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峰, 蔡琛, 王國英
(鄭州人民醫(yī)院, 河南 鄭州450053)
腦卒中是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jù)統(tǒng)計[1], 55% ~75%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上肢功能障礙, 但僅40%的患者會在6 個月后恢復上肢運動靈巧性。 為幫助腦卒中患者早期回歸社會、 家庭, 需改善其上肢功能。 上肢任務導向性訓練對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提出了高強度、 高運動量的訓練要求, 但腦卒中患者肢體力量及耐力無法滿足要求, 限制其應用。 生物反饋技術將自身生物信號通過可視化方式反饋給患者, 喚醒肢體功能,從而恢復其自主運動功能。 本研究探討生物反饋聯(lián)合上肢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7 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 (44 例) 與對照組 (43例)。 觀察組男31 例, 女13 例; 平均年齡 (61.20 ± 13.53)歲; 平均病程 (38.21 ± 22.44) d。 對照組男29 例, 女14 例;平均年齡 (61.56 ± 14.09) 歲; 平均病程 (37.29 ± 21.49) 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4)》[2]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 ②經(jīng)影像學證實為初次發(fā)病; ③存在上肢功能障礙; ④病程<3 個月。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 肝、 腎等主要臟器疾??; ②合并嚴重周圍神經(jīng)病變; ③嚴重認知功能障礙; ④上肢嚴重痙攣。
1.3 方法兩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藥物對癥治療, 并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 具體內容包括: 雙上肢關節(jié)主動或被動活動, 肌肉力量及平衡性訓練, 壓力治療, 健肢體位擺放等。 對照組采用上肢任務導向性訓練, 每天1 次, 持續(xù)4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生物反饋技術。 儀器選用神經(jīng)功能重建治療系統(tǒng) (科瑞康醫(yī)療有限公司, 型號: AM1000A)。 囑患者取坐位, 面對桌子,手臂安放于桌上。 清潔患者上肢, 將正極安置于手腕皺襞2 英寸處的前壁腹側, 將負極安置于手臂上1/3 腕屈肌腹處, 將地極安置于手臂任一位置。 若有痙攣發(fā)生, 則在治療前先進行5 min 循環(huán)模式, 以放松肌肉。 設置治療時間為20 ~30 min/次,起初治療頻率為3 次/周, 逐漸提高至2 次/d、 5 d/周。 刺激輸出設置為得到預期的手指、 手腕屈曲效果。 持續(xù)4 周。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 (FMA) 評價患者上肢運動功能, 包括手功能、 腕肌功能、 肘部功能和肩部功能, 共66 分, 評分越高則上肢運動功能越好。 ②采用偏癱上肢功能測試-香港版 (FTHUE-HK) 評價患者上肢功能,含12 項測試活動, 分為1 ~7 個級別, 評級越高則上肢功能越好。 ③采用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表 (SS-QOL) 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分245 分, 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上肢功能運動功能治療后, 兩組的FMA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FMA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FMA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手功能 腕肌功能治療前 觀察組 44 4.15±1.54 5.22±1.96對照組 43 4.28±1.62 5.35±1.91 t 0.384 0.313 P 0.702 0.755治療后 觀察組 44 8.63±1.62* 10.52±3.18*對照組 43 6.33±1.24* 7.67±1.58*t 7.424 5.275肩部功能4.10±1.28 4.08±1.33 0.072 0.943 8.62±1.95*5.69±1.52*7.804 P 0.000 0.000 0.000 0.000肘部功能3.52±1.41 3.47±1.33 0.170 0.865 8.43±1.84*5.62±1.68*7.434
2.3 上肢功能及生活質量治療后, 兩組的FTHUE-HK 評級、SS-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的FTHUE-HK 評級、 SS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FTHUE-HK 評級、 SS-QOL 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的FTHUE-HK 評級、 SS-QOL 評分比較 (±s)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FTHUE-HK 評級 (級) SS-QOL 評分 (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3.65±1.14 6.21±1.57* 146.25±58.25 201.11±61.28*對照組 43 3.58±1.24 4.66±1.34* 149.55±60.14 161.25±62.52*t 0.274 4.948 0.260 3.002 P 0.785 0.000 0.796 0.004
腦卒中發(fā)生后, 大腦特定部位細胞受到損傷, 神經(jīng)細胞所發(fā)出的意識信號對肌肉控制的能力下降, 使相應肌肉無法產生收縮或僅產生微弱收縮, 造成局部肢體動作失調或全身、 半身癱瘓等嚴重后果。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 腦血管意外是致死或致殘的第三大原因, 約75%存活患者會出現(xiàn)手足麻痹、 功能障礙等[3]。 研究[4]表明, 偏癱發(fā)生后, 患者主觀意識上不愿意活動偏癱部位, 久而久之則造成特定部位肌肉、 神經(jīng)退化, 錯失康復機會。 目前大多數(shù)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采用物理方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有限, 故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法對提高康復效果、 改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的FMA 評分、 FTHUEHK 評級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FMA 評分、 FTHUE-HK 評級高于對照組 (P<0.05), 分析原因為: 生物反饋技術通過在癱瘓肌肉兩端連接兩處電極, 檢測患者自身意識不到的肌電信號, 并將其轉換為可視信號, 使患者重新感知到自身肌電信號與現(xiàn)存肌肉功能, 通過治療師現(xiàn)場引導、 認知學習等方法調動患者主動運動意識, 喚醒其肌肉功能[5]。 生物反饋技術將所檢測到的肌電信號與刺激閾值進行對比, 判定患者是否出現(xiàn)動作意識[6]。 若肌電信號超過刺激閾值, 系統(tǒng)向患者提示運動意識, 從而形成完整的閉合刺激環(huán)路。 生物反饋技術通過實時監(jiān)測肌電信號, 及時調整刺激閾值, 對患者出現(xiàn)運動意識的刺激要求逐漸提高, 重復進行上述循環(huán), 指導患者自主控制肌肉活動[7]。 生物反饋技術不斷提高刺激閾值, 增加患者的肌肉收縮意識, 引起肌肉活動[8]。 本質在于將外界的電刺激轉為患者肌肉主動運動過程中的獎勵, 形成刺激-運動-獎勵機制, 鼓勵患者重新學習運動方式, 提升隨意控制運動的能力, 喚醒殘存肌肉功能, 從而提高癱瘓肢體運動功能。 研究[9]表明, 生物反饋技術能夠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 其臨床效果較單用物理治療更加明顯。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的SSQOL 評分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SS-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表明生物反饋聯(lián)合上肢導向性訓練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生物反饋聯(lián)合上肢導向性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 能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及運動能力, 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