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如今,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家庭及幼兒園的重視。幼兒期是人生的開端時期,道德感、情感、社會認知等能力都在這期間發(fā)展和形成,但是受年齡的影響,幼兒從意識到行為進而形成良好品質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提出“浸潤式”的感恩教育理念,強調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同時結合幼兒園的特色活動和相關課程內容,對幼兒開展感恩教育。
感恩屬于社會道德領域的范疇,3—6歲幼兒還處在道德認知懵懂的階段,是幼兒自我中心思維占據(jù)強勢地位的時期,幼兒難以以成人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對該階段的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是一項富有挑戰(zhàn)的工作,需要讓幼兒親身參與、讓幼兒身臨其境,從感恩意識、感恩情感、感恩行為三方面逐漸滲透,發(fā)生作用。
1.適切性原則
感恩教育必須遵循德育工作的規(guī)律,及時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了解幼兒對感恩的認識和期待,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對感恩教育的內容選擇要合理且有震撼力,對感恩教育方式的選擇也要適合幼兒年齡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2.體驗性原則
感恩教育要抓住幼兒好動好玩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在體驗中感受感恩的美好。感恩教育的活動只有幼兒親自經(jīng)歷了,參與了,耳濡目染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兒的知、情、意、行就能在情理交融中實現(xiàn)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情感得到凈化與升華,并外化為具體行動。
3.活動性原則
感恩教育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活動。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感受感恩教育的氛圍,萌發(fā)感恩的情感和行為,并回歸現(xiàn)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
4.循序漸進原則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從感恩意識的萌發(fā)到感恩行為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濡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在繼承傳統(tǒng)美德的基礎上,感恩教育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
感恩教育強調浸潤,強調幼兒的親身參與,讓幼兒在活動中可體驗,可實踐,可互動,多方位“浸潤”在愛的環(huán)境和感恩的體驗場中。
1.大型主題活動
以幼兒園園本特色節(jié)日“感恩節(jié)”為主打活動,以其他傳統(tǒng)特色節(jié)日如元宵節(jié)、植樹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重陽節(jié)等為輔助活動,以一些特定節(jié)日如愛牙日、消防日、助殘日、防震減災日、愛鳥周等為補充活動,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以大型活動作為平臺,通過圖片展覽、實地參觀、演練、體驗、親子活動等形式,讓幼兒強烈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萌發(fā)感恩之情。
2.隨機教育活動
主要指利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隨機的偶發(fā)事件,或是利用一日活動的特定環(huán)節(jié)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突發(fā)性的事件開展感染教育。如西南地區(qū)的旱災、青海玉樹、汶川的地震發(fā)生等,我們可組織幼兒進行捐款捐物的愛心活動。
3.專門教學活動
這是開展感恩教育效果最顯著的途徑。除了園本課程內容中的感恩教學活動外,教師還可以從滲透式領域系列叢書、繪本、國學經(jīng)典等尋找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開展感恩教育的內容。我園通過同題異構、國學經(jīng)典評優(yōu)課、感恩主題評優(yōu)課等形式,陸續(xù)挖掘和完善感恩課程,對幼兒進行專門的感恩教學活動,讓幼兒懂得感恩,萌發(fā)感恩意識和行為。
4.家園共育活動
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制定幼兒的每月感恩行動記錄表,家長對幼兒的完成情況逐項記錄與評價,班級教師就能從記錄表中了解到幼兒在家的完成情況。如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下發(fā)“中秋團圓月?五項感恩情”的倡議書,要求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五項任務——和老人吃一頓團圓飯,一次攜手行,給不在身邊的老人打一個問候電話,送老人一份節(jié)日禮物,對老人說一句問候語。此外,我園還定期組織家長開展“我的感恩故事”征文評比等活動,及時了解家庭中感恩教育的情況與效果。
感恩教育的范疇很廣,為了從各個方面都能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我園從不同層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1.藝術領域與感恩教育
