在一次次的壓迫中心如槁木的表現(xiàn)呢?
金圣嘆說魯智深“使我敬,使我駭,使我哭,使我思”。而他評林沖故事,嘆息“人行世上,觸手礙眼,皆屬禍機”“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yè)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苯鹗@評林沖,既看到了林沖形象的英雄果決,又看到了林沖的理性克制,還看到了社會對人性的侵蝕,看到了林沖壓抑自我的苦痛傷害。認識小說人物形象,要從社會的深度去挖掘其行為原因,這樣,讀者對人物的解讀,才不會停留于“英雄小人”的正反二元。而林沖這一形象之所以經(jīng)典,不僅在于性格的前后變化,還在于其性格本身的復雜性。讀者只有在理解其復雜性之后,才會對這個角色進一步形成理解、同情、悲憫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