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吉林省結核病醫(yī)院(吉林省傳染病醫(yī)院)內(nèi)科,吉林長春 130500]
肺結核是一種呼吸道傳染性疾病,而耐藥肺結核是指肺結核患者感染的結核分歧桿菌經(jīng)體外藥物敏感實驗證實對一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耐藥的現(xiàn)象。與非耐藥肺結核相比,耐藥肺結核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往往需要多種抗結核藥物聯(lián)合使用,治療難度大,療程長,且不良反應多[1]。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屬于惡唑烷酮類抗菌藥物,其抗結核菌活性較強,適應證廣,對葡萄球菌屬、肺炎鏈球菌屬等具有較高抗菌活性,對耐多藥和廣泛耐藥肺結核病均有著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耐藥肺結核的治療中[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利奈唑胺在耐藥肺結核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吉林省結核病醫(yī)院(吉林省傳染病醫(yī)院)于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0月收治的63 例耐藥肺結核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1 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11 例;年齡32~65 歲,平均(57.63±4.18)歲;病程2~10 年,平均(5.69±1.88)年;左、右、雙肺肺結核分別為9、10、12 例。觀察組(32 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3、19 例;年齡35~65 歲,平均(58.45±4.76)歲;病程2~11 年,平均(5.74±1.93)年;左、右、雙肺肺結核分別為9、9、1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2009)》[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18~65 歲患者;無本研究藥物過敏史者等。排除標準:塵肺患者;惡性腫瘤者;近3 個月內(nèi)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潰瘍類疾病者等。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丙硫異煙肼胺、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常規(guī)抗結核療法治療[4]。在對照組常規(guī)抗結核療法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靜脈滴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0223,規(guī)格:100 mL ∶利奈唑胺200 mg 與葡萄糖4.57 g(按C6H12O6計)],初始劑量為300 mL/次,2 次/d,治療1~2 月后依據(jù)患者情況改為300 mL/次,1 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4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咳嗽、咳痰、消瘦、乏力、低熱,甚至咯血等臨床癥狀消退,經(jīng)影像學檢測患者肺部空洞愈合,痰結核菌檢測呈陰性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患者肺部空洞未完全愈合、病灶部分吸收、痰結核菌檢測呈陰性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惡化或未改善,患者肺部空洞未愈合或擴大、肺部病灶未吸收或有新發(fā)病灶且痰結核菌檢測為陽性為無效[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癥狀改善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痰涂片轉(zhuǎn)陰時間、痰培養(yǎng)轉(zhuǎn)陰時間、痰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轉(zhuǎn)陰時間,通過肺部X 線記錄空洞閉合時間,檢測方法為留取患者痰液標本,分別作痰抗酸染色涂片、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yǎng)及痰結核分枝桿菌定量PCR 檢測。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4 d 后血清降鈣素原(PCT)、C- 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其中2 mL 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血清PCT、CRP 水平分別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和顆粒增強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另外2 mL 血液樣本采用紅細胞沉降壓積儀檢測ESR 水平。④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血小板減少、視神經(jīng)炎、夜間多汗、一次性血壓過高)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癥狀改善情況、血清PCT、ESR、CRP 水平等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治療4 個月后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改善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空洞閉合、痰涂片轉(zhuǎn)陰、痰培養(yǎng)轉(zhuǎn)陰及痰定量PCR 陰轉(zhuǎn)時間均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d)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d)
注:PCR:聚合酶鏈式反應。
組別例數(shù)空洞閉合時間痰涂片轉(zhuǎn)陰時間痰培養(yǎng)轉(zhuǎn)陰時間痰定量PCR 陰轉(zhuǎn)時間對照組31106.12±10.3392.65±20.3785.34±16.26101.45±10.62觀察組3294.48±6.7975.03±18.9251.63±13.9874.81±8.05 t 值5.3013.5598.83311.243 P 值<0.05<0.05<0.05<0.05
2.3 血清PCT、CRP、ESR 水平 治療14 d 后兩組患者血清PCT、CRP、ESR 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PCT、CRP、ESR 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PCT、CRP、ESR 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CT:降鈣素原;CRP:C- 反應蛋白;ESR:紅細胞沉降率。
組別例數(shù)PCT(ng/mL)CRP(mg/L)ESR(mm/h)治療前治療14 d 后治療前治療14 d 后治療前治療14 d 后對照組313.46±0.090.37±0.08*60.49±11.7235.97±9.58*93.14±20.47 43.35±12.26*觀察組323.47±0.100.28±0.07*61.00±10.9527.41±7.32*92.36±18.25 35.17±10.48*t 值0.4174.7560.1793.9930.1602.850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由于抗生素的濫用、結核免疫機制復雜、新型高效疫苗的開發(fā)進展緩慢等原因,使得耐藥肺結核尤其是耐多藥和廣泛耐藥肺結核流行[5]。鏈霉素、異煙肼等抗結核藥物能夠通過多種機制干擾結核分枝桿菌的代謝過程,阻礙結核分枝桿菌的合成,對于結核分枝桿菌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但治療周期長,藥物不良反應嚴重、患者依從性不佳,從而導致療效較差[6-7]。因此,提高耐藥性肺結核病的治療效果,對于維護我國公共衛(wèi)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利奈唑胺是一種細菌蛋白質(zhì)合成抑制劑,其不影響肽基轉(zhuǎn)移酶活性,只與結核分枝桿菌的50 S 核糖體亞單位結合,使mRNA 連接核糖體失敗,阻止70 S 起始復合物形成,抑制細菌蛋白質(zhì)合成,從根本上阻止細菌繁殖,且利奈唑胺雖然有多種不良反應,但其與藥物劑量相關,通過減少使用劑量或暫時停用大多可自行緩解[8-9]。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顯著升高,觀察組患者空洞閉合、痰涂片轉(zhuǎn)陰、痰培養(yǎng)轉(zhuǎn)陰及痰定量PCR 陰轉(zhuǎn)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利奈唑胺能夠促進耐藥肺結核患者病情好轉(zhuǎn),療效顯著,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PCT、CRP、ESR 是監(jiān)測感染血液標志物,PCT 屬于降鈣素的前體蛋白質(zhì),在健康人體中其水平較低,當發(fā)生炎癥感染時,其水平會迅速升高;ESR 屬于急性時相蛋白,可對炎癥反應的發(fā)生與轉(zhuǎn)歸進行評估,檢測肺結核疾病的活動度與嚴重程度;CRP 水平能直接反映患者體內(nèi)是否有炎癥,三者分泌速度均會隨著炎癥反應加重而升高[10]。利奈唑胺能夠?qū)毦鞍踪|(zhì)合成產(chǎn)生阻斷作用,從而發(fā)揮抑菌作用,且對多種細菌均有良好而穩(wěn)定的抗菌活性,治療繼發(fā)感染的同時,也可促進結核病灶的吸收,抑制炎癥反應的發(fā)生,促進病情好轉(zhuǎn)[11]。本研究中,治療14 d 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CT、CRP、ESR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能夠有效降低耐藥結核患者體內(nèi)炎性因子水平,療效確切。
綜上,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在常規(guī)抗結核療法的基礎上使用,能夠降低患者體內(nèi)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病情好轉(zhuǎn),提高治療效果,且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