幼兒園的藝術領域包括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音樂藝術是一種最擅長情感表達的藝術,它對心靈的撫慰和感化作用是其他藝術難以取代的。音樂教育由于其情感感染特征,可作為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師可通過打擊樂常規(guī)的建立、樂器的整理、打擊樂演奏形式的掌握來萌發(fā)幼兒感恩樂器、感恩同伴的情懷,惜物感、尊重同伴、服從指揮的良好個性品行得到了發(fā)展。
名畫欣賞教學中,選材應與幼兒生活緊密結合,通過美術作品中畫面內容的分析、作者創(chuàng)作緣由的了解,在尊重幼兒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基礎上,挖掘作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如,美術欣賞《拾穗者》和珍惜糧食的感恩教育、《圣母子》與體會、珍惜母子之間深情、感謝母愛的教育,《盲女》與尊重殘疾人的教育,《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與享受大自然饋贈、感恩自然的教育等。
2.生活活動與感恩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在一日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
在一日活動中要求幼兒做到的內容,教師自己要先做好榜樣作用。對于幼兒表現(xiàn)出的關愛行為,教師應毫不吝惜地進行表揚和肯定。幼兒天性愛模仿,當成人對幼兒時時關愛、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時,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師還可以利用談話活動讓幼兒將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處境,為他人著想,培養(yǎng)互助、分享、謙讓和感恩的行為。如:在晨間談話中確定“我能為別人做什么”“別人為我做什么”“爸爸、媽媽的生日是什么時候”等話題,讓幼兒都來分享為親人服務勞動的快樂。這樣的談話讓幼兒明白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父母也需要我們的愛,促使幼兒不斷由“被愛”向“施愛”轉化。
3.突發(fā)事件與感恩教育
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論,發(fā)生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一些小事,就是很好的素材。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會有很多的突發(fā)事件。天冷了,幼兒因為自己脫不下毛衣而暗自哭泣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它變成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感恩同伴的教育契機;游戲過后,發(fā)現(xiàn)娃娃家的玩具損壞嚴重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它變成一次愛惜物品、學會送小玩具回家的情感教育;當懂事的幼兒將一片暖寶寶遞到教師手中,關照教師將暖寶寶貼在酸痛的腰上時,可以開展一次“我會關心老師”的主題班會……感恩教育無處不在,考驗的是教師是否有一雙敏銳捕捉感恩教育契機的慧眼。
4.文學作品與感恩教育
幼兒文學對幼兒倫理道德觀念的形成、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欣賞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的文學作品來開展感恩教育。如:在玩積木、看圖書、捏橡皮泥等活動中幼兒之間出現(xiàn)爭搶、互不相讓的現(xiàn)象,教師可選擇《香噴噴的輪子》,在聆聽故事、提問的過程中讓幼兒從動物之間的感恩聯(lián)系到生活中的感恩;新入園的幼兒剛進入集體,大多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互相關懷等情感理解甚少,《喇叭花電話》可以幫助幼兒增強對同伴友好的情感……借助文學作品開展感恩教育,收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5.國學經(jīng)典與感恩教育
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包含著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道理,其價值無與倫比。經(jīng)過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國學經(jīng)典的學習和感恩教育的實施是相輔相成的,國學經(jīng)典的學習需要在感恩教育中實踐,而感恩教育行為的實踐需要國學經(jīng)典內容的指導與引領。比如:在古詩教學中挖掘感恩教育元素,幼兒不僅學到了古詩,更懂得了道理;通過成語學習,幼兒不僅理解了成語,更在生活中運用成語抒發(fā)自己的感恩情感;把國學經(jīng)典的內容設計成感恩教學活動,如利用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臥冰求鯉》設計了中班的國學活動“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讓幼兒感受了父母之愛的力量和偉大,根據(jù)《弟子規(guī)》中的“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四句話設計成中班健康活動,對幼兒進行合理飲食的教育。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唯有遵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從感恩情感的激發(fā)入手,才能更有效地喚起幼兒的感恩意識。同時,感恩教育的開展需要感恩教育的內容作為支撐,內容的選擇也同時考驗著我們教師的感恩教育觀念和理念。
(注: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立項課題“開展幼兒‘浸潤式感恩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6121110)
(責任編輯:郭凱云)